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工人日报)
阅读提示
近年来,“文化养老”成为热词,从京津冀文化艺术节开进养老院到湖北荆楚银龄行动,以“文化展示+惠老服务”的创新模式,不仅为老年群体搭建了展示才艺、交流学习的平台,更将实用服务送至基层老年人身边。
近日,当参赛者中年龄最大的88岁李先生与年龄最小的55岁余女士同台谢幕时,雷鸣般的掌声为2025重庆老年人才艺大赛画上圆满句号。
在合唱、舞蹈、器乐、时装表演等才艺比拼中,年龄不再是界限,才华才是最美的语言。平均年龄66.6岁的“银发族”活力迸发,映照出当代老人日益开放、乐观、进取的生活姿态。
银发“少年”的青春梦想
据了解,2025重庆市老年人才艺大赛历时7个月,吸引了全市39个区县及7个市级部门的踊跃参与。
“本次活动是重庆市推进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的一次创新实践,通过精彩纷呈的才艺比拼,全面展现了新时代重庆老年人活力迸发、乐观进取的精神风貌。”重庆市民政局局长、老龄办主任阚吉林表示,重庆将持续深化老龄工作改革创新,拓展老年人社会参与渠道,激发老年文化消费潜力。
在众多参赛队伍中,重庆大龄同学雄音男声合唱团的成员们格外引人注目。这支成立于2014年的合唱团,从最初的27人已发展至80多人,团员年龄跨度从51岁到79岁,职业背景各异:有教书育人的教师、严谨认真的工程师、挥毫泼墨的画家,还有奔走四方的企业家、辛勤劳作的一线工人。尽管来自不同领域,但他们心中都怀揣着同一个音乐梦想。
“10年前,我们在花卉园的湖畔排练,那里就是我们的天然剧场。”团长郭鹏伟回忆道,眼中闪烁着光芒,“那时候,重庆还没有一支专门的老年男声合唱团,我就想着一定要填补这个空白。”
退休前在重庆公交集团客运部门从事调度工作的郭鹏伟,年轻时候就喜欢唱歌,他也是重庆劳动人民文化宫的文艺骨干。他从不给合唱团设限,没有门槛,只要热爱唱歌就可以加入,也不会要求成员定期参加活动。“想来就来,来合唱团是自由自在的、愉悦身心的。”他说,因为这份自在,在合唱团里,许多成员不仅交到了新朋友,丰富了老年生活,还重燃对生活的信心与希望。
为了将歌曲演绎得更好,合唱团指挥文露也会想出各种排练方法,比如让一些成员“葛优躺”,便于找到低音;引导大家意境想象,让情感更贴切真实……
“心脏支架不是休止符,我还要继续唱下去。”65岁的钟启学摸着胸口,语气坚定地说。初入团时,他曾因歌唱技巧不足、无法识谱而萌生退意,在团员的帮助下,通过刻苦练习,如今已成为团队主力。“每次唱歌的时候,我都感觉整个人年轻了20岁。”他说。
找回逝去的青春
闭幕式舞台上,重庆民政局的队员们身着红色旗袍,以优雅从容的步伐完美演绎了《中国红》的主题。她们的平均年龄已超过60岁,但专业的台步和自信的表现,让人完全看不出这是一支业余老年时装队。
“其实我们只是想找回逝去的青春!”66岁的黄玉兰在赛后笑着说。她烫着时髦的波浪卷发,挺拔苗条的身形让人难以置信她已年过花甲。退休后,她一度感到生活失去方向,直到加入时装队,重新找到了人生的乐趣。“每次训练,我们都要踩着近10厘米高的高跟鞋练习两三个小时,但没人喊累。”她说。
而来自彭水县民政局的《苗韵》团队,则以其独特的民族风情荣获二等奖。队员们身着精美的苗族传统服饰,将古朴的民族文化与现代的舞台表现完美结合。“我们要展示的不仅是服装,更是民族文化的传承。”时装队长介绍说。
“自从开始练习舞蹈,我平时做饭都注意垫脚、收腹,保持身姿,也改掉了过去驼背的毛病,走起路来自信满满。”在闭幕式现场,57岁的舞蹈演员赵淑琻分享收获说,参加艺术活动不仅改变了她的体态,更重塑了她的心态。
迸发“银龄社会”新动能
近日,在重庆劳动人民文化宫开展的“职工夜校大讲堂”上,宋史学者赵伟生动解读课本外的两宋政治经济文化,吸引了众多中老年朋友前来。
“夜校课程涵盖历史文化、书法绘画、声乐舞蹈、瑜伽健身、短视频摄影等职工喜闻乐见的门类,着力提升职工艺术修养与健康水平。”文化宫文化执行董事、职工夜校校长张振雄说,立足“学校+乐园”定位,夜校全年计划开设660个班次,涵盖“红色铸魂”“技能跃升”“文化润心”三大模块课程,包含100场公益课及10堂公益讲座,吸引了10余万人次前来参与。
“文化养老是相对于物质赡养而后起的一种积极的养老理念,其要义在于满足老人心灵和情感的需求。”重庆工商大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研究院研究员莫远明说。在他看来,以张扬个性、崇尚独立、享受快乐、愉悦精神为目的的养老方式,彰显了关爱老人的人文情怀。
据了解,全国多地都已开展“文化养老”模式。上海市推出市民艺术夜校和线上课程,通过数字文化馆和“银发艺术计划”覆盖56~70岁群体,提供健康养生、传统文化等课程;湖南省鼓励社会组织开发“文化养老菜单”,推动代际共学模式 ;山东立足孔孟之乡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送文化、种文化,孕育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养老模式,提升养老服务软实力,不断激发“银龄社会”新动能。
“现在好多老年人都觉得人老了,没用了,但我不这么认为。”在重庆大渡口跳磴镇,组建了一支老年管乐队的杨宏贵说,老年人的生活同样可以多姿多彩。“别看这些老人都不是专业出身,但从西洋乐器键盘、小提琴、架子鼓到传统乐器二胡、琵琶、古筝,他们都能‘一把抓’。”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日前重庆有总量达500个的公共文化空间正持续推进场馆适老化改造,优化布局以提升老年人使用便利性。区县工人文化宫推出“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通过线上“点单”机制精准对接老年需求,提供广场舞、乡村“村晚”等线下活动。职工夜校开设茶艺、声乐等公益课程,满足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打造面向老年群体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确保每一位老年人都能享受到自己喜爱的文化服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