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黑龙江日报)
转自:黑龙江日报
□本报记者 姜斌 刘畅
近年来,北大荒集团坚持综合利用、增效为本的原则,积极探索秸秆资源化利用举措,让秸秆粉碎还田变成黑土地的“营养餐”,让秸秆打包离田变成热能转化的燃料,把秸秆腐熟“再利用”变成育秧的营养基质,让令人头疼的秸秆“逆袭”变成黑土焕新的“金秆”。
秸秆废料变黑土“营养餐”
“以前一到秋收,地里的秸秆就愁坏了人,烧了污染环境,堆着影响种地。这几年不一样了,这些废料全成了黑土地的‘营养餐’!”在北大荒集团依安农场的田间地头,种植大户孟祥国的话道出了秸秆“华丽蜕变”的历程。
历经多年摸索,依安农场以秸秆还田为核心抓手,成功将曾困扰黑土地保护的“生态包袱”,转化为滋养地力的“优质资源”,走出了一条生态保护与产能提升齐头并进的路子。这场“蜕变”的关键,在于农场摸准了黑土地的“脾气”——针对旱田、水田的不同土壤特性,量身定制秸秆还田技术方案。经过多年技术打磨升级,一套靶向精准的还田技术体系应运而生,让秸秆真正物尽其用,高效转化为黑土地的养分源泉。
在玉米、大豆等主粮种植的旱田区域,“秸秆粉碎打茬+深松还田”一体化模式已全面铺开。记者在田间看到,收割机驶过之后,秸秆随即被粉碎还田,深松机紧跟其后进行作业。“这套模式一举两得,既解决了秸秆堆积的老问题,深松还能让土壤透气,保水保肥能力明显增强。”农场农业发展部负责人牛晓龙介绍,这种方式完全契合黑土地改良的科学规律,让耕作和培肥实现了无缝衔接。
而在水稻种植的水田区域,农场采用的“就地还田”技术体系同样成效显著。不同于单一还田可能导致的养分失衡,这里通过科学调控还田方式,搭建起“秸秆—土壤—作物”的养分循环闭环。“就像给水田建了个‘营养循环站’,秸秆里的养分慢慢释放,水田肥力一年比一年好。”负责水田管理的农技人员张恩祥说。
秸秆还田带来的是生态与产能的双向丰收。如今的依安农场,更令人欣喜的是黑土地的“焕新”——多年监测数据显示,农场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年均提升0.02~0.03个百分点,耕层厚度增加2~3厘米,土壤容重降低0.1~0.2克/立方厘米,保水能力提升15%以上。土壤地力的增强,直接转化为粮食产能的稳步增长,让农场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依安农场正以科技创新为核心,谋划黑土地保护的“升级版”。“我们要让秸秆的‘变身’效率更高。”牛晓龙介绍说,未来将依托土壤肥力监测数据,精准调整秸秆粉碎度、还田深度等关键参数,重点攻关“秸秆还田+绿肥种植”“秸秆还田+微生物腐熟剂”等复合模式,目标是将秸秆腐熟周期缩短30%,让有机质转化效率提升20%。
秸秆“打包走”变身燃料再“生金”
金秋时节,北大荒农业股份庆丰分公司的田野里一片繁忙景象。一台台打捆机在田间穿梭,将散落的水稻秸秆卷入“腹中”,不一会儿,一个个紧实的秸秆捆包便从车尾“吐”出,整齐排列在田地上,构成了一道别样的风景。
在第一管理区种植户孔亮家的稻田里,分布着一个个水稻秸秆捆包。这些秸秆包将被运输到供热公司用作燃烧材料。“以前秸秆留在田里,处理起来特别麻烦,现在好了,有专人来组织回收,不仅解决了秸秆处理难题,还能为供暖出份力,对供需双方都好。秸秆离田后,翻地也轻松,病虫害也少了,这真是一举多得的好事。”孔亮说道。
庆丰分公司积极推动水稻秸秆打包回收再利用项目,与供热公司达成合作,把回收的秸秆作为供暖材料。这些秸秆经过收集、运输、加工等环节,最终将被送进供热公司的生物质锅炉中燃烧,为周边居民和企业提供温暖。相较于传统煤炭,秸秆作为生物质燃料更加环保,燃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大幅减少,既降低了环境污染,又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
庆丰分公司第一管理区技术员王宇鑫表示:“我们积极引导种植户进行低茬收割,向大家讲解秸秆回收的环保意义与实际益处,普及秸秆离田后的耕作技巧,打消回收顾虑,调动大家参与的积极性,今年,管理区共收割打包3000余亩水稻秸秆,进一步提高了秸秆综合利用的附加值。”
据了解,北大荒农业股份庆丰分公司今年预计回收数千吨水稻秸秆,不仅解决了秸秆处置问题,还开辟了新的清洁能源途径,同时还通过合理轮作、粪肥还田、鸭稻共作、废弃物回收再利用、秸秆综合利用等方式,多措并举开展黑土保护行动,为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力量。
秸秆“腐熟”变身基质服务育秧
近日,北大荒农业股份青龙山分公司科技园区大棚内正迎来关键节点——入冬前最后一批秸秆基质育秧试验工作已顺利完成。技术人员抢抓降温前的黄金窗口期,为冬季技术优化与来年大面积基质育秧积累关键数据样本。
走进分公司科技园区大棚,技术人员正逐盘监测秧苗高度、叶片舒展度,同步记录秸秆基质的保水保肥能力,对比常规苗床土育秧的差异,确保数据能为冬季技术复盘提供支撑。据了解,该基质氮含量稳定在10.6克/公斤以上、磷含量达5.5克/公斤以上、钾含量超26克/公斤,有机质占比29%以上,黄腐酸含量15%以上,能更好地满足秧苗生长需求。秸秆基质既打通了秸秆离田回收的渠道,解决秸秆禁烧后的出路问题,又能在发酵过程中杀死害虫、虫卵及病原体,规避原位还田可能引发的病虫害风险。
接下来,技术人员将对这批试验秧苗的生长数据进行系统分析,重点研究低温环境下基质肥力的持续供给能力,优化育秧配套技术,进一步提升秸秆育秧基质对苗床土的替代率,为农业绿色发展与秸秆综合利用开辟新路径。
秸秆从人人头疼的“生态包袱”到滋养黑土的“绿色动能”,北大荒集团的实践生动证明:黑土地的保护与农业增产并非矛盾。这场秸秆综合利用的探索,不仅守住了黑土地这一农业“命根子”,更诠释了“生态兴则农业兴”的深刻内涵,为农业高质量发展写下了鲜活注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