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我们的共同成长与热爱,像永不消逝的电波”

0
分享至


新中国经典影片《永不消逝的电波》里,一场奉献了信仰和生命的信号传递,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观众。当电影故事中关于革命理想的坚守,化作现实世界里关于无线电波的热爱,又将引出一段怎样的精彩故事?



日前,在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

群众体育项目无线电测向的比赛中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2022级黎子扬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2021级黄梓熙

勇夺男子团体冠军


黎子扬(右二)与黄梓熙(左一)在颁奖现场


巧合的是

从小学、初中到高中

再到华南理工大学

黎子扬和黄梓熙不仅是“好队友”

更是一对“老校友”


他们用十余年的

并肩战斗与坚守热爱

让这缕“电波”在十五运会赛场

和人生成长的道路上

绽放出独特的青春光芒......

01

始于好奇 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黄梓熙和黎子扬

小学均就读于越秀区中星小学

无线电测向是该校的传统体育项目

每年校队都会面向

学校三年级的学生选拔招新

最初

黎子扬听闻无线电测向是一个

“既要动脑筋,也要跑得快”的

科技体育项目


小学时期的黎子扬

课余酷爱户外锻炼的他

怀着好奇之心

在家人与学校的支持下

加入了学校无线电测向队

踏上了“探寻电波”的旅程

中星小学无线电测向队伍

一直贯彻着“以老带新”的传统

比黎子扬高一个年级的“前辈”黄梓熙

对这位平时训练中

沉着冷静的学弟有了关注


黄梓熙在参加全国无线电测向机制作比赛

黄梓熙自那时起

开始教他如何拆装和使用机器

讲解电台摩尔斯电码原理等

“我从梓熙学长这里学到

探索电波最基本的知识技巧

黎子扬说道

无线电测向这项户外运动

主要在野外空旷场地上训练

除了体能

还包含测向技术的提高

“测向技术的训练

为我们取得好成绩

打下了坚实的基本功

也锻炼了我们的组织和沟通能力”

黄梓熙总结道


黎子扬在训练中

刚接触无线电测向的黎子扬

也经历了一个

有趣的思维“开窍”过程

第一次参加区赛

才刚刚学会基本测台方法

平时找台还可以

但一到比赛就晕头转向、到处乱跑,”

黎子扬笑着回忆道

“不过好在还是顺利完赛

赛后,校队指导老师给我很大鼓励。”

在第二次的广州市赛中

跃升至第6名

从中找到了自信的黎子扬

之后的训练和比赛也愈加顺利

在每次训练和比赛结束后

他们俩都会互相讨论与总结其中

遇到的问题和自身感悟


黄梓熙参加M21组无线电测向长距离比赛

2015年,黄梓熙入读广东实验中学

在全国无线电测向锦标赛

第一次参加M21组标准距离比赛

荣获第六名

这也是他首次参加长距离赛事

循着前辈的脚步

2016年,黎子扬也入读广东实验中学

(简称“省实”)

凭着小时候的无线电测向基础

顺利加入省实无线电测向队


黄梓熙(最右)和黎子扬(右二)

在2017年全国青少年锦标赛颁奖典礼

进入初中

他们经常一同参加训练和比赛

并在2017年组队参加全国青少年

无线电测向锦标赛

两人携手夺得团体冠军

同年举办的第11届

亚太地区无线电测向锦标赛中

黎子扬也获得第一名


黎子扬在初中时期参加比赛

巅峰之后 黎子扬却迎来了

第一个“瓶颈期”

初中阶段的无线电测向训练

需接触更为正式的标准距离测向

与小学阶段的短距离测向差别较大

反复的摸索和适应过程

也让他“连连碰壁”

“那时我不知该如何破局,”黎子扬说

“初中对于学业要求较高,

我在学习与体育之间徘徊。”他回忆道


高中时期的黎子扬在训练中

所幸的是

黎子扬克服了学业与训练的困难

最终以优异的中考成绩

入读广东实验中学“格致班”

继续延续与黄梓熙

初中和高中的六年校友历程

共同探索“电波之路”

高中阶段的他们

不仅一起共同参与了众多省级和国家级赛事

共同参与组织了校园定向越野赛


大学本科期间的黄梓熙日常训练

2021年

黄梓熙入读华南理工大学

此时正值广东省第十一届大学生运动会

定向运动项目招新

经体育学院扶健华教授精心选拔

成为学校定向运动队甲组队员

跟随校队训练期间

他不断提升标准距离测向

所需的识图能力和体能水平

广东省第十一届大学生运动会

定向运动比赛中

勇夺甲组男子百米赛和团队赛冠军


黎子扬(左)和黄梓熙(右)代表学校参赛

2022年,黎子扬与黄梓熙

在华南理工再续校友前缘

并同时作为校定向越野队队员

共同参与了各类赛事


黎子扬在全国无线电测向锦标赛比赛中

“他是我大学时光里

唯一一起玩测向的校友

我们给予了彼此

许多坚持下去的动力”

经历过跌宕起伏的黎子扬

也更加明白了同行和坚持的意义

“低谷期让我学会了接纳失败

在黑暗中寻求突破、从容应对

共同探讨和进步的同行力量

也让我们后续有了

代表广东参加全运会的机会”

“如果不是子扬也在华南理工

没有这么一个实力强劲的队友相伴

很可能就无法继续坚持这项运动”

对于黄梓熙而言

黎子扬不像是普通的师兄弟

更像是多年的好友、队友、战友

“在这个项目坚持很多年

身边有着这么一个同伴和你一起

去共同深耕热爱的领域

这件事就会变得很有意义”

02

砺剑十五运 协力同心勇攻坚

在漫长的十五运会备战周期中

黄梓熙和黎子扬

各自面临着不同的挑战


我与新设备成为了“好朋友”!

黎子扬回忆

“告别”了从小到大

陪伴了自己十几年的旧设备

十五运会赛事开锣的前半年内

需与新的设备完成磨合

是他面临的最大挑战


黎子扬的新设备(上)与旧设备(下)

“每一台机器的收信单元

性能构造都不一样

在信号检测上也会有所差异,”

黎子扬分析道


黎子扬在调试新设备中

在备战期间

他也凭着坚持不懈的精神

不断地适应新设备的各项性能

最终与他成为了“好朋友”


黎子扬在十五运会现场

“其实我和队友们

也经历了几番激烈的思维碰撞

赛场上不确定因素还是很多啦!”

黎子扬调侃道

“团队的力量,让我们无限强大”

“令我印象比较深刻的

是团队的力量凝聚成的卓著成绩,”

黄梓熙感叹道


黄梓熙(左五)、黎子扬(左七)与团队在终点

在群众体育组的比赛中

选手们都来自不同的年龄段

男子团体项目

采用的是积分排名制

对各代表队团队协作能力要求极高


黄梓熙赛前与团队成员调试设备

作为队里的前辈兼技术 TOP 1

他与黎子扬也充分发挥了自身优势

与队友进行沟通

帮助他们提高专项水平

令他更为难忘的是

全运会比赛当天恰逢暴雨

近半数队伍的设备出现进水损坏

平日在广东训练的他们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提前做好了设备的防水工作

黄梓熙在参与全运会比赛中

“最终我们能获得团体冠军

成就感满满的”

黄梓熙开心地说道

扶老师在备战期间

也为我们提供了各类比赛机会

并配合赛后的技术指导
这确实会让我们在体能、

专项技术方面显著提高”

黎子扬分析道


电波藏薪火 藏在赛场上的红色传承

无线电测向不止是

赛场寻踪的竞技项目

更流淌着滚烫的红色基因——

体育学院教师扶健华提到

无线电测向这一运动项目

是一个融合了爱国主义教育

科技创新和体育竞技的

综合性体育项目

它的雏形源于革命年代

隐蔽战线的电波传递


无线电测向蕴含的红色印记

革命者们用坚守与智慧筑牢信仰防线

“捕捉信号、精准定位、

与默契协作” 的核心特质

也成为这个项目与生俱来的红色印记


华南理工于1952年开设无线电军事体育课

定向和无线电测向运动

是智慧与体能的完美结合

如今的十五运会

定向运动首次被纳入了

全运会群众赛事序列

对于项目的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

在日常训练中

华南理工大学定向越野队

会同时兼顾两种项目

学校定向越野队“以赛促训”

除了日常训练

“以赛促训”也是重要因素

平日的队员们

会在校园内进行体能训练

周末则会到野外进行技术实战


队伍在十五运会的获奖证书

经过科学系统的训练

和学校各部门的大力支持

华南理工大学定向越野队已在

各类国家级、省级比赛荣获卓著荣誉

诞生了多位国家级运动健将、一级运动员


扶健华老师(右六)与队员们一起

红色基因时代浪潮中不断传承

化作赛场上的“精神密码”

华南理工大学无线电测向队伍

赓续红色甲工血脉

弘扬“红色电波”的光荣传统

在体育课程思政、学生创新创业竞赛

和深化“五育并举”

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03

“华工智慧”筑优势 华园关怀更助力

学校暖的人文关怀

也让他们的十五运会备战更安心

今年上半年

就读本科大三的黎子扬

在备战期间面临着繁重的学业任务


黎子扬在绘制工程图

“这期间,老师们很及时地

解答我的各项课程疑问

当我在外集训时

同学们会在课室用手机

帮我录制下整堂课”

黎子扬回忆道

在学院师生们的共同支持与帮助下

他实现了训练、比赛

和学业的多重兼顾

“一个是对于学业、训练的内驱力

另一个是大家的关心

让我觉得所有困难都是小事”

黎子扬说道


黄梓熙与师弟师妹们分享生涯规划

黄梓熙表示

早在中学时就听说

华南理工大学无线电专业

曾走出多位院士大家以及

中国彩电三剑客

收音机大王等大批人才

入学后

学校浓厚的学术氛围浸润

让他在这个项目的探索上

更加“如鱼得水”

“小学时刚接触无线电测向

只知道‘该怎么操作’”

在华南理工所学到的

科研方法、技术原理等

让他对该项目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黄梓熙绘制的无线电测向地图

“作为一个计算机专业的学生

我现在不仅知道‘为什么要这样操作’

还学会了用电脑绘制地图。”

黄梓熙自豪地说道


运用自媒体传播无线电测向体育文化

日常,他也充分运用自媒体

分享各种比赛视频

推广宣传无线电测向体育文化

吸引了众多用户观看


黄梓熙从华南理工大学本科毕业

如今的黄梓熙

已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一名2025级硕士研究生

黎子扬也步入大四年级

学业道路漫长且充满挑战

他们都认为

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广阔的视野、积极向上的心态

和科学的时间管理

是华南理工学子

在漫漫学业征程上的“不二法宝”

“此外,拥有一门自己的

独特兴趣爱好

也能让校园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他们总结道


黄梓熙(右)和黎子扬(左)比赛合影

“如果不是子扬也在华南理工

没有这么一个实力强劲的队友相伴

很可能就无法继续坚持这项运动”

对于黄梓熙而言

黎子扬不像是普通的师兄弟

更像是多年的好友、队友、战友

谈及此事 他心怀感恩和温暖

“在这个项目坚持很多年

身边有着这么一个同伴和你一起

去共同深耕热爱的领域

这件事,就会变得很有意义”

黄梓熙说道

未来的他们

也将充分发挥

专项技术和学科专业优势

助力更多的新生代力量

在追寻电波的道路上“登顶”





黄梓熙(左)与黎子扬(右)在十五运会开幕式


今后的他们,虽前进在不同的人生道路上,但共同成长与热爱的温暖,不会因时光或距离而缺席。因为在他们之间,那份象征着坚守和拼搏的电波,永不消逝!

党委宣传部(融媒体中心)

图片:受访者提供、体育学院、中国体育报

文字、采访:黄明华

微信编辑:黄明华、李一粲

初审:冀早早

复审:卢庆雷

终审:邹浩

华工原创,版权所有

若需转载,敬请联络

邮箱:hgxcb@scut.edu.cn


“分享”“点赞”“在看”,记得一键三连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华南理工大学 incentive-icons
华南理工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官方平台。
2803文章数 3467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