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4日,东风着陆场传来好消息,神舟二十号乘组的三名航天员顺利落地。
这次回家有点特别——他们是坐着神舟二十一号飞船回来的,这也是中国航天头一回实现跨飞船返航。
就像开车发现备胎能用上,早已对接在空间站的神二十一号立刻补位,整个换乘不到一小时就搞定。
![]()
从故障检测到方案落地,这套安全网跑得又快又稳。
可航天员怎么快速适应新飞船操作?地面团队还有哪些应急后手没公开?
东风着陆场的欢呼
2025年11月14日下午,东风着陆场的戈壁滩上,所有人都盯着天空。
![]()
当那把红白相间的降落伞撑开时,现场等待的人群里有人忍不住喊了一声“来了!”,紧接着就是此起彼伏的掌声。
返回舱稳稳砸在地上,扬起一阵沙尘,工作人员冲过去的时候,舱门已经开始缓缓打开。
信息来源:“太空出差”204天 神二十乘组换乘飞船平安归来
![]()
第一个露出笑脸的是陈冬,他挥着手说“我们回来了”,声音虽然有点沙哑,但特别有力量。
接着陈中瑞、王杰也依次出来,三个人都能自己坐起身,状态比大家预想的还要好。
可能有人不知道,这趟回家路本来不该这么“曲折”。
![]()
他们原计划坐神舟二十号回来,结果临出发前出了点意外,最后是换乘神舟二十一号才顺利落地的。
这种跨飞船返航,在中国航天史上还是头一回,一开始大家都捏着把汗,担心航天员的安全。
现在看到他们平安回来,还带出了不少科研成果,网友都开玩笑说这是“因祸得福”。
![]()
但这背后,根本不是运气,是中国航天实打实的硬实力。
临出发前的意外
时间倒回11月5日,这本来是陈冬他们结束任务回家的日子。
![]()
算下来,他们在天宫空间站待了204天,差不多半年多时间。
这期间他们没闲着,出舱4次,给空间站装了空间碎片防护装置,还做了不少科学实验,把该完成的任务都漂漂亮亮做完了。
![]()
就在他们收拾东西,准备进入返回舱的时候,地面测控团队发现了问题。
神舟二十号返回舱的舷窗玻璃上,有一道细微的裂纹。
一开始大家以为是拍摄角度的问题,反复确认后才肯定,确实是舷窗出了状况。
![]()
后来专家分析,最大的可能是被空间碎片撞的。
太空里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干净,到处都是废弃的卫星零件、火箭残骸,这些碎片看着小。
速度却特别快,每秒能跑7到10公里,比子弹还快好几倍。
![]()
别说一块玻璃,就是航天器的外壳,被大点的碎片撞上都可能穿个洞。
有人可能觉得,一道小裂纹至于这么紧张吗?其实真不是小题大做。
返回舱从太空回地球,要穿过大气层,那个过程中舱体表面温度能达到几千摄氏度,压力也特别大。
![]()
现在看着只是道小缝,到了大气层里很可能一下子就裂开,舱体失压,后果不堪设想。
所以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没犹豫,马上决定推迟返回。
消息一出来,网上全是关心的声音,大家都在等官方的后续消息,盼着航天员能平安回来。
![]()
换船回家
推迟返回只是第一步,关键是怎么把人接回来。
接到消息后,航天领域的专家连夜集结,成立了专门的攻关团队,就住在办公室里,连轴转着分析情况。
他们把神舟二十号的各项数据都调了出来,反复模拟裂纹在各种情况下的变化,同时也在想各种解决方案。
![]()
比如能不能在轨修复?但舷窗玻璃是特殊材料,空间站里没有合适的工具和备件,这个方案很快就被否了。
最后讨论来讨论去,大家一致认为最稳妥的办法,就是让陈冬他们换乘神舟二十一号回来。
这个方案有两个优势,一是神舟二十一号和二十号的技术差不多,航天员平时训练的时候都接触过,操作起来不陌生。
![]()
二是中国空间站本来就有同时对接两艘载人飞船的能力,这也是早就设计好的备份机制。
方案定下来的时候,距离发现裂纹刚好48小时。
接下来就是抢时间,地面团队要赶紧把神舟二十一号准备好,航天员在天上也要熟悉新飞船的操作。
![]()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那边,工作人员也是连轴转。
他们要对神舟二十一号做全面检查,确保每个零件都没问题。
航天员在空间站里也没闲着,地面把新飞船的操作手册传上去,他们对着手册一遍遍地记流程,还模拟了好几次换乘的过程。
![]()
11月10号,神舟二十一号成功发射,顺利对接上空间站。
两个乘组在天上会合的时候,还特意拍了张合影发回来,照片里大家都笑着,一下子就稳住了所有人的心。
11月14号上午,陈冬他们进入神舟二十一号返回舱,和空间站分离,踏上了回家的最后一段路。
![]()
意外的收获
虽然返航推迟了几天,但陈冬他们在空间站里也没闲着。
本来有些实验因为时间紧张,计划等下次任务再做,现在刚好有了机会,两个乘组就联手把这些实验都完成了,反而多出了不少成果。
![]()
最让人惊喜的是空间生命科学实验。
他们带了一批小鼠上太空,这次成功实现了小鼠“活着上太空、活着回地球”,还建立了一套完整的饲养和回收流程。
信息来源:地球“第一餐”、最动人的一刻、悬浮睡觉的实验小鼠……关于神二十乘组 你关心的答案都在这
![]()
要知道,小鼠的基因和人类很像,它们在太空里的生理变化,能帮我们更好地研究长期太空飞行对人体的影响,为以后去月球、火星做准备。
在材料科学方面,他们也打破了一个纪录。
把钨合金加热到了3100摄氏度,这是国际上空间材料试验的最高温度。
![]()
在太空的微重力环境下,材料的性能会和地球上不一样,研究这些高温材料,以后能用到更先进的航天器上。
还有锂离子电池的试验,也取得了不小的进展。
现在航天器对电池的要求越来越高,既要能量大,又要安全。
![]()
他们在太空里测试了新的电池技术,得到的数据能帮着改进电池性能,让以后的太空任务更可靠。
除此之外,他们还研究了太空环境对微生物的影响,比如链霉菌在太空里的生长情况。
这种细菌能合成一些生物活性物质,说不定以后能用来开发新的抗生素。
![]()
这些成果,都是这次意外“加班”带来的惊喜。
底气从来不是运气
这次跨飞船返航,很多人说“因祸得福”,但其实所有的“福”,都来自于提前的准备。
中国航天从一开始,就把“安全”放在第一位,不管是“发一备一”的飞船备份机制,还是上千种故障预案,都是为了应对各种突发情况。
![]()
现在中国航天的核心技术,基本都是自己研发的,元器件的国产化率达到了100%。
这就意味着,不管遇到什么问题,我们都能自己解决,不用看别人的脸色。
![]()
就像这次,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全是靠我们自己的团队,没用多长时间就拿出了方案。
还有航天人的应急能力,也是练出来的,他们平时会做各种模拟演练,不管是飞船故障还是其他意外,都有对应的处置流程。
信息来源:神二十乘组即将返回,地面搜救力量已完成集结
![]()
这次48小时敲定方案,5天完成飞船发射准备,靠的就是平时的积累。
现在陈冬他们已经在休息调整了,接下来会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
而中国航天的脚步,也不会停下,未来我们还会去探索月球、火星,空间站也会迎来更多的试验和国际合作。
![]()
这次的事件告诉我们,探索太空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但只要有足够的实力和准备,就能把意外变成惊喜,把风险变成进步。
为中国航天点赞,也为平安归来的航天员们点赞!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