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患者感激他“保住了我的眼睛”,另一位患者却因他的一句话“瞬间心凉”。同一位医生,为何在不同患者眼中判若两人?
湖南某医院曾医生的诊室外,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在网络上发酵。65岁的张大爷说起曾医生眼眶湿润:“要不是他,我这只眼睛就瞎了。手术那天,他从早上八点站到下午三点,连口水都没喝。”
然而28岁的小李却提供另一个版本:“我问他手术风险,他冷冰冰地甩了一句‘做什么手术没风险?怕就别做’,那一刻我心都凉了。”
这样的分裂评价引发了一场争论:当一位医生技术精湛却态度冰冷,我们该如何评价?医术与医德,真的可以像硬币的两面,分开看待吗?
![]()
01 患者心声,分裂的评价背后
翻看某医疗平台的匿名评价,一位眼科医生的页面呈现奇特的“两极分化”。
五星评价中写道:“他是我遇到的最后负责的医生,每天最早到病房,临走前一定要再看一遍重症患者。”“手术做得干净利落,恢复比预期快。”
但一星评价却描绘另一幅图景:“技术不错,但说话太难听”,“问他病情发展,回你‘我是医生不是算命的’”,“带着一堆检查结果找他,他瞟了一眼说‘别自己吓自己’”。
北京某三甲医院的一位副主任医师坦言,他深知自己的“毛病”:“一上午看60个病人,每个都陪笑脸聊天的话,至少有一半人看不完。有时候不是我想冷漠,是真的没时间。”
但这种解释很难获得谅解。一位患者说得直白:“我排了三小时队,进去三分钟就被打发出来,连问句话都要被催,心里什么滋味?”
理性上知道医生超负荷工作,感性上却难以接受冰冷的对待——这是许多患者的真实困境。
02 历史维度,医德为何被特别强调?
回望医学史,对医德的强调几乎与医术本身一样古老。
西方医学奠基人希波克拉底在公元前4世纪就立下誓言:“我愿尽余之能力与判断力所及,遵守为病家谋利益之信条。”
中国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阐述:“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
为什么古今中外都如此强调医德?
医学与其他职业的根本区别在于:它处理的是人的生命与健康,这是人类最宝贵、最脆弱的东西。当一个人卧病在床,将生命托付给医生时,这种信任本身就包含着对品德的期待。
战国时期名医扁鹊的“六不治”中就有“骄恣不论于理者不治”,但今天医生面对“不讲理”的患者时,却不能再简单拒绝。职业伦理随着时代在演变,对医生的要求不降反升。
03 现实困境,医学不再是纯粹的仁术
现代医疗体系将医生置于多重压力之下。
“我女儿发烧40度,急诊医生却慢条斯理地问诊,我当时真想揪住他衣领问‘你能不能快点’。”一位家长回忆道,“但后来才知道,医生之所以详细问诊,是要排除脑膜炎的可能。”
医疗资源紧张让医患双方都承受着压力。医生每天面对海量患者,难免出现职业倦怠。而患者背负病痛和经济压力,情绪也容易一点就着。
北京协和医院一位从医30年的老教授感慨:“过去病人出院时紧紧握着你的手道谢,现在出院时先核对费用清单。不是人心变了,是医疗环境变了。”
在这种环境下,要求医生始终保持温和体贴,似乎成了奢求。但正因为难,那些依然坚持的医生才更显珍贵。
04 深层剖析,医术医德本是一体
表面看,医术是“能不能”的问题,医德是“愿不愿”的问题。但深究起来,两者在医疗实践中根本无法分割。
一位三甲医院外科主任分析:“医德不是简单的态度问题,它直接影响医疗决策。一个有责任心的医生会为患者考虑手术时机、方式、费用,乃至后续生活质量。”
他举例,同样一个手术,医生可以选择昂贵但更省事的方式,也可以选择费时但为患者省钱的方式。“这看似是技术选择,实则是道德判断。”
医术与医德的关系,犹如飞机的两翼:技术保证了飞行的能力,责任决定了飞行的方向。缺乏任何一翼,医疗都无法真正造福患者。
武汉抗疫期间,一位护士长的话令人动容:“我们穿着同样的防护服,患者分不清谁是谁。但他们说,能从我们的眼神中感受到温暖。”在技术无能为力的时刻,恰恰是医德支撑着患者最后的希望。
05 前行之路,在理解中寻求平衡
改善医患关系,需要双方的相互理解。
对医生而言,明白患者处于脆弱状态,一句温暖的话语、一个耐心的解释,可能比药物更有疗效。
对患者而言,了解医生的工作压力,知道他们每天要在有限时间内做出无数关键决策,也能对偶尔的冷漠多一份理解。
良好的医患关系从来不是单向奉献,而是双向奔赴。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曾说:“医生看的不是病,而是病人。”这句话揭示了医学的本质——它既是科学,也是人学。
美国克利夫兰医学中心将“患者体验”纳入医生评价体系后发现,医患沟通良好的科室,医疗纠纷明显减少。这证明:良好的医德表现不仅有利于患者,最终也保护了医生自己。
一位医疗纠纷调解员讲述难忘的经历:患者家属本已准备大闹医院,只因主治医生在沟通时说了一句“如果这是我的家人,我会同样难过”,紧张气氛瞬间缓和。
医术是医生的基本功,医德却是医患之间的桥梁。当疾病将生命推向悬崖,患者需要的不仅是一双技术娴熟的援手,更需要一颗感同身受的心。
下一次,当我们躺在手术台上,面对无影灯时,我们期待的到底是什么?是仅有一双灵巧的手,还是一个既灵巧又温暖的生命守护者?
医学的温度,从来不只是技术指标,更是那颗为病痛而悲悯、为生命而敬畏的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