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身弧度要均匀,捆扎间隔保持约20厘米!”日前,湖南省涟源市荷塘镇中心小学的操场上,孩子们全神贯注扎制稻草秆龙,数学老师讲解几何图形,体育老师指导动作角度,美术老师同步教学“秆龙点睛”……这条源自清顺治年间的草龙,不再是尘封的非遗符号,而成为一堂融合多学科的实践课。
在涟源,这样的教学场景并非个例。近年来,涟源市以首届湖南省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乡村学校利用地方资源开展跨学科融合教学研究”为抓手,项目基地学校扎实推动非遗技艺、农耕文化、自然景观走进课堂,通过跨学科融合教学,让乡土宝藏焕发教育魅力。
非遗“破圈”,老手艺串起新课堂
“稻草、竹篾皆来自乡土,制作过程蕴含工匠精神,是农村孩子接触传统文化的最佳载体。”荷塘镇中心学校校长陈小波说。荷塘镇中心小学自2019年起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选择秆龙灯作为切入点。
在省级非遗传承人毛建军的指导下,该校教师团队开发出系列课程:劳动课学习搓绳扎龙、数学课测量弧度与计算用料、语文课创作秆龙灯故事、体育课编排舞龙动作、美术课绘制龙鳞纹样……一门非遗传统手艺,串起了多学科知识体系。
枫坪镇中心学校的傩狮舞操创意十足,外聘的非遗传承人谢宇栋先培训校内教师,把该乡镇流传的108个传统故事转化为8个操节段落;古塘乡中心学校则将梅山棕编融入美术、语文、劳动技术等课程。
这些非遗课程不仅丰富了教学形式,更带来了意外收获。枫坪镇中心学校九年级学生刘召卫曾是成绩中下游的“沉默者”,加入傩狮舞操团队并登上春晚舞台后,不仅成绩跃升至年级前列,更变得自信开朗。“非遗学习激发的内驱力,是课本无法替代的。”班主任邓爱如老师说。
扎根乡土,生产资源成为“活教材”
“家乡的一草一木,都是最好的教具。”这一理念已成为涟源乡村教师的共识。
桥头河镇中心小学以当地特产萝卜为主题,开发“响脆萝卜”劳动课程。学生从播种到收获全程参与,数学课测产计算、语文课写观察日记、科学课探究生长规律。该课程已入选国家智慧教育平台,90%以上的学生能独立完成种植。
三一学校则利用本地丰富的竹资源,开发“竹文化”系列课程:美术课绘制竹纹图案、音乐课编排竹竿舞、劳动课学习竹编技艺,城乡结对帮扶更让农村孩子的竹编作品走进城区展览。
坐拥国家地质公园资源的湄江镇长春联校,将课堂搬到山林间。“岩石探秘”“水资源探究”等科考活动中,学生亲手触摸岩层、观察地质变迁,把抽象的地理、科学知识转化为直观体验。
打破壁垒,机制创新支撑教学变革
涟源乡村教育的蜕变,离不开机制保障与多方协同。涟源投入5586万元改善乡村学校硬件,补充618名教师,补齐音乐、体育、美术等紧缺学科师资短板。
各学校纷纷建立特色保障体系,荷塘镇中心小学构建制度、资源、师资“三位一体”机制,将非遗纳入校本课程,制定三年规划,还筹建校内博物馆;桥头河镇中心小学组建由乡贤、家长和农技能手组成的教学实践组,每周开展劳动教育实践。
城乡协同亦成为突破点。涟源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推动组建“项目式学习教研共同体”,通过线上平台实现城区骨干教师与乡村教师线上集体备课。“辣椒的生长”跨校项目中,乡村学生负责田间种植实践,城区学生专注数据分析,共同协作计算种植密度、记录生长曲线、撰写观察日记,城乡资源互补让教学效果倍增。
如今,荷塘镇中心小学正编写分年级秆龙灯教材,计划引入VR技术建设线上博物馆;梅山棕编、傩面狮舞等课程已成为各校名片。涟源用实践证明:乡村教育不必照搬城市模式,只要深挖本土资源、打破学科壁垒,也能培养出热爱乡土、知行合一的新时代建设者。(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通讯员 曾丹 周文宾 谭斗星 记者 阳锡叶)
作者:曾丹 周文宾 谭斗星 阳锡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