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首都博物馆的上,西夏文相关展品引人遐思,西夏文与汉字交互体验屏更是吸引不少观众跃跃欲试。
正如一位参观者所言,这些方块字乍看像汉字,仔细看一个也不认识。这一感受并非今人独有。清末武威籍学者张澍曾评价西夏文:“乍视字皆可识,熟视无一字可识,字体方整与今楷书无异。”
西夏文为何给人以“陌生又熟悉”之感?这一文字背后,又藏着怎样的文化密码?正值“西夏文物精品展”展出之际,中国民族报记者专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西夏学家史金波,共同走进西夏文蕴藏的中华文明。
![]()
记者:此次展出的碑刻、印章、雕版等文物,让西夏文再次走进公众视野。西夏文与汉文究竟有着怎样的关联?
史金波:西夏的建立者李元昊,命大臣野利仁荣仿照汉字创制了西夏文字,用来记录党项人的语言,当时称为“番文”,后世称为“西夏文”。
西夏文字在创制上全面借鉴和模仿汉字,是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古文字中最接近汉文的一种。西夏文字和汉字一样,属表意性质的方块字,有偏旁部首,由横、竖、点、拐、撇、捺等笔画构成,自上而下成行,自右而左成篇。其文字构成受到汉字“六书”影响,有规律可循。西夏文在当时社会应用十分广泛,从官府文书、法律条令、买卖文契到文学著作、书典辞书、碑刻、印章、钱币及佛教经典等都曾使用。
![]()
▲西夏文“内宿待命”铜牌。 文静 摄
西夏灭亡后,党项人与其他民族融合的步伐加快,融入汉族及其他民族之中,西夏文也因此成为无人能识的“死文字”。20世纪初以来,在内蒙古额济纳旗黑水城遗址,甘肃武威、敦煌,宁夏贺兰山等处陆续出土了大量西夏文文献。百余年来,国内外专家不断解析文字、译释文献,取得了巨大进展,推动了西夏学的形成和发展。
记者:我们知道,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最早的木活字版印本实物,就是西夏文佛经《吉祥遍至口和本续》。它是如何被确证为木活字版印本实物的?
史金波:印刷术是中国古代科技史上的四大发明之一,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发展影响深远。印刷术包括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宋朝沈括在其所著《梦溪笔谈》中记载了毕昇发明和使用活字印刷的情况,但活字印刷实物没有传承下来。前些年,一些国外的专家质疑中国活字印刷的发明,也往往以此为口实。
在出土的西夏文印刷品中,发现了多种西夏文活字版实物。如在甘肃武威发现的西夏文《维摩诘所说经》,具有早期泥活字印刷的诸多特点。在宁夏贺兰山方塔中发现的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9册,除版面有木活字印刷特征外,在文中标示页码的汉字也有倒置现象,更能确认其为活字印刷品。在黑水城发现的文献中,更发现有西夏文“活字”二字。
![]()
▲西夏文《维摩诘所说经》。 资料图片
多种西夏文活字印刷品的发现,确认了与宋朝同一时期的西夏不仅效仿中原地区的泥活字印刷,还成功应用了木活字印刷,为中国发明活字印刷术提供了确凿证据,得到国内外学者的认可,维护了中国首创活字印刷的地位,突显了中华文明的创新性。
记者:20世纪初,内蒙古黑水城遗址出土了一本《番汉合时掌中珠》。这本书也被学术界誉为“打开西夏文字之门的金钥匙”。它为何如此重要?
史金波:凡了解、学习西夏文者,无不从《番汉合时掌中珠》入手。该书由党项文人骨勒茂才编纂,共37页,涉及1504个不重复的西夏文字,是一本西夏文和汉文双解词语集。
![]()
▲内蒙古黑水城遗址出土的《番汉合时掌中珠》封面。 资料图片
书中序言明确提出“不学番言,则岂和番人之众;不会汉语,则岂入汉人之数”,即主张不同民族间要通过学习对方的语言,深入交流,和合共处。编纂者在内容上将西夏社会中的常用词语分类编选入书,在形式上则创造性地采用了两种语言、文字四项对照的方法,即每一词语都列有四项,中间两项分别为西夏文和相应意义的汉文,左右两项分别为西夏文和汉文相应的译音字。
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双语双解四项词典,是西夏时期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见证,为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历程提供了珍贵史料。
记者:从这本工具书可见,西夏对中原文化的推崇。西夏在翻译汉文著述方面有哪些成果呢?
史金波:可以说,西夏文创制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翻译汉文著述,传播中华文化。据文献记载,西夏文创制后,便“译《孝经》《尔雅》《四言杂字》为蕃语”。所谓“蕃语”,即指番语、西夏语。西夏持续从中原地区引入文化典籍。西夏第二代皇帝毅宗曾向宋朝“求《九经》《唐史》《册府元龟》”,宋朝赐予的《九经》包括《易经》《书经》《诗经》《左传》《礼记》《周礼》《孝经》《论语》《孟子》,为中华文化中重要儒学经典的总汇。而宋朝也乐于赐予,这既是友好往来,又可对属国进行教化。从出土的西夏文文献可知,西夏时期翻译了多种儒学典籍,如《论语》《孟子》《孝经》等都有西夏文译本。此外还翻译了史书《十二国》《贞观政要》,兵书《孙子兵法三注》《六韬》《黄石公三略》《将苑》,类书《类林》等。
西夏人不仅翻译、学习儒学经典,还将其应用于实践。如在汉文和西夏文对照的词语集《番汉合时掌中珠》中,就有审理案件时引用《孝经》的内容。西夏仁宗时期的宰相斡道冲是党项人中的一位儒学大师,他不但翻译中原地区的《论语注》,还加以发挥阐述,撰写论语解义二十卷,名为《论语小义》,卓然一家。他又通晓《易经》,著有《周易卜筮断》。可见西夏文起到了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桥梁作用。
记者:除了汉文史料之外,研究西夏历史自然离不开对于西夏文字的释读。西夏文的发现和释读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多年来,我国的西夏学研究都取得了哪些重要成就?
史金波:20世纪初,俄国人科兹洛夫等从黑水城遗址掘走大批文献,包括大量西夏文文献、汉文文献和部分藏文文献等,其中就有《番汉合时掌中珠》。20世纪70年代,我国学者只能借助影印本、摹抄本开展研究。这一状况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有了重大转机。中、俄两国学者合作整理出版俄藏黑水城出土文献,《俄藏黑水城文献》于1996年开始正式出版,至今已出版32册。
近50年来,是西夏学发展最快、成就最突出的时期,出版著作数量达百部。这些研究涉及语言文字、社会风貌、科学技术、文献整理等各方面,内容不断深化、领域不断拓宽,大大加深了人们对西夏王朝的认识。就我个人研究成果来说,《西夏文教程》一书,是国内外首部体系完整的西夏文教学与研究标准教材;《西夏经济文书研究》《西夏军事文书研究》,皆利用了大量西夏文草书文献,揭示出鲜为人知的西夏社会、经济和军事情况。
今年8月,我国专家历时8年编撰的《西夏通志》正式出版,填补了国内外大型西夏历史著作的空白。这套史学巨著共11卷400多万字,包括西夏史纲、地理志、经济志、职官志、军事志、人物志、部族志、风俗志、语言志、文献志、文物志,其中每一卷都充分利用了西夏文字文献。
![]()
▲《西夏通志》。资料图片
随着西夏陵入选世界文化遗产,神秘的西夏文字也吸引了更多目光。我们期待更多年轻学者加入进来、更多研究技术应用进来,让“冷门绝学”有人继承、有所发展,为认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提供西夏学智慧。
(本文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文静拍摄)
监制 | 肖静芳
统筹 | 安宁宁
编辑 | 周芳 吴艳
制作 | 魏妙
来源 | 中国民族报

觉得有用,点亮在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