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基本信息 ▼
Exhibition Basic Information
展览日期:2025 年 8 月 30 日
Exhibition Date:August 30th, 2025
开放时间:10:00 - 21:00
Opening hours:10:00 - 21:00
展览地点:2025 年⽇本⼤阪 ·关西世博会园区
主办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电影电视和视听交流理事会(CICT-ICFT)(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直属机构)
创意与创新平台(PCI)
承办方:中国杭州丰珥文化艺术有限公司
Organizer:Hangzhou Feng'er Cultural and Art Co., Ltd
协办方:北京银帝艺术馆
瓯雅书房
聆澜画
出品人:钱品益
Producer: Qian Pinyi
策展人:沈中杰
Curator: Shen Zhongjie
联合策展人:施晓杰 、吕晨
Co curators: Shi Xiaojie, Lv Chen
策划执行:林吉、李锐、钱依冉
Planning and Execution: Lin Ji, Li Rui, Qian Yiran
设计:小泽 、李璐
Design: Xiao Ze, Li Lu
艺术家介绍
THE ARTIST
![]()
冯晓京
冯晓京字弘泊,愚省阁主,浙江乐清人。
乐清市三禾文化俱乐部理事,中雁艺术博物馆、乐清市瓯窑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创办人。
前言
Preface
论冯晓京的艺术守护与文化反哺
沈中杰/文
Article written by Shen Zhongjie
冯晓京作为一名企业家,未被商业浪潮淹没对艺术的赤诚,在温州,尤其显得难能可贵。从1994年开始艺术收藏,到执笔耕耘书画创作,再到2023年将两千余件珍品带回故乡创办中雁艺术博物馆,三十载光阴里,他完成了从“艺术藏家”到“文化使者”的蜕变。这不仅是冯晓京先生对传统艺术的执着探索,更是企业家以私人力量守护文化、滋养乡土的动人故事。
![]()
冯晓京的收藏之路,始于对传统艺术本真的热爱,不止于“占有”,在于对藏品脉络的清晰梳理与价值挖掘。1994年,当多数人仍将收藏视为小众爱好时,他已带着企业家特有的远见与耐心,将目光聚焦于瓷器这一承载千年文明的载体。不同于盲目跟风的收藏者,他的收藏体系有着鲜明的逻辑。以龙泉、景德镇名窑瓷器为核心,纵向贯穿中国陶瓷艺术的主流脉络。龙泉瓷的温润如玉、景德镇瓷的精巧雅致,在他的藏品中并非孤立的器物,恰是构成了一部可触摸、可感知的陶瓷发展
![]()
若说瓷器收藏是他与传统艺术的“初遇”,那么书画收藏则是他对文化根系的“延伸探寻”。他的书画藏品不局限于单一流派,既有北派书画家的雄浑大气,也收海派作品的灵动雅致,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始终对温籍文化名家的作品倾注特殊关注。竺摩法师的字画蕴含禅意哲思,郑曼青的笔墨兼具文人风骨与艺术才情,苏步青作为数学家却在书画中尽显人文情怀。这些藏品绝非简单的“地域偏好”,而是冯晓京对“乡土文化基因”的自觉守护。在他眼中,这些温籍名家的作品是连接故乡与中华文脉的纽带,收藏它们,便是留住故乡的文化记忆,让本土艺术瑰宝不至于在时代变迁中被遗忘
![]()
历经近三十年的积累,他的藏品数量达数千件,每一件背后都藏着他的奔波与坚守。或许是为了一件龙泉瓷往返于多个城市,或许是为了一幅温籍名家字画反复考证其真伪与渊源。但他从未将这些珍品视为私人财富,而是看作“属于大众的文化遗产”。2023年,他将十余年珍藏的2000余件艺术珍品悉数带回乐清,创办中雁艺术博物馆,这一举措彻底打破了“收藏即私藏”的固有认知。这座公益乡村博物馆,没有选址繁华都市,而是扎根乡土,让村民与游客能近距离触摸瓷器的纹路、欣赏书画的笔墨,让曾经遥不可及的艺术珍品,成为滋养乡土文化的“活教材”。
![]()
《山水系列No.1》 26x44cm 瓷板画
《Landscape Series No.1》26x44cm Porcelain Plate Painting
在收藏的同时,冯晓京并未止步于“旁观者”,而是以敬畏之心成为传统艺术的“参与者”,开启了自己的艺术创作之旅。他深知,唯有亲身体验创作的艰辛与乐趣,才能更深刻地理解藏品的价值。为此,他拜师求艺,书法师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王延林,国画师从上海海事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院长乐震文。两位恩师均是各自领域的名家,而冯晓京以企业家的毅力践行“工匠精神”,坚持每天练习毛笔字,从笔画的起承转合到章法的疏密布局,从国画的勾勒晕染到意境的营造,他一步一个脚印,在笔墨间找回内心的平静与专注。
![]()
《山水系列No.2》 26x44cm 瓷板画
《Landscape Series No.2》26x44cm Porcelain Plate Painting
他的创作并非为了追求“成名成家”,而是与收藏形成了奇妙的“互文”模式。书法练习让他更能读懂古画题跋中的笔墨韵味,国画创作让他更能理解瓷器纹饰的构图巧思。这种“收藏与创作相辅相成”的状态,让他对传统艺术的认知愈发立体。而更令人敬佩的是,他将对艺术的理解转化为“文化传播的桥梁”,花费大量心血编撰出版艺术书籍。《中国当代瓷器之龙泉篇》《中国当代瓷器之景德镇篇》《瓷韵风华——景德镇陶瓷艺术在长春》等著作,绝非简单的藏品图录,而是他结合收藏经验与研究心得,对陶瓷艺术的系统梳理与解读。这些书籍语言通俗却内容专业,让更多人能跨越地域与专业的壁垒,走进中国传统陶瓷艺术的世界,实现了“让传统艺术走向大众”的初心。
![]()
《山水系列No.3》 26x44cm 瓷板画
《Landscape Series No.3》 26x44cm Porcelain Plate Painting
从企业家到艺术藏家,从创作者到博物馆创办者,冯晓京的每一步都走得坚定而真诚。在商业领域,他或许追求效率与价值。但在艺术领域,他始终保持着慢下来的耐心。三十年收藏不疾不徐,每日练字从未间断,创办博物馆不计回报。他用行动证明,企业家的价值不仅在于创造财富,更在于以财富反哺文化、滋养乡土。中雁艺术博物馆如今已成为乐清的文化地标,孩子们在这里认识故乡的艺术名家,老人在这里找回记忆中的瓷器模样,游客在这里感受温州的文化底蕴,这便是冯晓京最珍贵的“藏品”。一份让文化在乡土扎根、生长的希望。
冯晓京的“艺术之旅”,是一个人的坚守,更是一代人对文化传承的担当。他用收藏守护文明的火种,用创作延续艺术的血脉,用博物馆搭建文化的桥梁,让传统艺术不再是博物馆橱窗里冰冷的展品,而是能融入生活、滋养心灵的精神养分。在以“重商、务实、创新”为鲜明特质的温州模式中,冯晓京的选择与实践,恰似一股温润的文化清流,为这片经济热土注入了深沉的人文厚度。温州的商业基因曾催生无数财富传奇,而冯晓京打破了“商业即逐利”的单一认知,用三十年的行动证明,企业家不仅是经济价值的创造者,更能成为文化传承的“摆渡人”。他以私人收藏反哺乡土、用公益博物馆扎根乡村的举动,为温州乃至更多民营经济活跃地区树立了“财富反哺文化”的典范。让商业积累不再只流向资本循环,更能转化为守护文化根脉、滋养乡土精神的力量。这种“以商养文、以文润乡”的实践,不仅丰富了温州模式的内涵,更唤醒了更多人对本土文化的关注与珍视,让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能留住乡土的文化记忆与精神乡愁,为区域发展注入兼具经济活力与文化温度的长久动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