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是宇宙中最神奇的存在。它既有有限的长度,又饱含着无限的美好 —— 春日里绽放的花朵、孩童清脆的笑声、恋人相拥的温暖,这些瞬间构成了生命的精彩篇章。可正是这份美好太过短暂,从人类文明诞生之初,“永生” 就成为了刻在基因里的终极渴望。
![]()
古埃及法老建造金字塔,妄图以木乃伊的形式留住永恒;中国古代帝王遍寻长生不老药,甚至不惜耗费国力炼制丹药;欧洲中世纪的炼金术士们,也执着于从金属中提炼 “生命之水”。然而,无论这些王侯将相付出多少努力,最终都逃不过 “化作一抔黄土” 的命运 —— 从大自然中来,又回归大自然,这似乎是所有生命的既定轨迹。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人类的平均寿命已经实现了显著提升。
在古代,能活到 50 岁已属长寿,而如今,70 岁、80 岁甚至 90 岁的老人随处可见。医学的进步、生活条件的改善、健康意识的提高,让我们得以在世间多停留一些时光。但即便如此,死亡依然是无法回避的终点。无论是叱咤风云的伟人,还是平凡普通的百姓,最终都要面对生命的终结。
![]()
这不禁让人产生疑问:既然生命的基本构成单位是原子,而原子似乎是永恒存在的,那为什么由原子组成的生命却无法实现永生呢?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从物理学的角度,深入了解原子的本质。
![]()
提到生命的构成,我们首先会想到细胞、组织、器官,但追根溯源,人体的每一个部分,甚至我们呼吸的空气、触摸的物体,都是由原子组成的。以一个体重 70 公斤的成年人为例,其身体内包含的原子数量约为 10 的 28 次方个 —— 这个数字有多庞大?如果把这些原子一个个排成一列,其长度可以绕地球赤道数十亿圈。更神奇的是,这些原子并非 “土生土长”,而是来自百亿年前的恒星。
![]()
恒星就像是宇宙中的 “元素炼丹炉”,在其内部极高的温度和压力下,氢原子会通过核聚变反应聚变成氦原子,氦原子又会进一步聚变成碳、氧、铁等更重的元素。当恒星走到生命尽头,会通过超新星爆发的方式,将这些元素抛向宇宙空间。这些元素在宇宙中漂浮、碰撞、聚合,最终形成了行星、彗星,也包括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以及地球上的所有生命。
可以说,我们每个人都是 “星尘的孩子”,身体里的每一个原子,都曾在恒星的核心经历过激烈的核聚变。
从结构上看,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则包含质子和中子(氢原子的原子核只有一个质子,没有中子)。
![]()
质子和中子又被称为 “重子”,它们由更基本的粒子 —— 夸克通过胶子连接而成;而核外电子属于 “轻子”,目前的科学研究认为,电子是不可再分的基本粒子。原子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主要由原子核内的质子数量决定 —— 质子数量不同,对应的元素就不同,比如 1 个质子对应氢元素,6 个质子对应碳元素,8 个质子对应氧元素,这些不同的元素通过不同的组合方式,构成了世间万物。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普遍认为 “物质是永恒的”。日常生活中的经验也似乎印证了这一点:一块铁生锈,其质量不会凭空消失;一根木头燃烧,灰烬和气体的总质量与燃烧前的木头质量相差无几。初中物理课本中提到的 “质量守恒定律”,更是让我们坚信:物质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但随着科学家对微观世界的深入探索,尤其是爱因斯坦提出 “质能方程(E=mc²)” 后,我们对 “物质永恒” 的认知被彻底颠覆了。
质能方程告诉我们,质量和能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其转化关系为能量(E)等于质量(m)乘以光速(c)的平方。由于光速(约 3×10 的 8 次方米 / 秒)是一个极大的数值,所以即使是极少量的质量,也能转化为巨大的能量。
![]()
在化学反应中,比如木材燃烧、铁生锈,其实都存在极其微小的质量损失 —— 这些损失的质量转化为热能、光能等能量释放出来。只是因为损失的质量实在太少,我们用常规的测量工具根本无法察觉,所以才会默认 “质量守恒”。但在核反应中,质量损失就变得非常明显了,比如核电站中的核裂变反应、氢弹中的核聚变反应,都是通过质量转化为能量来产生巨大威力的。
这就意味着,原子并非我们想象中那样 “永恒不朽”。它本质上是能量的一种存在形式,既可以被创造出来,也可以被摧毁。既然原子都无法实现永恒,那由原子组成的生命,自然也不可能突破这一限制。
那么,原子究竟是如何诞生,又如何消亡的呢?这就需要从宇宙的起源说起。目前科学界公认的理论认为,宇宙起源于 138 亿年前的 “大爆炸”。
![]()
在大爆炸发生的最初瞬间,宇宙中并没有任何物质,只有处于剧烈波动状态的真空能量。
在大爆炸后的 10 的负 36 次方秒(这个时间短到无法用人类的感知来衡量),真空能量开始推动空间以指数级速度膨胀,膨胀速度远远超过了光速,这一过程被称为 “暴胀”。到了 10 的负 33 次方秒,暴胀结束,宇宙空间中产生了大量的高能粒子,这些粒子以 “物质” 和 “反物质” 的形式成对出现 —— 比如质子和反质子、中子和反中子、电子和正电子(电子的反物质)。这一时期,宇宙处于极高的温度和密度状态,被称为 “热大爆炸” 时期。
按照常理,物质和反物质相遇后会发生 “湮灭”,它们会相互抵消,将质量全部转化为能量释放回宇宙。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宇宙中最终应该只剩下能量,不会有任何物质存在,更不会有行星、恒星,以及我们人类。但幸运的是,宇宙中存在一种 “不对称性”—— 重子数不守恒。
![]()
重子数是用来描述重子数量的物理量,质子和中子的重子数为 + 1,反质子和反中子的重子数为 - 1。在正常情况下,物质和反物质的重子数总和应该为 0,但在宇宙早期,由于重子数不守恒,物质的数量比反物质多了极其微小的一部分(大约每 10 亿对物质 - 反物质粒子中,会多一个物质粒子)。
正是这 “多出来的一丢丢” 物质,在反物质几乎全部湮灭后被保留了下来。这些残留的质子、中子等基本粒子,在宇宙逐渐冷却的过程中,开始相互结合:首先,质子和中子结合形成原子核;随后,原子核与电子结合形成中性原子;这些原子又通过引力的作用不断聚集,形成了气体云,气体云进一步坍缩、升温,最终形成了恒星、行星等天体,构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宇宙。
从表面上看,原子似乎可以一直存在:中子衰变会产生质子,质子和正电子结合也会产生中子,重子数似乎始终保持不变。但实际上,原子的 “生命” 也有终点,因为质子并非永远稳定 —— 根据 “大统一理论”(一种试图统一电磁力、弱核力和强核力的物理理论),质子会发生衰变,只是其半衰期非常长,约为 10 的 35 次方年。要知道,目前宇宙的年龄也只有 138 亿年(约 10 的 10 次方年),10 的 35 次方年比宇宙年龄还要大 25 个数量级,所以我们很难直接观测到质子的衰变。
但即便如此,质子衰变依然会对生命产生影响。以人体为例,体内约有 10 的 28 次方个原子,按照质子的半衰期计算,从概率上来说,每两年左右,人体内就会有一个质子发生衰变。而质子是决定原子性质的关键 —— 一旦质子发生衰变,原子的质子数就会改变,原本的元素也会变成其他元素,这意味着 “原来的原子” 已经消亡。
![]()
比如,碳元素的原子核有 6 个质子,如果其中一个质子发生衰变,质子数就会变成 5,碳元素就会变成硼元素,原子的本质已经发生了改变。既然原子都有 “寿命”,会随着质子衰变而消亡,那么由原子组成的生命,自然也无法实现永生。
除了物理学层面的原子特性,从生物学角度来看,生命的 “有限性” 同样是不可突破的规律。现代生物学告诉我们,除了病毒(关于病毒是否属于生命,目前科学界仍有争议),地球上的所有生命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我们的生长、发育、修复损伤,都依赖于细胞的分裂和更新。但遗憾的是,细胞的分裂次数是有限的,这就像是给生命设定了一个 “倒计时”。
不同物种的细胞分裂次数存在明显差异。
![]()
比如,小鼠的细胞只能分裂 10-15 次,所以小鼠的平均寿命只有 2-3 年;海龟的细胞分裂次数可达 110 次左右,其寿命能超过 150 年;而人类的细胞分裂次数则相对固定 —— 根据科学家的研究,人体细胞大约每 2.4 年更新一代,而一个正常的人体细胞,最多只能分裂 50 次左右。按照这个数据计算,人类的理论最长寿命应该是 50 乘以 2.4,也就是 120 岁左右。不过在现实生活中,能活到 120 岁的人非常稀少,这是因为寿命还会受到环境、饮食、疾病、生活习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但 120 岁左右依然是人类寿命的一个 “天花板”。
为什么细胞的分裂次数会有上限呢?这就需要提到染色体末端的一种特殊结构 —— 端粒。
![]()
端粒就像是染色体的 “保护帽”,它由一段重复的 DNA 序列和相关蛋白质组成,能够保护染色体的末端不被磨损、不与其他染色体粘连。每当细胞进行一次分裂,染色体就会复制一次,而在复制的过程中,端粒会不可避免地缩短一小段。随着细胞分裂次数的增加,端粒会越来越短,当端粒缩短到一定程度,无法再保护染色体时,细胞就会停止分裂,进入衰老状态,最终走向死亡。这个过程被称为 “端粒学说”,也是目前解释细胞衰老和死亡的主流理论之一。
端粒的缩短是一种不可逆的过程,就像是一支燃烧的蜡烛,火焰会不断消耗蜡油,直到蜡油燃尽,火焰熄灭。虽然人体中存在一种名为 “端粒酶” 的物质,它能够修复端粒,延长端粒的长度,但端粒酶的活性在大多数体细胞中非常低,几乎无法阻止端粒的缩短。
![]()
只有在生殖细胞、癌细胞等少数细胞中,端粒酶的活性较高,能够让端粒保持长度,从而实现细胞的无限分裂 —— 但癌细胞的无限分裂会对人体造成严重危害,最终导致生命的终结,这也从侧面说明,“无限分裂” 并不等同于 “永生”,反而可能带来灾难。
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细胞的衰老和死亡,其实是大自然的一种 “法则”。任何形式的运动和活动,都会伴随着能量的消耗和物质的损耗,生命活动也不例外。我们的身体就像是一台精密的机器,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各个 “零件”(器官、组织、细胞)都会逐渐磨损、老化,最终无法正常运转。而细胞的有限分裂,正是这种 “磨损” 在微观层面的体现。
如果说物理学和生物学的分析还不够直观,那么从热力学的角度来看,生命的 “有限性” 就更加清晰了。热力学第二定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 “熵增原理”,指出:在一个封闭的系统中,熵(用来衡量系统混乱程度的物理量)总是会自发地增加,也就是说,系统会从有序状态逐渐走向无序状态,这个过程是不可逆的。
![]()
我们可以用生活中的例子来理解熵增原理:一栋新建的高楼,如果没有人维护,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会逐渐被风雨侵蚀,墙壁剥落、窗户破碎、结构松动,最终倒塌,从整齐有序的建筑变成混乱的废墟;在沙漠中堆起一座沙丘城堡,它看起来整齐、美观,但只要一阵风吹过,沙子就会散开,城堡会被抹平,重新变成无序的沙丘;一杯清水,如果滴入一滴墨水,墨水会逐渐扩散,最终整杯水变成均匀的淡黑色,而不会自发地重新聚集形成一滴墨水和一杯清水。这些现象都印证了熵增原理 —— 系统总是朝着混乱度增加的方向发展,而这个过程无法逆转。
生命也是一个系统,虽然它不是一个完全封闭的系统(我们会通过呼吸、进食从外界获取能量和物质,通过排泄排出废物),但依然无法逃脱熵增原理的束缚。生命的诞生和成长,其实是一个 “逆熵” 的过程 —— 从一个受精卵,逐渐发育成一个结构复杂、功能完善的生命体,这个过程中,系统的有序程度在不断提高,熵在减少。但这种 “逆熵” 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和物质来维持:我们需要吃饭来获取能量,需要呼吸来获取氧气,需要喝水来维持新陈代谢,这些过程都是在对抗熵增。
然而,这种对抗是暂时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身体的有序程度会逐渐下降:细胞衰老、器官功能衰退、记忆力下降、行动变得迟缓…… 这些都是熵增加的体现。当我们无法再从外界获取足够的能量来对抗熵增,或者身体的 “逆熵” 能力不足以阻止熵的增加时,生命系统就会逐渐走向混乱,最终崩溃 —— 也就是死亡。
死亡之后,我们的身体会被微生物分解,回归到大自然中,变成土壤、空气、水的一部分,重新参与到宇宙的物质循环中。从这个角度来看,生命的终结,其实是回归到了更无序的状态,符合熵增原理的必然趋势。就像那句古老的话:“尘归尘,土归土”,我们从自然中来,最终又回到自然中去,成为宇宙熵增过程中的一部分。
通过从物理学、生物学和热力学的角度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生命无法实现永生。原子并非永恒,它会随着质子衰变而消亡;细胞的分裂次数有限,端粒的缩短会导致细胞衰老;而熵增原理则决定了生命最终会走向混乱和终结。这些规律是宇宙的基本法则,目前来看,没有任何生命能够突破。
![]()
或许有人会感到遗憾,觉得生命的短暂太过可惜。但正是因为短暂,生命才显得更加珍贵。就像夜空中的流星,因为只有一瞬间的闪耀,才会让人驻足仰望;就像春天的樱花,因为花期短暂,才会让人倍加珍惜。如果生命能够永恒,那么奋斗的意义、爱情的美好、亲情的温暖,或许都会变得平淡无奇。
与其执着于追求遥不可及的永生,不如珍惜当下的每一刻,用心感受生命的美好。去看一次日出,去听一场音乐会,去和家人朋友相聚,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 这些平凡而温暖的瞬间,才是生命真正的意义所在。生命的价值,不在于长度,而在于厚度;不在于永恒,而在于曾经精彩地绽放过。
接受生命的有限,才能更好地拥抱生命的美好。这,或许就是我们对 “永生” 这个古老命题,最理性也最温暖的回答。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