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晚,社区群里忽然热闹起来,大家都在议论一位熟悉的面孔-张叔。他年仅51岁,平日看起来身体硬朗,爱运动,还经常在小区里教大家打太极。
可就是这样一个人,却在洗澡时突然昏倒,家人听见动静冲进去时,张叔已经没了呼吸。
医生赶到后遗憾地摇头:抢救无效,是脑出血突发,送医的路上就已离世。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洗澡怎么会和脑出血扯上关系?
群里一时间议论纷纷,“以后到底还能不能洗热水澡?”、“是不是年纪大了这样特别危险?”
![]()
让人唏嘘的是,类似的悲剧,其实并非个例。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因脑出血致死的人数高达20多万例,其中相当一部分都发生在洗澡、蹲便等日常生活的场景。
你是否也曾在冬天爱上长时间热水澡?或者,总在饱餐后立刻洗澡?也许你觉得无关紧要,但其实危险可能早已悄然埋伏。
脑出血,简单说,就是脑内血管突然破裂,一旦发生,死亡率极高。据中国卒中学会2022年数据,脑出血患者的院前死亡率高达30%。洗澡时突发脑出血,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洗澡环境温度变化剧烈,热水或冷水刺激容易造成血管急剧收缩或扩张,引起血压短时波动,尤其本身已有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基础疾病的人,这种“刺激”很容易成为压垮最后一根稻草。
北京协和医院内科冯雅竹教授团队曾研究发现,高血压患者在热水浴中血压最高可波动20%以上,极易诱发脑血管意外。
![]()
长时间的热水浸泡会使人感觉放松,实际上却会让全身血管扩张,导致血流重新分布,大脑供血一度减缓,如果突然站立、弯腰、蹲起等,容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和晕厥,甚至出现短暂的脑部“缺血-再灌注”现象。
2021年《中华神经科杂志》一项728例沐浴晕厥/脑卒中调查,高达27%的脑出血患者,曾经在洗澡中有头晕、眼花的经历被忽视。
饭后、饮酒后立即洗澡,身体血液大量流向皮肤,造成大脑、心脏相对供血不足,加剧原有的血压波动和血管脆弱性。
据中华医学会指导手册,约48.6%的脑卒中中老年患者曾有这一误区习惯。可见,那些你以为的小习惯,其实正在默默威胁你的大脑健康。
![]()
脑出血并不总是毫无征兆。医学数据显示,约有近40%脑出血患者事前1周内出现过头晕、耳鸣、四肢麻木、短暂黑蒙等“小毛病”,但往往被忽略。如果你经常在洗澡过程中有如下感受,务必引起重视:
洗到中途突然觉得胸闷、心跳加快,伴随轻微头晕:据上海瑞金医院《高血压人群健康调查》,当人体受到热刺激时,血管扩张可导致2-5毫米汞柱的血压骤降,高血压患者更敏感。
洗完走出浴室,短暂感到脚软、视线模糊:这是大脑瞬时供血不足的信号,中华卒中学会建议此类人群应立即休息并监测血压。
![]()
蹲坐浴缸或头部冷、热水冲淋后手脚发麻、反应变慢:这可能是脑部“小血管已经微损伤”的警告。《中国老年医学杂志》临床数据显示,这类症状后1-3月发生卒中的风险翻倍。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表面“小不适”,极有可能是脑血管随时“爆管”前的征兆。千万别不当回事!
结合临床和权威指南,有3个洗澡习惯,劝你尽快改掉:
刚吃饱或饮酒后立即洗澡
这是诱发脑出血的“隐形杀手”。饭后血液流向肠胃,饮酒后血管舒张,此时大脑相对供血减少,叠加热水刺激,危险指数直线飙升。协和医院脑血管科数据显示,这一习惯的人群脑出血风险提升23.4%。
建议:饭后至少休息30-60分钟,饮酒则建议完全代谢后再洗澡。
![]()
洗澡时间过长,或水温过高
泡澡超20分钟,或水温高于42℃,易导致血管扩张失控。《中国家庭医生杂志》调查2166人后发现,超六成中年男性晚上一次洗澡超20分钟,当中脑血管意外风险增加约19%。
建议:每次洗澡控制在10-15分钟,水温以35-40℃为宜,舒服为主,以皮肤微微泛红不灼烫为度。
洗澡动作猛、起立过快特别危险
很多人习惯洗澡时突然弯腰、快速起身,或蹲坐洗浴后快速站起。这样的动作会导致人体重心变化,大脑短时供血下降,血压易骤变。日本大阪医科大学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高危动作人群脑出血发生率是普通人的1.7倍。
建议:洗澡注意慢起慢蹲,尤其是头部最后冲洗。家中有高危人群,最好安装防滑垫、浴凳辅助。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