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南湖晚报)
转自:南湖晚报
![]()
![]()
![]()
![]()
N晚报记者 王国伟 通讯员 林雅珍 图片由嘉兴教育学院提供
数字化正深刻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也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破局升级”带来全新机遇。嘉兴在中小学劳动教育数字化方面做出了哪些创新探索?日前,在福州举行的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教研员工作会议上,嘉兴教育学院以“数字化赋能中小学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嘉兴实践”为题,分享了区域经验。
近年来,嘉兴围绕“为何推进劳动教育数字化”“劳动教育数字化应实现什么”“如何有效实施劳动教育数字化”三大根本问题,系统构建起智能化、个性化、融合化的新型劳动教育生态,走出一条区域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可行路径。
从“零散实践”走向“系统推进”
“推动劳动教育数字化,成为适应未来劳动者核心素养新要求的必然选择。”嘉兴教育学院劳动教研员林雅珍在分享中表示。
要实现劳动教育数字化从“零散实践”走向“系统推进”,顶层设计是关键。嘉兴积极响应国家“人工智能+”与教育数字化战略,出台《嘉兴市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嘉兴市教育系统数字化改革工作方案》等一系列配套政策,将技术融合提升至战略高度。
各地各校也结合各自实际制定行动路径。
桐乡市自2017年成立以“智慧服务,共享公平”为办学理念的公益性互联网学校以来,累计开发38个课程群、超2200节在线课程。依托该平台,桐乡组织教师开发涵盖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三大领域的系列劳动网课。例如,桐乡市教育局教研科研室小学劳动教研员张赛儿带领劳动教育骨干教师,结合省编教材开发“家庭劳动清单”系列线上课程,以“视频教学+实操指导”的形式,有效解决区域内教师劳动清单难指导的问题,让学生可以随时在线学习,既为学校劳动教育提供了补充资源,也为学生自主开展劳动实践搭建了便捷平台。
海宁市实验小学则以“科技+”劳动为突破口,推动劳动教育数字化转型。该校项目中心主任董伟国介绍,学校在实践场域打造上,聚焦“鱼菜共生”与“植物组织培养”两大核心项目,深度植入物联网技术。借助数字化手段,在“鱼菜共生”智慧农场里,学生化身“技术员”,通过物联网设备实时监测水质、光照、温度等数据。在植物组织培养实验室,借助智能温控、无菌操作技术,学生培育幼苗并记录生长数据,再将幼苗移栽回智慧农场,形成“观察记录—数据分析—改进实践”的生态闭环,让劳动实践全程可追溯、可分析。
从“借助平台”到“升级使用”
在平台应用方面,嘉兴借助中国教育学会劳动教育分会筹建的“劳动教育云平台”,系统整合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资源235项,完成学生评价36769次,并将教学设计、教学视频、项目手册与课件等数字化内容汇聚平台。
从国家到省级层面打造的数字化劳动教育平台,为嘉兴开展劳动教育提供了基础支撑和资源供给。然而,嘉兴并未止步于简单使用,而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升级,打造更智能的实践环境。
2020年3月,嘉善县吹响了劳动教育数字化改革的号角,推动“六区一试点”数字化劳动教育创新改革,旨在通过数字化应用升级劳动项目实践。
嘉善县教育研究培训中心中小学劳动教研员依托全国劳动教育云平台,建立劳动教育大数据中心,开展云平台培训、劳动资源众筹等活动,汇聚劳动课程资源200多项,拓展劳动微课线上资源100余个。同时,构建“一主两翼”数字化劳动教研工程,深化“互联网+劳动”网络研修,近三年开展全县劳动教师网络研修220次、城乡劳动同步课堂108节。
嘉善县吴镇教育集团泗洲小学劳动教育教研组在“劳动教育云平台”中找到了发力点。他们通过集体教研将平台资源与校本课程深度融合,共建共享劳动教育优质课程资源库。此外,各年级劳动教育骨干教师将开发与实施的劳动课程资源汇聚于云平台,教师可针对学生课堂表现和课后作业反馈进行在线数据分析,及时掌握学生学习动态,实现个性化指导,使劳动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喜爱、家长支持的成长课堂。至今,该校教师在平台上传了12节劳动优质课、7个获奖劳动精品课程,教师累计发布活动8项,学生参与互动达1200余人次。
“AI学伴”化解“无从下手”难题
随着AIGC技术的迅猛发展,劳动教育正借助智能工具的数据感知、智能分析、实时反馈与个性化适配等功能,重塑教、学、评、管全流程,赋能劳动课程实施精准化。
然而,市场上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琳琅满目,普遍存在使用门槛高、实时支持弱、个性化不足等问题,难以满足区域真实场景下的任务实践需求。面对这一挑战,嘉兴将重点放在研发更符合本地劳动教育实际的“AI学伴”工具上。
据了解,嘉兴师生协同研发了“AI学伴”助教助学工具。该工具由嘉兴市实验小学信息科创中心主任、市劳动教育骨干教师徐德亮领衔研发,经过多轮实践检验与持续迭代,目前已升级至3.0版并全面投入劳动课堂使用。新版本能够实时分析学生在项目中的进展数据,精准筛选并自动提示关键问题、提供线索或推荐相关案例,确保学习路径始终处于“最近发展区”。
“AI学伴”工具以“三者三段”为应用框架:“三者”指学生从单一使用者转变为设计者、使用者和训练者;“三段”即覆盖课前助学、课中导学与课后悟学的全过程,形成“学生提出问题—AI启发思考—师生验证方案—AI记录反馈”的项目实施双循环机制,有效提升师生的数字胜任力。
在实际教学中,“AI学伴”已成为教师的得力助手。在今年10月底举行的嘉兴市第四届义务教育“守望杯”小学劳动教师素养展评活动中,南湖区新丰镇中心小学的巴梦娇老师展示了“AI学伴”的课堂应用。在《我是小小营销师》课堂教学的“设计推销”环节,学生在小组讨论中遇到异议时,可向“AI学伴”清晰描述产品特点,“AI学伴”迅速生成多段风格各异、包含实用技巧的推销范例供学生参考。“‘AI学伴’极大地降低了任务门槛,化解了学生‘无从下手’的焦虑。”巴梦娇表示。
从完善顶层设计,到升级使用平台,再到研发“AI学伴”,嘉兴市中小学劳动教育在数字化赋能方面持续探索,为劳动教育注入新活力。展望未来,嘉兴市中小学劳动教育教研将聚焦哪些重点?
林雅珍告诉记者,接下来将围绕三个方面推进:一是依托“劳动项目探索手册”工具,推进课程标准化实施;二是建立与高校、企业的联动培训机制,加强师资专业化培养;三是利用“云—边—端”一体化数字基座,赋能劳动课程实施,完善全过程评价体系,培养具备数字素养与创新精神的新时代劳动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