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知道,最近一两个月,我加入到了教育行业中的K12教培行业。
通过这段时间接触这个工作,我也在不断复盘我高中时候的学习经历。
整个初中、高中学习阶段,我的初中阶段发挥还是相当可以的,成绩一直能稳步排在年级前列。不过,这种成绩上的优势,在我进入我们县重点高中后,逐步不在。
特别是到高二阶段后,我的成绩一直在下降。下降到我自己原有的学习动力都没有了,于是形成恶性循环。
直到高三临近高考前,我自己算是努力了一把,成绩上浮了一下,可是高考时候有点发挥失常,勉勉强强让自己考了个普通的本科院校。
如今,在我以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视角重新审视这段学习经历,我的感触是很深刻的,我自己复盘出以下几点:
一、为什么在进入高中后,我的成绩一直在掉队呢。
我仔细回想了那时候自己的学习过程,一个最大的误区就是一直在沿用初中时候的学习方法,学高中的课程。特别是高中的数学,难度已经比初中有了大幅度提升,我意识到了知识点难度的变化,但是并没有改变自己的学习方法。
那么我初中阶段用的是什么方法呢?两个字,就是刷题。
我的初中阶段,其实学得非常苦,从初一开始就是每天写作业到十一点以后,每天早上还要六点起床去上早读。
我就是单纯靠着这股子用时间换成绩的劲头,支撑自己在初中阶段保持了一个相对不错的成绩状态。
但是到了高中,这种做法肯定就不可取了。
所以我在高中阶段,付出了大量时间,刷题、看材料,但是收效甚微。
因为学习时候很重要的归纳、总结、梳理、找规律、抓重点,这些我基本上就没使用过。所以,学习的效率是很差的。
二、学习上的另一个误区,那就是我从来没有真正理解过书本中的那些基础概念。这个不单是高中阶段,在初中阶段也是一样的。
说个让大家不可思议的事,我是直到最近,才真正弄明白有理数的真正含义,而这是初一数学最最基础的知识点。在初中阶段,我通过大量刷题、产生了肌肉记忆和学习惯性,这些掩盖了我对基础概念认知不足的缺陷。
但是到了高中,这些则会被完全暴露出来。
不透彻了解基础概念,又怎么可能把学科知识掌握呢?成绩迟迟不见提升也就不足为奇了。
为什么我没有理解了那些概念呢?
一方面是授课老师有可能当时就没有讲透彻;再者可能我当时就没有理解到位,但是事后我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又不想去多请教老师,只好憋在自己心里。反正自己通过刷题,能解题、会得分就行了。所以就造成学科上自己没有搞懂的知识点越来越多。
初中的很多知识点,和高中还会有衔接和关联。于是到了高中,这些早年没填上的坑,最终显现了出来。
三、还有一个非常主要的原因,就是我自身的缘故了。
之所以会出现上述情况,也和我自身性格分不开。
我那时候性格过于内向,不愿意和外人交流,更不愿意给别人找麻烦。所以,遇到自己没有真正弄明白的知识点,我很少去问老师。就算是问了,也不会打破砂锅问到底。只是大概问一下,就匆匆了事,纯属自己糊弄自己。
四、另外进入高中后,我面对全新的学习环境,内心一度出现过恐慌和焦虑。我记得那时候中午回寝室午休,我也会带几本课本翻看一下。强迫自己必须时刻学习,造成自己内心一直处于紧张之中。
这种心态上的焦虑,长时间困扰在我的心头,而成绩却一直下降,学习的信心和动力,自然一再受影响。
我至今记得隔壁班一个成绩非常优异的同学,偶尔会来我宿舍串门闲聊。他看我中午午休还在抱着课本看的时候,曾经意味深长地说了句:“你给自己的压力太大了,这样不好。”
我在焦虑地翻看课本的时候,这位同学中午照样会怡然自得地午休。
这位同学的成绩一直稳步在年级前几名。
不可否认,那时候这个同学对学习的认知,已经高出我太多。
人家能有这样的认知,要么是家里有通透的人,和他深入的交流过,让他学会放平心态去看待这些,要么就是人家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开悟了。
有高的认知,才能让自己理清在学习中的思路,也才会让自己有更为良好的学习状态。
如果那时候,我对学习能够有更为良好的认知,也许高中后半程,成绩就不会那样拉垮。
这篇文字,算是我对自己过往学习经历的一个小小复盘。
分享大家,希望能对今天的学子产生一定的帮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