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什米尔的群山之中,埋藏着英国殖民者刻意种下的仇恨的种子。一旦条件成熟,这些种子就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印巴两国首都几乎同时响起的爆炸声,再次撕开了南亚次大陆的历史伤疤。2025年11月10日和11日,印度新德里和巴基斯坦伊斯兰堡相继发生恐怖袭击,造成至少20人死亡。
![]()
两国政府迅速相互指责,印度内政部长宣称“朱砂行动”没有停止,巴基斯坦国防部长甚至宣布国家进入“战争状态”。
这种近乎条件反射式的“即时互指”,已成为南亚危机剧本的定式。而这循环往复的冲突漩涡,都源于七十多年前英国殖民统治留下的一颗苦果。
印度与巴基斯坦本为同根,在十多个世纪中共同创造了灿烂的文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印度民族独立运动高涨,动摇了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
为维护自身利益,英国采取了“分而治之”的策略。1947年6月3日,英国最后一任印度总督蒙巴顿公布了 “蒙巴顿方案”,主张把印度分为两个自治领:印度教徒的印度斯坦和伊斯兰教徒的巴基斯坦。
![]()
这个方案的核心是按宗教划分自治领,完全忽视了地理、经济、文化、民族等复杂因素。
蒙巴顿本人将印巴分治比喻为“砍掉脑袋,摆脱头痛”。方案中规定,各王公土邦可自行决定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这为后来的克什米尔争端埋下了伏笔。
在所有的土邦中,克什米尔情况最为特殊。这里77%的人口是穆斯林,但统治者却是印度教徒。
根据“蒙巴顿方案”,克什米尔有权选择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1947年10月,克什米尔土王哈里·辛格宣布该地区归属印度,并签署了正式合并协议。
![]()
巴基斯坦自然无法接受这一决定,随即出兵克什米尔,第一次印巴战争由此爆发。
1949年7月,印巴在克什米尔划定停火线,但这场战争没有解决根本问题。此后,克什米尔成为印巴关系中极为敏感的“火药桶”,针对平民的袭击曾多次引发印巴冲突乃至战争。
印巴独立后,两国为了克什米尔地区的归属问题打过三次大仗。
1965年8月,克什米尔游击队和印度军队在停火线附近发生激烈交火,随后巴基斯坦正规部队卷入冲突,第二次印巴战争爆发。
![]()
这次战争以双方签署《塔什干宣言》告终,巴基斯坦承诺在克什米尔问题上“不使用武力而是用和平手段解决争端”。
最剧烈的地缘政治变化发生在1971年。印度与巴基斯坦再次爆发战争,这次战争使巴基斯坦遭到肢解,东巴脱离巴基斯坦,成立了孟加拉国。
战后签署的《西姆拉协定》要求双方在克什米尔尊重1971年停火后形成的实际控制线。
1998年5月,印巴对抗演变为核武竞赛局势,南亚地区一夕之间跃升为世界火药库之一。
![]()
核武器的存在成为印巴关系的重要制约因素。四川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黄云松分析认为:“印度与巴基斯坦被一种强大的‘核锁死’状态所禁锢。双方都清醒地认识到,在核平衡下,任何全面军事冲突都可能滑向不可控的核升级,最终没有赢家。”
因此,全面战争的可能性较低,取而代之的是紧张局势的螺旋式上升与一种永久的、消耗性的 “不战不和”状态。
印巴关系的危机是结构性的。2025年4月,印控克什米尔发生恐袭事件,印度第一时间将其定性为“巴基斯坦资助的恐怖主义”,巴基斯坦则坚决否认,并表示自己的 “130枚核武器可不是摆设”。
![]()
随后,印度采取了一系列报复措施,包括驱逐巴基斯坦外交官、暂停河水共享、废除贸易协定,甚至切断印度河上游水源。
莫迪执政以来,印度教民族主义方向逐步确立,印度政府对印控克什米尔地区的政策日趋激进。
![]()
2019年莫迪连任后,印度政府宣布剥夺印控克什米尔的特殊自治地位,将该地区由自治邦降为联邦直辖,由印度中央政府直接管辖。
这些政策引起当地穆斯林群体的强烈不满,加剧了该地区的紧张局势。
克什米尔的群山之间,印巴士兵仍在实控线两侧对峙。76年前划定的边界,如今已成为世界上最危险的军事分界线之一。
核武器的阴影下,两国领导人面临着同样的抉择:是继续在仇恨的循环中消耗国家的未来,还是拿出政治智慧,超越历史恩怨?
如黄云松所言:“贫困蔓延、教育缺失、公共卫生危机和气候变化才是南亚人民更现实、更致命的敌人。” 将国家未来押注于无休止的军事对抗,无疑是一种战略迷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