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产业创新格局中,亚洲城市占几席?高交会上交大安泰这项成果带你深度解读→
本届高交会《全球城市产业创新指数报告2025》由上海交通大学深圳研究院与中国发展研究院联合编制这份追踪研究揭示了一个正在显现并强化的趋势全球产业创新重心正在向亚洲转移东京、深圳、纽约和旧金山以极其接近的综合得分构成全球产业创新的“第一梯队”全球产业创新前十强中亚洲城市占据六席以强大的组团优势改写了世界创新竞争力版图
![]()
![]()
本次《报告》发布会作为第二十七届高交会系列活动之一,由深圳华侨城会展管理有限公司承办,深圳国际会展中心联合党委书记、区纪委监委一级调研员、三级高级监察官张楚健,深圳华侨城会展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深圳市招华国际会展运营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时端,深圳华侨城会展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深圳市招华国际会展运营有限公司董事关锡宁,深圳华侨城会展管理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郝元花参与本次发布会。
![]()
《报告》首席专家、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陈宪从报告编制的背景、指数排名及分析、与《报告》2023年版的指数排名变化、对深圳创新发展的建议及举措等方面展开介绍。他提到,《报告》是对2023年11月高交会期间发布的追踪研究,通过对全球27个主要创新城市的系统评估,从产业创新环境、投入、产出和绩效四个维度,勾勒出全球产业创新生态的动态图谱。报告指出,产业创新,而非单纯的科技创新,已成为驱动城市乃至国家经济崛起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引擎。
1
榜首之争:毫厘之间的全球创新第一梯队
《报告》最引人注目的发现之一,是全球产业创新顶尖城市竞争的白热化。东京以46.84分荣登榜首,深圳以46.79分,仅0.05分的微小差距紧随其后,纽约(46.72分)和旧金山(46.11分)则分列第三、四位。前四名城市得分差距在毫厘之间,表明全球产业创新的顶峰已形成一个实力极为接近、竞争异常激烈的“第一梯队”。
![]()
《报告》不同梯队的城市
东京登顶,是其深厚产业根基与持续创新投入的结果。尽管日本经济经历了长期的缓慢增长,但东京在产业创新,尤其是在将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方面,展现出不可低估的韧性。报告数据显示,东京在PCT国际专利申请量(11664件)、高技术产品出口比重(67.4%)以及福布斯全球2000强企业数量(82家)三项硬核指标上均位居全球首位。这不仅印证其技术深耕型创新模式的强大效能——不追求表面的商业模式喧嚣,而且在高端制造、基础材料与精密工艺领域构筑了难以撼动的壁垒。
深圳的卓越表现,代表了中国城市在应用创新和成果产业化上的全球领先水平。作为市场牵引型创新的典范,深圳在ICT产品出口占比(41.3%,全球第一)、PCT专利申请量(6463件,全球第二)和劳动力年龄人口占比(79.53%,全球第一)等方面表现抢眼。深圳与东京的冠亚军对决,在某种程度上是两种成功创新模式的对话:一种是基于长期技术积累的精益求精,另一种是基于市场敏捷反应的效率制胜。
课题组核心成员指出:“前四名城市指数值的极度接近,说明全球产业创新已进入白热化阶段。任何一个城市都无法在所有维度保持绝对优势,未来的竞争将更侧重于创新生态系统的整体韧性与关键环节的突破能力。”
2
亚洲崛起:创新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底层逻辑
《报告》的另一个核心结论是,亚洲城市在产业创新领域的集体性突破。在全球产业创新前十强中,亚洲城市占据了六席,包括东京(第1)、深圳(第2)、北京(第5)、首尔(第6)、新加坡(第8)和上海(第9)。这一格局清晰地标志着,全球创新天平已经向东方倾斜。
![]()
《报告》27个城市产业创新指数和排名
这一现象绝非偶然。报告深入分析表明,亚洲领先城市普遍是电子信息、高端装备等先进制造业的全球制造与服务中心。它们通过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将技术创新迅速转化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品与服务,具有极强的创新成果转化能力。例如,北京、上海和首尔在“产品和服务产出”维度上的指数增长分别高达9.14,9.62和8.04,展现出惊人的产业化能力。
“这一变化具有深远意义。”陈宪解读道,“它强有力地印证了一个当代经济发展的核心命题:任何持续的经济崛起,其背后一定是创新在起作用。亚洲创新城市群的崛起,不仅仅是经济总量的赶超,更是创新能力的质变。由此证明,通过构建高效的产业创新体系,完全可以在全球价值链中占据领先地位,甚至定义新的创新范式和产业范式。”
相比之下,欧美城市虽然在创新环境(如波士顿、旧金山)和创新绩效(如纽约、伦敦)方面仍保持优势,但在创新产出的规模和速度上正面临亚洲城市的强劲挑战。欧洲城市中仅伦敦(第7)和巴黎(第10)进入前十,北美则依靠纽约和旧金山支撑台面,传统创新强市如西雅图、波士顿等已被挤出前十。
3
创新范式:全球城市的成功密码与潜在隐忧
《报告》不仅提供了排名,更通过创新链和产业链“双链融合”的理论框架,深度剖析了各城市创新表现的驱动因素与内在逻辑。
![]()
《报告》东京产业创新四个一级指标的排名雷达图
东京的成功,在于其产官学联合体模式有效强化了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的衔接。然而,其面临的挑战也十分典型:劳动力资源不足、人均经济规模偏低以及创业活力有待提升,这反映其创新体系在敏捷性与人口结构上的制约。
![]()
《报告》深圳产业创新四个一级指标的排名雷达图
深圳的奇迹,源于其市场需求直接牵引技术攻关,形成了快速试错、迭代升级的创新节奏。但报告也发现深圳在人均经济规模和高端创新平台(如孵化器、加速器)数量上,与顶尖城市仍有差距。
![]()
《报告》纽约产业创新四个一级指标的排名雷达图
纽约的均衡实力,体现了金融赋能型创新的独特路径。作为全球金融中心,纽约通过资本力量整合全球创新资源,在金融科技、数字医疗等跨界领域独树一帜,其制造业增加值和独角兽企业数量均位居全球前列。但其短板在于劳动力结构、科研人员密度和ICT服务出口,显示其创新与实体经济更深层次的融合尚存空间。
《报告》通过专栏对比了深圳、东京与纽约的创新和产业生态,认为这三座城市分别代表了市场应用、技术深耕与金融赋能三种成功的创新范式,它们的竞争与合作,共同塑造着全球创新的未来图景。
4
格局演变:东亚活力迸发与中国的机遇挑战
从2023年与2025年该指数排名变化看,全球创新格局的动态演变更为清晰。东亚地区展现出最强的创新活力,东京(+15.66)和首尔(+15.46)是指数值增长最快的两座城市。中国三大创新型城市——深圳(+7.74)、北京(+6.76)和上海(+4.35)也全部实现了指数值提升,其中深圳的增幅在中国城市中领跑。
![]()
《报告》27个城市产业创新指数变化及构成
在细分维度上:创新产出方面,北京(+11.07)、首尔(+11.37)和上海(+11.04)的惊人增长,构成了东亚城市在“知识产出”和“产品与服务产出”上的绝对领先优势;在创新绩效方面,纽约(+10.12)、伦敦(+6.70)等欧美城市在创新成果市场化和商业化方面表现更优,而中国三大城市在此维度均出现较低幅度的负增长,显示出中国城市在将创新成果转化为经济价值和产业利润方面仍存在短板,这是未来需要着力破解的关键问题。
5
深圳启示:迈向全球创新高地的战略路径
作为本次评估的明星城市和报告发布地,深圳的未来发展成为《报告》重点关注议题。《报告》专章为深圳的创新发展提出了系统性建议和举措。
《报告》建议,深圳应围绕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以及创新生态建设和优化两大核心,在六个方向上发力。
一是明确差异化战略定位:绘制产业创新地图,聚焦1-2个真正具备优势的核心赛道,避免同质化竞争。
二是构建“雨林式”创新生态:建立“企业出题、科研解题”的协同机制,完善从初创企业到领军企业的全周期培育体系。
三是打造高水平人才引力场:实施“一人一策”的顶尖人才政策,并通过“15分钟生活圈”建设降低生活成本,提升人才归属感。
四是优化制度供给与资本支持:设立跨部门协调机构,在前沿领域探索“监管沙盒”,构建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多层次资本支持体系。
五是推动空间载体升级:将传统工业园区转型为“工作+居住+社交”融合的创新街区,激发随机碰撞的创新火花。
六是深化区域协同与全球链接:建设跨区域创新走廊,在海外设立“创新飞地”,深度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同时,《报告》强调,深圳需在强化基础研究与原始创新能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环节、提升高等教育与人才培养质量等基础领域进行长期性战略投入,补齐创新链短板,从而实现从应用创新高地向原始创新策源地的跨越。
6
结语:一场没有终点的创新马拉松
![]()
《全球城市产业创新指数报告2025》的发布,不仅是一次全球创新实力的检阅,更是一次关于未来发展路径的深刻思考。它告诉我们,在全球化的创新竞赛中,没有唯一的成功模式,但有相同的成功逻辑——那就是构建一个能够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无缝衔接、充满活力的生态系统。
东京的坚守,深圳的奋进,纽约的融合,以及亚洲城市群的集体崛起,共同勾勒出一幅多元而精彩的全球创新崭新图景。在这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中,唯有持续创新、敢于自我变革的城市,才能始终屹立于时代的潮头。
(来源:上海交通大学深圳研究院供稿:陈宪教授团队)
来源:深圳梦(微信号ID:SZeverything)综合
我们的使命是:星辰大海,只与梦想者同行!
拥有深圳梦,请关注(微信号ID:SZeverything)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