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扬州知青老友圈里,一提起张志新,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大家都说张志新不光是胆小如鼠,更是不懂得怜香惜玉,当年那么漂亮的乡下女子向他抛媚眼,他竟然装傻充愣不接招。
![]()
图片来自网络
张志新是1968年11月上旬和同学们一起乘坐轮船离开扬州到兴化乡下插队落户的,他们四名要好的男同学分派在了王家舍大队第一生产小队,临时住在了村庄南边的场院屋里。那一间半场院屋也算宽敞,泥土墙茅草房顶,地基是用板砖垒砌的。这一间半场院屋分里外间,里间是睡觉的地方,外间(半间)屋是烧火做饭的地方。
听王队长讲,队里的场院屋除了夏收和秋收时节看护人员居住,平时就是一把锁头看门。王队长也承诺了,说等来年开春,就给张志新他们建新房屋,住场院屋是临时过渡一下。
之前只听说兴化是水乡,到了兴化乡下才知道,兴化农村的确是真正名副其实的江南水乡,那里水网纵横交错,村庄周边河流遍布,出工劳动基本都要坐船,村庄与村庄之间的交通,主要是架设在河道上面的便桥,稳固的石桥却少之又少。还有的村庄之间连便桥也没有,只能靠渡船通行。
来到王家舍的第三天,张志新他们四名同学去小河对岸的王家舍三队看望同班的同学,他们同班的五名同学分派在王家舍三队插队落户。一队和三队相距二里多路远,中间隔着一条不宽的小河。小河上搭了一座便桥,便桥是用几根大树桩交叉插在河中,三块一尺多宽的跳板搭在交叉点上,行人可以踩着跳板过河。因为桥下有小船通过,所以河道中间的那块跳板有三四米长,桥面离水面也很高,足有两米多高。
便桥上行人虽然不多,但稀稀拉拉总有人过桥,有挑担的,有空走的,有大人也有孩子。三名同学踩着跳板轻松就到了河对岸,张志新走上便桥没几步,突然感到跳板上下颤动,他慌忙蹲在跳板上一动也不敢动。幸亏当时没人过桥,要是有人过桥,张志新可就影响交通了。
河对岸的三名同学看张志新不敢过桥,就嘲笑他:“你个胆小鬼,真是胆小如鼠,怕什么?就算掉到河里也能游过来,何况河水不深,也就一米多深……”不管三名同学怎么说,张志新就是不敢往前走,也不敢往后退,吓得他双手抓住脚下的跳板,浑身都在发抖。
一名同学看张志新赖在桥上不挪地方,就走过来,要搀扶着他过桥。张志新抓住那个同学的手还是不敢往前走,这时后面正好有人要过桥,张志新没办法了,干脆双腿骑在跳板上,一点一点往前挪,幸亏河面不宽,要不然的话,得多久才能挪过桥面啊。
从对岸回来的时候,一个同学在后面用手捂住张志新的眼,一个同学在前面领着他,可张志新还是不敢往前迈步。实在没办法了,张志新又双腿骑在跳板上,慢慢爬过了便桥。
过了不久,王队长安排知青们跟着社员往河对岸的麦田挑粪给越冬小麦追肥,张志新不敢走便桥,他就跟一个同学合伙挑粪,张志新从场院挑粪到河边桥头,那个同学再把两篮子土杂肥挑过河挑到麦田。王队长听说了张志新不敢走便桥的事情,就不让他挑粪了,让他留在场院和老伯一起给社员们往篮子里装粪。
春耕春播生产开始以后,王队长安排农活时对张志新特别照顾,尽量让他乘船不让他走便桥。为了给张志新壮胆让他敢在便桥上走,有一天中午收工的时候,王队长拉着张志新走上了那座便桥,结果走到桥中间,张志新两腿发软,扑通一声掉进了桥下的河里。从那之后,王队长再也没说过让张志新走便桥的事情。让王队长不明白的是,张志新身体很好,挑一百多斤的担子健步如飞,几岁的孩子都敢走的便桥,为什么张志新不敢走?
![]()
图片来自网络
一晃就到了1973年春天,王家舍大队得到了两个兴化齿轮厂的招工名额,考虑到张志新不敢走便桥,王队长就给张志新争取到了一个招工指标,结果张志新因为家庭原因,他是可以教育好的子女,却没能通过政审,白瞎了一个招工名额。
那年秋天,在王队长的推荐下,张志新到王家舍小学当了民办教师,张志新发自内心地感激王队长。因为王家舍小学在河对岸的三队地盘上,这下张志新又遇上了难题。在王家舍插队落户生活了好几年,张志新学会了干各种农活,也学会了撑船,可他就是不敢在便桥上走。每次过桥,张志新只能骑着跳板爬,全庄上人都笑话张志新是个胆小如鼠的胆小鬼。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大队书记出面协调,给张志新转了户,他的户口落在了三队,三队一名男同学的户口落在了一队,等于互换了户口。
王家舍小学的规模很小,只有四间教室和两间办公室,三名教师教四个年级的学生,校长教一、二年级的学生,一名女教师教三年级的学生,张志新是城里来的知青,自然由他承担四年级学生的教学任务。校长是公社派来的公办教师,吃住在学校,那一间办公室就是他的宿舍兼厨房,有时他也在宿舍里办公。那名女教师是四队的社员,叫夏小琴,初中毕业,年龄比张志新小三岁,已经教学一年多了。
夏小琴长得特别漂亮,典型的江南美女,真的是婀娜多姿亭亭玉立。张志新刚来教书,三队那两名男同学就对他说:“志新,学校的夏老师可是个天仙一样的美女,看样子你要交桃花运了,到时别忘了请我们吃喜糖喝喜酒。”
别看张志新是初中毕业生,可他之前没有教书经验,冷不丁站在讲台上还真不知道该怎样给学生讲课,多亏了夏小琴帮助指导,张志新才慢慢知道了教书流程,站在讲台上也不那么紧张了。他发自内心地感激夏小琴老师,也感激校长对他的关爱。
夏小琴家离学校不远,张志新放学回三队知青点,正好从夏小琴家院门口路过,他俩经常一起走那段路。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接触了解,两个人渐渐熟悉了。
有一次放学回家,到了夏小琴家院门口,夏小琴红着脸说:“张老师,你等一下。”夏小琴一边说一边跑回家,很快就从家里拿来几个鸭蛋,塞给张志新说:“我妈腌的咸鸭蛋,煮熟的,吃的时候用刀切开就行。”张志新不好推辞,只好红着脸说了一声谢谢。
之后的日子里,夏小琴越来越热情,经常从家里拿来好吃的送给张志新。每当看到夏小琴那火辣辣的眼神,张志新心里就像跑进一只兔子,怦怦乱跳。
1976年夏天,三队知青点的一名同学又招工回城了,他被招工到扬州曙光仪器厂工作。离开王家舍那天,他偷偷问张志新:“志新,你跟那个夏老师处的怎么样了,我还等着喝你俩的喜酒呢?”“我俩也没处啊,你要是喜欢夏老师,我可以给你介绍一下。”张志新苦笑着说道。那位同学原本好心,一听张志新说这话,他也就无话可说了。那时已经有差不多一半的扬州知青招工回城了,同学们都知道张志新是可以教育好的子女,担心他回不了城,所以大家都希望能他在乡下找个好对象,把婚姻问题解决了,两头总得抓住一头啊。
其实,张志新也知道夏老师对他有好感,也明白夏老师的心思,只是他对自己的前程看不到什么希望,他也不知道自己将来的路在何方,这个时候他哪有心思考虑感情问题啊,只能装傻充愣,不敢接招,夏老师那么好的姑娘,他怕自己给不了她幸福。后来夏小琴挑明了这事,张志新红着脸说:“夏老师,我是可以教育好的子女,前程一片迷茫,对不起……”
夏小琴虽然碰了一鼻子灰,可她没有怨恨张志新,她知道张志新是一个很真诚的人。
恢复高考的第二年初秋,张志新接到了南京师范学院的录取通知书。那一刻,他真的是欣喜若狂,拿着录取通知书就去了河对岸的王家舍一队,第一时间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王队长。他转户到三队后,王队长还经常去看他,给他送好吃的,这份情谊,张志新记在了心里,他早就把王队长当亲人了。
那天王队长留他吃的午饭,饭后张志新要回三队知青点,王队长问他:“志新,你是咋过的桥,又是爬过来的?”“队长,我还忘了,好像是从桥上跑过来的。”张志新这才想起他过桥的情景。
王队长一直送张志新来到桥头,张志新冲王队长挥挥手,走上便桥没两步又蹲了下来,王队长问他:“你不是说从桥上跑过来的吗?怎么还不敢走跳板啊?”“这颤颤悠悠的掉魂桥,看样子我这辈子也不敢走了。”张志新说完,又骑在跳板上爬了过去,和之前比,他过桥的速度倒是快了不少。
张志新大学毕业后留在了南京,在南京结婚成家,退休后才带着他爱人回到了扬州生活。同学们都说他爱人没法跟夏小琴比,夏小琴虽然是乡下女子,可人家就像下凡的仙女。张志新不解释也不争辩,同学们说啥就是啥,别人说起他当年爬着过桥的往事他也不急眼,毕竟同学们说的都是实情。
今年国庆节,十四名当年在王家舍插队落户的老同学重返第二故乡看望了乡亲们,张志新担心的事情没有发生,当年的那座便桥成了水泥桥,桥车也能开过桥去。他真担心再爬着过桥,他可从来没跟他爱人说过当年不敢过便桥的事情。
张志新没担心的事情却发生了,回到村庄,他竟然见到了多年没有联系的夏老师,夏老师虽然也白头了,可她还是以前的模样,七十岁的她就像五十岁年纪,风韵犹存,还是那么漂亮。见到张志新,夏小琴上前就是一个拥抱,紧张的张志新脸色都变了。
经过交谈才知道,张志新去南京读书后,夏小琴嫁给了大队书记家的二儿子,八十年代后期就转成了公办教师,她儿子上海交大毕业后留校,儿媳是上海市政府的干部。夏小琴的丈夫也有退休金,他是在镇农机站退休的。他夫妻俩兴化县城也有住房,可夏小琴喜欢乡下的宁静,喜欢田园风光,不愿生活在城里。
当张志新把夏小琴介绍给他爱人的时候,他爱人笑着说:“不用介绍,我已经猜到这位就是你常说的下凡仙女夏老师了,夏老师长得确实漂亮,很高兴见到夏老师。”张志新的爱人话没说完,已经伸出手握住了夏小琴的手。那天的午饭是夏小琴夫妻俩请的,大家都互加了微信,并约定来年春天王家舍再相聚。
![]()
图片来源网络
有关张志新老师的知青往事和情感生活经历就跟大家讲述到这吧,谢谢各位读者朋友认真倾听,也衷心祝愿当年的知青朋友们都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开开心心过好每一天。
作者:草根作家(感谢李苏宁老师提供素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