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支撑广东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广东教育正以“走在前、作示范”的魄力书写综合改革答卷。
在全省加快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扎实推进教育强省建设的征程中,潮州积极响应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在韩江之畔绘就一幅“育人为本、文化润心、强师固基、协同发展”的教育新画卷。
潮州紧扣“六大体系”建设主线,从立德树人到城乡协调,从产教融合到数字赋能,系统构建具有潮州特色的教育高质量发展格局。一方面,以“强师工程”为抓手,创新人才引育机制,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另一方面,深挖“潮文化”底蕴,推动非遗进校园,实现文化传承与立德树人深度融合。在资源优化上,潮州通过集团化办学、城乡共同体建设与结对帮扶,有效推动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迈向全域优质均衡。
“广东教育传媒”推出“聚基层力量,以实干破题——广东教育强省建设一线深调研”专题(点此查看详情),力图呈现教育生态的深刻变革,聚焦制度创新的底层逻辑——通过挖掘改革样本,系统梳理区域试点的突破性经验,推动基层智慧向制度成果转化,立体呈现新时代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广东路径和生动实践。本期,听潮州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李桂蓉聊聊如何以奋进实干迎接潮州“教育新春天”。
![]()
![]()
![]()
![]()
![]()
![]()
5月22日,潮州市教育大会召开,对新时代新征程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市进行再部署、再落实。围绕如何建设潮州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的话题,《广东教育》记者专访了潮州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李桂蓉。
《广东教育》
问
全省教育大会提出,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潮州如何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加快建设教育强市?
答
李桂蓉
今年5月,潮州高规格召开全市教育大会,部署推进教育强市提升建设。我们以德育为本、育人为要、条件为基、强师为先,努力构建潮州教育高质量发展“六大体系”,以奋进实干迎接潮州教育新春天。
一是突出立德树人,建强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重点是构建彰显潮州特色的“大思政”全面育人机制,进一步深化改革,建立潮州特有的“阳光思政体系”。深化体育、美育、心理健康教育“三浸润”实践,强化“潮文化艺体教育”品牌。
二是突出城乡协调,建强高质量教育公共服务体系。重点是实施未来三年总投资超27亿元的34个学校建设重点项目,进一步加快“双创”工作,加大力度推进“三所学校”建设、小规模学校撤并、县域高中提质等工作,推动各学段教育协调发展。
三是突出产教融合,建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重点是推动职业教育服务发展“双提升”,进一步打造高水平职校及专业群,深化教育“双百行动”,强化校企合作,探索建立一批市级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推行订单式、新型学徒制等培养模式,启动中职本科“3+4”招生培养改革试点。
四是突出技术赋能,建强数字化终身学习体系。重点是加快数字化教育的全面升级,进一步汇聚教育大数据,开展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深度应用,探索AI场景课堂应用,以人工智能促进教学改革。
五是突出制度创新,建强教师工作全链条保障体系。重点是围绕实施新强师工程,启动教师队伍“一揽子”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已出台中小学校师德师风建设、教师聘任管理以及规范市直学校教师竞聘上岗、岗位聘用等四项创新改革制度,将进一步强化人才选拔激励,破除岗位聘用“终身制”,形成“能上能下”的良好局面。
六是突出综合改革,建强教育治理保障体系。重点是推动教育治理模式的多样化创新,进一步强化教育法治安全和投入保障,同时依托金山教育集团开展创新人才早期培养计划,深化城区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完善“四大素养”培养体系,探索教育评价改革,提升全市教育质量和水平。
《广东教育》
问
强教必先强师,潮州推进“强师工程”的特色做法是什么?
答
李桂蓉
近年来,潮州构建“1+1+8”人才工作制度体系,持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实行更积极有效的人才引育政策,营造更加开放包容的人才成长环境,多措并举打造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我市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成立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全市教育系统人才工作规划、政策制定与服务保障。一是设立专项编制。全面摸排市、县两级教育人才需求,对编制不足的通过设立教育人才专项编制周转池予以支持。两年来共下达市级教育人才专项编制256个,用于引进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和急需紧缺人才。二是开通绿色通道。将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和部分急需紧缺本科岗位纳入《潮州市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目录》,对纳入目录的岗位实行“免笔试”直接考核招聘。三是提高人才待遇。引进教师按4年一个聘期管理,首个聘期除国家规定薪资外,每年还可享受3~30万元不等的补助,博士还可享受50万元一次性购房补贴和“潮州优才卡”,涵盖18项服务保障。
我们坚持“引育并重”,内外联动增强教师队伍建设合力。一是“组团引才”提高效率。组织各级学校“抱团”参与“潮涌韩江 广济英才”等专场直聘,赴高校开展校园“直聘”,实行在招聘地“面试+复审+签约+体检”一站式服务,提升效率、降低成本。二是“名师领航”壮大力量。实施“种子校长、种子教师”培养工程,选派管理人员及学科骨干教师赴先进地区优质学校“沉浸式”跟岗学习;深化“四名”工作室建设与“十百千”人才培养工程,出台工作室管理制度,强化示范引领。三是“专业培训”提升素质。聚焦教学教研能力提升,抓好分层分类培训。深化与高校合作,健全“教研训一体化”研修体系,建立教研蹲点联系学校制度和教师发展中心“直连”薄弱学校制度,重心下移,精准提升教学水平。
我市将人才服务作为“永不竣工的工程”,以真心服务留住人才。一是强化联系服务,让教师更暖心。建立市领导和局领导联系服务人才制度,通过走访慰问、座谈交流等方式加强沟通,提供思想引导和工作支持。二是落实人才保障,让教师更安心。及时为符合条件的教师“全程代办”身份认定,落实人才新政及配套措施,完善子女入学、配偶安置、就医出行等方面的优待,增强人才归属感。三是营造良好氛围,让教师更舒心。高规格召开人才座谈会,开展“人才沙龙”系列活动,借助各类媒体宣传优秀教师的典型事迹,营造尊才爱才氛围,增强教师荣誉感和获得感。
《广东教育》
问
潮州如何统筹教育资源优化布局,有效推进基础教育扩优提质?
答
李桂蓉
针对全市城乡教育现状,潮州多措并举统筹教育资源优化布局,推动基础教育均衡提质。
一是优化城乡学校布局。全面摸排城乡学校底数,科学规划乡村小规模学校撤并,2024年以来已撤并33所。大力推动集团化办学,全市组建27个教育集团,15个城乡教育共同体,促进优质资源均衡流动。
二是改善学校办学条件。推进学校新建、改扩建,2024年新增公办学位6505座,有效缓解了“入学难”问题。实施校园“清凉工程”,完成154所学校的2116间教室和390间宿舍空调安装。同时,推动县域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和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发挥饶平县实验区示范作用,全域积极推进“双创”工作。
三是推动课程教学改革。联合高校推动国家课程方案转化落地项目,培育5所种子学校,制定“一校一策”课程实施方案,推动育人方式变革。聚焦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协同推进实施体育美育浸润计划,构建“五育”并举课程体系,举办质量监测应用推进会,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和学业水平。
此外,健全师德师风长效机制,提升教师学历层次;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校长队伍,提升办学治校与教育改革领导力;全市挂牌成立5个市级心理健康教育名师工作室,加强班主任及家长心理培训,提升对特殊群体的关爱教育和综合育人能力。
《广东教育》
问
乡村学校“智慧教育”推进中,潮州采取了哪些举措?
答
李桂蓉
积极推进乡村教育数字化转型,是实现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关键一环。针对乡村学校“智慧教育”推进中的网络、设备和师资三大难点,潮州精准施策,系统推进数字化转型。
夯实教育信息化基础,实现全市乡村学校网络全覆盖。截至2025年1月,全市学校接入带宽均达标,255所乡村中小学全部实现光纤入网,其中246所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
提升教育装备现代化水平,助推教育高质量发展。投入1900万元专项资金,为乡村学校更新多媒体一体机2160余套。目前乡村学校已配备数字终端2.63万台,网络多媒体教室覆盖98%教学班。同时严格落实公用经费10%用于设备维护,引入第三方机构提供“驻点+巡线”专业运维。
在提升教师数字素养方面,依托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系统开展教师研修与专项培训,乡村教师寒暑假研修参与率达85%,培训骨干乡村教师300名。目前,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已实现100%激活,认证教师2.5万名,总访问量达1.2亿次,成为乡村教师备课首选资源库,有效弥补资源短板。
一线实践
韩江之畔,教育潮涌。潮州通过“强师固本”构建高素质教师队伍,以“文化润心”推动立德树人与非遗传承深度融合,借“结对共建”汇聚深潮协作与高校帮扶合力,探索了一条依托深厚文脉、汇聚内外合力、迈向全域优质均衡的教育发展之路。一场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教育变革正在这里生动上演,让这座古城焕发出蓬勃的教育新气象。点此阅读全文
![]()
![]()
![]()
![]()
![]()
![]()
![]()
*有什么想说的,快来给小媒君留言*

作者:韦英哲 王思静
来源:《广东教育》(综合)2025年第11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