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农业农村部在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召开全国乡村工匠培育暨脱贫人口务工就业“两稳一防”(稳定脱贫人口务工规模、稳定脱贫人口务工收入,防止因失业导致规模性返贫)工作会议。
![]()
会议要求,要加强乡村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支持就业帮扶车间提档升级、提高就业技能培训实效,持续推进考核发现问题整改。要继续实施好返乡回流脱贫人口促就业专项行动,防止形成规模性返乡滞乡。要加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和受灾地区就业帮扶工作力度,着力稳定脱贫人口务工规模和务工收入。
针对此事,有网友发帖,我慢慢觉得,防止规模性返乡滞乡这事,离我们并不远。
![]()
前几天和老家亲戚通电话,他说村里从外地回来的人比往年多。有的在县城工厂找活,有的暂时帮家里收庄稼。他们碰到的实际情况,和国家提到的要防止回乡后没活干的情况是吻合的。
一些返乡的人技能和新兴岗位需求对不上,找工作确实会难一些。不过也能看到,不少地方在想办法,比如开展养老护理、电商运营这些实用的技能培训,帮大家在老家附近找机会。有的地方还支持想创业的人,提供贷款之类的帮助。
所以,这个政策听起来不是为了限制,更像是提前铺路,怕大家回去后生活没着落。农村的机会在变多,但适应新的需求确实需要过程。
- 也有舆论认为,大规模返乡伤害的不是户籍地,而是务工地。
当前,各大务工人员流入地,在中高端人才竞争中使出浑身解数,只为留住“人才”,而对于普通务工人员,则显得有些“冷漠”!比如被诟病多年的出租屋电价问题,一直都没有有效的治理策略。
一个地方的发展需要稳定的人口基数,随着各地民众生活质量差异缩小,家乡居住综合成本的性价比会吸引更多人返乡。而随着各地的基础建设和营商环境的改善,会有更多外在打工的务工人口返乡创业。
这种局面对务工人口输出地和务工人员流入地都带来了新的挑战。对于务工人员输出地来说,如何有效的提升营商环境,利用好返乡人员带来的技术、资金,来发展地方经济,需要更为宏观、大胆、务实的政策支撑。
而务工人员流入地不能只盯着中高端“人才”的竞争,改善人口基数更为庞大的普通务工人员的生活环境,降低他们在务工地生活成本,从而让他们真正的融入这个城市。
目前返乡滞乡现象还没行成大规模,但必须引起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
![]()
- 也有人说,回到乡下过田园生活多美好,如果在城里打工,无房贷无债务又交了养老保险,年老回乡,那晚年的生话绝对不错。但是,值得追问的是,这样的比例又有多大?
大量的务工人员返乡,人多田少的农村能承载这支庞大的群体吗?几亿农民在乡村会安定吗?今天农村的新生代,绝不会想日出而作日息而归的生活。社会稳定基石是安居乐业,社会混乱的根源是流民队伍的一再庞大。
因此,以经济工作为中心,聚精会神发展经济才是重中之重,让国企和民企挖掘就业潜力拓宽就业门路。农村乡基层党组织和政府加强对回乡农民工的培训,使部分返乡的农民乐意且安心的务农。
总之,不管是人口输出地还是人口流入地,大规模人口返乡对双方来说,都极具挑战!如果可以把人接住,把技能补上,把产业托起,返乡就会从被动选择变成可靠选项。
而对于农民工来说,与其纠结“回不回得去”,不如看“回去能不能立得住”。如果机制有效,城里与乡村不是两难,应该是双向奔赴。
对此,你怎么看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