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聊这个穿越对抗前,咱们得先把两个时代的防空底子摸清楚,不然就是空谈。
首先我们来看二战战列舰的痛点,不是火力弱,而是太慢和太瞎。以俾斯麦号为例,它装了几十门37毫米、20毫米高射炮,可1941年5月还是栽在老式剑鱼鱼雷机手里。
![]()
问题出在哪?
坦白讲,二战防空全靠人眼+手摇。光学测距仪算提前量,炮手凭经验瞄准,面对时速300公里、从四面八方冲来的飞机,火控人员根本忙不过来。军事历史学家伊恩•奈特就提过,美军早年打日本战列舰时,常看到日舰高炮互相干扰,到处都是火力空洞。
![]()
再看现代防空系统的超能力,核心早不是炮管,而是雷达+计算机。就拿美军宙斯盾和密集阵来说,SPY-1相控阵雷达能毫秒级追踪数百个目标,二战那种飞机摸到眼前才发现的情况直接杜绝。
![]()
而且密集阵每分钟4500发,火控雷达自动导引,能在飞机撞过
来前最后几秒把它打爆。再说它还能搞分层防御,标准导弹在几十公里外拦高空轰炸机,近防炮收拾漏网之鱼。
单看这对比,是不是觉得现代系统装上去,二战飞机就是送菜?但别急,真正的坑还在后面。
细心的朋友可能会问,现代系统连超音速导弹都能拦,还怕慢腾腾的螺旋桨飞机?但这里有个关键误区,现代防空系统的设计目标,和二战机群的攻击逻辑,根本对不上。
![]()
现代防空针对的是高价值小目标,比如一两枚反舰导弹、几架隐身战机,可二战机群玩的是人海战术+消耗品逻辑。
就像马里亚纳海战,日军一次就出动几百架飞机。而现代驱逐舰的宙斯盾系统,导弹库存撑死几十枚,密集阵备弹也就几千发。美国海军作战部有份报告算过,就算是满配的宙斯盾舰,面对持续饱和攻击,撑不过半小时。
![]()
再看成本,一架二战零式飞机,造价也就几万美金,而拦截它的一枚SM-2导弹,动辄上百万。这相当于用黄金去砸废铁,就算拦得再准,从经济上已经输了。
![]()
更要命的是二战机群的战术。据美军航空兵战术手册记载,后期美军俯冲轰炸机玩起了四面八方同时俯冲。你雷达能追踪几百个目标,但近防炮的炮管转得过来吗?1944年莱特湾海战,日军就用类似战术突破了美军防空网,放到现代系统里,照样是大麻烦。
此外,咱们再算笔账:假设现代防空系统的拦截率能到99%(这已经是理论极限了),面对300架来袭的二战飞机,还是会有3架突破防线。
这3架飞机携带的鱼雷或重磅炸弹,足以让战列舰致命。要知道,战列舰的装甲是防炮弹的,可鱼雷专打水下薄弱部位,俯冲炸弹能炸穿甲板直奔弹药库、轮机舱。美国海军历史中心的数据显示,二战时60%以上的舰艇不可修复损伤,都来自鱼雷或俯冲轰炸。
![]()
更别说现代系统在二战还会遇到水土不服的问题,现代雷达、火控系统耗电巨大,二战战列舰的老式发电机,能撑住长时间满负荷运转吗?
![]()
再者二战虽然没有电子战,但铝箔条(当时叫窗式干扰物)已经在用了。几百架飞机同时撒箔条,现代雷达会不会暂时失明?
这就像拿一把激光剑砍石头,刚开始能砍得火花四溅,但石头越堆越多,你的手臂会酸,能量会耗尽,最后总有一块石头能砸到你。
也因此,它能靠现代系统在初期大杀四方,让二战飞机付出惨重代价,但只要对手持续派机群来消耗,它的导弹会用完,炮弹会打光,电力会不足,最终还是会被突破。
所以还是那句话,如果不能成体系的投入生产、动员和战斗,只是单个技术兵器的突破,最多能获一时的战场之利,却远无法根本性的赢得压倒性胜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