![]()
最近有个消息引发不少讨论:蠡湖股份、安孚科技两家企业接连终止了与全固态电池企业高能时代的合作,有人就说“全固态电池神话要破了”。其实这话真有点片面,这不是技术路线走不通,而是行业在淘汰靠概念圈钱的投机者,真正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反而在加速推进。今天就用大白话跟大家把这事说清楚,看看全固态电池到底处于什么阶段。
先说说这两家企业为啥撤资。核心原因就俩:一是合作方高能时代技术没兑现,二是经营状况实在撑不下去。高能时代之前说自己的硫化物全固态电池能量密度能到400Wh/kg,听着挺厉害,但到了要量产的时候就掉链子了。全固态电池有个绕不开的难题叫“固固界面”,简单说就是固态电解质和电极都是硬邦邦的,不像液态电池那样能完美贴合,充放电时电极还会膨胀收缩,缝隙越来越大,电池性能就会暴跌。高能时代没解决这个问题,循环测试300次后容量就只剩原来的30%,根本达不到实用标准,关键的技术报告还屡屡拖延,中试线根本推进不了。
再看经营层面,这家公司的深圳子公司2024年营收才1.95亿元,却亏了近1800万,基本没实际业务,全靠融资和技术咨询续命。更不靠谱的是,它还违背出资约定,既没履行对合资公司的首期出资义务,控股股东的股份还因为债务纠纷被冻结了。换谁是合作方都得慌,蠡湖股份之前投了5000万,最后只能0元转让股权止损;安孚科技联合南孚电池筹备中试线、买了核心设备,发现对方履约能力成谜,也果断终止了5000万的项目。说白了,这就是一次正常的商业止损,跟全固态电池技术本身没关系。
可能有人会问,既然全固态电池这么难,它到底值不值得研发?答案肯定是值得。咱们现在用的液态锂离子电池,不管是电动车还是手机,都有个通病:电解液是易燃的有机物,热失控的时候容易起火爆炸,安全隐患一直存在。而全固态电池把液态电解液换成了不可燃的固态电解质,从根上解决了安全问题,这是质的飞跃。而且能量密度潜力巨大,液态电池能量密度快到350Wh/kg的上限了,全固态电池却能轻松突破500Wh/kg,未来电动车续航突破2000公里、手机一周一充都不是梦,这也是为啥全球企业都在抢这个赛道。
不过大家得明白,全固态电池的产业化本来就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行业里有个共识,全固态电池从实验室样品到量产,至少需要8-10年。现在咱们听到的“固态电池”,大多是半固态或准固态电池,就是还保留了5%-15%的液态电解液,算是过渡方案。这种过渡方案平衡了技术难度和成本,已经开始逐步落地了。比如国轩高科的半固态电池已经装车奇瑞,续航能到1000公里;长安汽车的金钟罩固态电池能量密度达400Wh/kg,2025年底就要出样车;上汽集团的新一代固态电池今年底也会在全新MG4上量产应用。
可能有人觉得“过渡方案”不够“高级”,但技术发展本来就是循序渐进的。就像咱们从功能机到智能机,不是一步到位的,中间也经历了很多过渡机型。半固态电池的落地,不仅能让消费者提前享受到更长续航、更安全的电池产品,还能让企业在实际应用中积累经验,降低后续全固态电池的研发和量产难度,这是个双赢的过程。
而且现在全固态电池的核心技术难题,已经有了不少突破。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的团队通过阴离子调控技术,解决了电解质和锂电极接触不紧密的问题,让电池循环数百次后性能依然稳定;宁波东方理工大学的团队研发出超高导的卤化物电解质,解决了超低温环境下的循环稳定问题。这两个突破刚好击中了全固态电池的两大核心痛点,为后续产业化排除了关键障碍。
产业层面的布局也在加速。丰田已经计划最早在2027年推出首款搭载量产全固态电池技术的车型;宁德时代的凝聚态电池能量密度高达500Wh/kg,零下35度还能保持82%的续航,不仅要用于电动车,还会应用在民用电动载人飞机上;恩捷股份的硫化物固态电解质中试生产线已经落地,年产1000吨的规模能满足初期量产需求。政策方面,工信部也在推进全固态电池标准体系建设,上海、深圳等地方还对先进电池技术给出最高5000万的补贴,这些都在为全固态电池的发展铺路。
当然,困难依然存在。全固态电池要量产,还得攻克材料稳定性、致密化、生产成本等一系列问题。比如现在全固态电芯的成本大概是5元/Wh,是现有液态电池的好几倍;生产硫化物电解质还得在无氧无水的环境下进行,技术难度和成本都很高。但这些问题都在逐步解决,比如固态电解质所需的硫化锂,大批量采购时价格已经能降到1000元/千克,随着技术迭代和产能提升,成本还会继续下降。
回到开头的话题,蠡湖股份和安孚科技的撤资,不仅不是全固态电池神话的破灭,反而是行业走向成熟的标志。以前有些企业靠炒作概念就能融资,现在随着技术门槛提高、投资者越来越理性,那些没真技术、没实干能力的企业自然会被淘汰。而真正有技术积累、愿意长期投入的企业,会在这个过程中脱颖而出,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研究机构预测,到2030年,全球固态电池的出货量将达到614吉瓦时,其中全固态电池占比接近30%;未来十年固态电池市场年度复合增长率会达到30%,2035年能达到500GWh。这个数据说明,全固态电池的市场前景是被广泛认可的,短期的波折只是发展过程中的小插曲。
对于咱们普通消费者来说,不用纠结于“全固态”还是“半固态”,更不用因为个别企业的合作终止就对新技术失去信心。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不管是过渡方案还是最终的全固态电池,最终受益的都是我们——更长的续航、更安全的使用体验、更低的成本。而对于行业来说,这种“挤泡沫”的过程是必要的,只有剔除投机者,让资源集中到真正做研发、做实业的企业手中,全固态电池才能更快地从实验室走向我们的生活。
总结一下:两家企业撤资是商业层面的正常选择,源于合作方自身的问题,和全固态电池技术路线无关。全固态电池作为下一代电池技术的重要方向,在安全性、能量密度上的优势无可替代,现在正处于技术突破和产业化加速的关键阶段。行业的发展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波折、有淘汰才是常态,而那些真正有价值的技术,最终会穿越周期,改变我们的生活。让我们多一点耐心,期待全固态电池真正量产落地的那一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