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我们时不时都会听说,多平台接单的网约车司机,在A平台和B平台同时接到了同一个乘客的同一笔订单,最终竟还是顺利收下两笔车费的趣事。
当然,这种“一箭双雕”的事情,并不是时时都会发生。同样的情况,也许会是喜剧收场,也有可能会是截然不同的一个结局。
江西的一位车友前不久在滴滴平台接到了一笔长途订单。因为乘客不愿意支付13块钱的高速费,所以取消了订单。有意思的是,过不了多久,他竟在高德平台再一次接到了同一个乘客的这笔订单。
虽然价格变了,不过,可能是担心被判责,只能硬着头皮跑了下来。
![]()
更加悲催的还是,事后滴滴平台以“诱导乘客线下交易”对其作出判责,扣去其一笔高达200元的信用违约金。
这笔订单的全部车费可能都不到200元,而司机师傅辛辛苦苦跑车一天,也未必跑得出200块钱的纯收入。所以,这笔扣款,对他来说自然是很沉重的打击。
![]()
就平台的这次判责而言,如果事情真的如这位司机所述,滴滴平台最终认定其“诱导线下交易”,显然是很值得商榷的。
因为乘客不愿意承担基本的过路费,在协商不成的情况下订单被取消,事情就告一段落,不应该再对司机进行追责。
至于,乘客换了一个平台下单之后,再一次匹配到这个司机,理论上与滴滴平台已经没有任何关系。
更加何况,司机与这名乘客确实也没有进行线下交易。
![]()
不过,滴滴判定其是“诱导线下交易”,司机还真有一点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的意思。毕竟,乘客取消订单之后,最后还是坐上了这一位司机的车,看上去巧好符合“线下交易”的所有情节。
——对此,我们只能感慨滴滴平台如此强大的检测功能,能够如此精准的识别车里的乘客,正是之前在平台下单,又取消了订单的这位乘客。
不知道,这位司机大哥把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向平台客服专员解释清楚,备齐所有证据,关键又是把乘客后来在高德平台所下订单的截图呈交上去进行报备之后,最终能不能驳回平台的这次严厉处罚?
按理说,应该有机会,但是,谁又说得准呢?
(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