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波银行App“关停潮”,已经不是零星试探,而是一场行业级别的集体收缩。
今年开始,越来越多银行开始把旗下的信用卡App、直销银行App陆续下线,“能合的合,能停的停”。
原本分散在不同App里的功能,被重新塞回主手机银行App,一切重新归拢。
最近动作最大的是中国银行。
它官宣“缤纷生活”App将逐步停运,功能并入“中国银行”App——这也是首家主动关闭信用卡独立App的国有大行。
![]()
北京银行也宣布 2025 年 11 月起,直销银行App和直销银行官网全部停止服务,业务迁至“京彩生活”。
更早一点,北京农商行、渤海银行也已将自家信用卡App关停。
从2023年至今,至少21家银行关闭直销银行App;从2024年至2025年,又有十几家中小行陆续把信用卡App并入主App。
这已经不是个别机构的选择,而是一个行业在清算过去十年的“App过度扩张”。
![]()
2015年前后,“移动互联网狂飙时代”席卷整个金融业。
那几年银行的数字化KPI很简单——多做App、多抢入口。
信用卡一个App,直销银行一个App,生活服务一个App,理财新品再来一个App。
一些股份制银行甚至同时在运营超过 10 个垂类App。
然而堆得越高,问题越明显:
1. 用户体验稀碎:查账单要信用卡App;买理财要回主App;缴费跳到生活类App。
密码不同步、操作割裂、信息不同步——客户只觉得:麻烦得要命。
相比之下,第三方支付就很简单:同一笔操作,银行App平均6步,第三方支付3步。
年轻人用银行App的动机,本来就弱,体验再差……自然活跃度惨淡。
今年易观千帆的数据里,信用卡服务AppTOP20中,只有6个月活破千万,中行“缤纷生活”月活只有 154 万。
![]()
2. 对银行来说,这是典型的“低频、高成本、低回报”。
一个App,就意味着:独立开发团队、独立测试团队、独立运维团队、独立推广预算。
某股份行每年光维护这些App,就烧掉超过8000 万
关键是——用户根本不怎么用。
![]()
3. 监管对隐私和合规的要求越来越高。
2024年一年里,超过25家银行因App违规收集信息被监管点名。
随后的监管新规更明确要求:对活跃度低、体验差、功能重叠、安全风险大的应用,必须优化或关停
既然留着还要担风险,那不如直接并入主App。
4. 信用卡行业本身正在“退潮”。
中产消费意愿弱、坏账上升、净息差压缩,信用卡行业正在进入存量时代。
- 42家A股上市银行里,有40家的净息差继续下降
- 信用卡数量连续11个季度下降
- 比三年前少了9200万张
在这个趋势下,再去维护独立信用卡App,就是徒增成本。
![]()
过去十年的玩法是“入口越多越好”。
现在银行终于认识到:
不是App越多,数字化就越强;而是用户真正愿意用的那个App,才值钱。
大规模整合后,有三个显而易见的收益:
- 降本增效:资源集中投入一个主App,少跑弯路
- 风险收敛:减少隐私风险、技术漏洞、合规压力
- 体验提升:把所有功能做成一站式,提高用户留存
未来银行的数字化竞争,不再是“跑马圈地”,而是要在有限入口上深耕服务场景、提升操作体验、真正做到以用户为中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