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手工书写日渐式微的今天,书法的意义何在?著名作家梁晓声为友人宋焕起新作《中国风骨:颜真卿和他的时代》撰写序言,他认为,书法的核心价值不在于技艺或市场,而在于其传承性情品德与心灵修养的“化人”功能。颜真卿正是以其刚烈风骨与宏博书风,为后世树立了楷模。
![]()
《中国风骨:颜真卿和他的时代》
宋焕起著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24年12月版
梁晓声
2022年春节后,《文汇报》的记者采访了我,他们问了我两个问题:您认为文学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您40年来孜孜不倦的文学创作传递的是什么?
我的回答是:“文化天下”是中国文化的特征,这当然会使文化的责任甚大。
文学是文化的组成部分,长期以来,戏剧、小说、诗歌等其他文学体裁,乃至绘画、书法、舞蹈、音乐等其他艺术,都会肩起“化人”的义务。这些艺术形式,其内部细分又是各式各样的,但“化人”之一派,均从未缺席。我只要求自己尽量从作家的视角,做好一名时代的书记员罢了。要做好就得抓住点儿意义,即使别人都不信,自己也要信。我通过文学反复所传达的,无非这样一种叩问:在心性方面,人应该是怎样的,又可以是怎样的?尤其是生而普通、命定平凡的人,其人生如何与“可敬”两字结伴而行。
我是一个作家,一般说,于书法而言是个外行。但我知道,文学与书法虽然隔行却并不隔山,两者有相通之理。它们都是以文字为载体,通过文字来表达书写者的思想情感,传达相应的主题和内涵。基于这一点,就引发一个问题,应如何评价书法艺术的价值?尤其在手工书写越来越多地被电脑输入所取代,书法已然远离实用的当下。这个问题,之所以能够引发我的思考,就在于我注意到,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当下愈演愈烈),很多人对于书法,仅仅把它当作纯艺术品(甚至商品)来欣赏,看重展览,看重收藏,看重其市场价值。这当然有非常好的一面,比漠视它要好。但这是远远不够的。依我所见,书法的意义和书法的传承,绝不仅仅在于当下又出了多少有名的书法家,这些书法家又在书法艺术上做了如何的探索,而在于我们是否能把传统的中国书法转化为时下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通过书法艺术去传承中国人独有的审美情趣、性情品德、心灵修养,乃至人生价值取舍等更为深层和宏阔的、超乎技艺乃至艺术层面的丰厚内涵,也就是我所认为的“化人”之功效。
这便是书法的文化属性和文化功能。我对书法的欣赏习惯是:看字不仅看其形态、笔画,看其运笔和章法,更看重书法的文化属性和文化功能。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受中国传统文论“文若人然”、“书若人然”的影响——既阅字还看人。书法不应是束之高阁的,而应是接地气的,能融入寻常百姓家的。文学包括小说,还有书法唯有回归生活,回归“人世间”,一代代人,一点一滴、一笔一画、一字一句地读写,方可以浸润心灵,文脉得以赓续。
在此方面,一千二百年前的颜真卿和他的书法,在他的舞台和领域为后世树立了“可敬”的楷模——他把个体的追求拓展开来,并纳入到社会、时代的宏大的诗性的叙事中,他的书法于是更有生命力,人生也更有价值。
颜真卿的名字,对于广大读者来说并不陌生,皆知他是大书法家,有“颜体”传世。但这个“家”究竟有多大,为什么是他独创了颜体而不是别人?颜真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恐怕人们就思之有限了。
事实上,有唐一代书坛大家、名家众多,但就对后世的影响来说,无论是成就之高、造诣之深还是贡献之大、影响之深远,无出颜真卿之右者。何以如此?颜真卿以其刚烈贞直的高尚人格,宽厚博大的胸襟气度,将其身体力行的儒家思想、颜氏家学以及历史背景、个人遭际等熔铸为一体,具有分明的个性和鲜明的时代特征,成就了划时代且影响深远的独特书艺、书风。因此,颜真卿在中国书法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如同其字“清臣”那样,人如其书,书如其人。
颜真卿书法体现的是一种入世精神,用宏博雄浑的体势、厚重端庄的笔致、遒劲内敛的运笔,表现了一种昂扬自信的书法精神,甚至能从中见出唐唐大唐的盛世风韵。不仅如此,他更以刚正不阿的精神品质、不惧权贵的凛然风骨,书生带兵的豪侠气质以及知行合一的人生轨迹,赢得了千秋万代的敬仰。学习颜体,如果不能知人论世,不对颜真卿进行从人到书再从书到人的追溯研习,恐怕是容易知其然而不知其所然,难以窥见万仞宫墙后的宗庙之美、百官之富的。
历代对颜真卿的评价,多为“以人论书”,有对其书艺细剖者,也多因文言表达方式的简介和感悟式的品评,失于碎片。
如前述所述,书法不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精神追求和人文表达,自有其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即如对颜真卿及其书法而言,研究成果虽多,可要找到既能对其行状行事、历史背景、文化渊源等文史方面有深入剖析,又要对其书体书艺、书史地位、传承流变等艺术方面有深刻见解的,却也不多。因此,当这本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策划、出版的《中国风骨:颜真卿和他的时代》交到我手中时,读之悦然,眼前一亮。
作者宋焕起是我的老朋友了,在他任中国出版集团出版业务部主任时,我曾应邀参加了“读者大会”和“诵读中国”等阅读活动,这是一份缘,我们便认识了。此后,他到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任总编辑和总经理,我的三部作品《欲说》《返城时代》和《小人物走过大时代》先后在那里出版,我们的友谊更深了。
焕起兄已经退休多年。然而,他卸下了“职业出版人”的担子,写作之忱重燃——捡拾起原本的专业和喜好,写了这部“颜真卿传”,全稿30万字,以图辅文,煞是好看。堪称为书法、为传统文化,也是为传记文学做了一件好事,我真替他高兴,也由衷地祝贺他!
焕起兄自童蒙起就习字摹书,并与颜真卿结旷世缘。在做出版前,他曾在高校任教,教授美学和书法美学,多年教育工作和出版的职业浸染,使他对书法艺术以及像颜真卿这样的艺术巨匠的体悟,不止于技艺和技法,也非一般的鉴赏,而能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有着更高层次的思考和更深层面的把握,尤其是关注于当下时代的精神需求,去挖掘颜真卿在书法艺术之外蕴涵的巨大宝藏,诚如作者在后记里所言:“在我们这个时代,既需要颜真卿的书法,也需要了解颜真卿之所以成为颜真卿的成长历程,更需要看到颜体之所以成为书法艺术千古典范的背后,颜真卿足以为万世所敬仰的修身进德和精神价值追求。”
这样的写作初心,让宋焕起的《中国风骨:颜真卿和他的时代》,在写作内容上,突破传统的单向书写颜真卿书法家的身份和书法艺术造诣的局限,而是将人物还原于其所生活的社会历史当中,并基于严谨的史实,刻画了颜真卿刚正清廉、忧国忧民的忠臣义士形象,尤对颜真卿伟岸人格和崇高精神予以揭橥,写出了颜真卿所代表的中国古代士大夫立道、行义、济世、修身的优秀品质和中国风骨——伟大的颜体非颜真卿莫属,是本书的亮点和真知所在。
而焕起兄自身即是书法艺术的行家里手,他有实践,也有理论。在实践方面,他长年研习书法,并将书法艺术与绘画、字体研究、装帧设计等融汇贯通。他独立设计的《红楼梦艺术论》等一批作品获国家和省部级书籍装帧大奖;在理论方面,他厚积薄发,著有《书法艺术审美论》《书论与中国文论同构》《书装艺谭》《汉字艺用十六讲》等书法艺术类专著和作品。在出版社领导岗位上,他主持出版了《中国古代书画鉴定实录》等一大批高端书法、绘画和艺术理论的出版物。所以,焕起兄在书艺创作、书法教学、书学研究和书画出版等多方面的造诣,使得宋版“颜真卿传”中对颜氏书法艺术的评价是比较精准到位、恰如其分的,即王国维所言:不隔——通过深入浅出的赏析与解读,引领读者真正认识和领会颜真卿书法在中国书法史上里程碑式的贡献,以及颜真卿在中国文化史乃至中国文字史的重要地位和独有价值。
特别有意义的是,宋版“颜真卿传”带人们走入颜真卿的书法世界,那不过是一个路径,走入颜真卿所处的那个时代,走进颜真卿内心世界,还原一个完整的并非纯粹书法家的颜真卿才是本书的意旨所在。从书中,人们能感受到颜真卿这个人和他的毅魄风神,也能读到颜体书法的发展嬗变过程,读到对颜体书法艺术及作品深刻而细致的剖析,感受到大唐王朝的社会状况和人物,更体悟以“家国情怀”和士文化为精神血脉的中国文化的道统延续……
还是那句话:我非书家,但爱颜字,更是景仰颜真卿的人格和风骨,赞赏宋版颜真卿,因为他笔下写的是一个不一样的,超出书法范畴,血肉丰满的、铮铮傲骨的、大写的、可敬的、人世间的颜真卿!
这是我特别珍视,也是特别欣慰的。
是为序。
2024年4月25日于北京
初审:王 廓
复审:邬四娟
终审:曾 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