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强的官司:一场最高法与保险公司合谋的“司法剧本杀”
清晨的东湖法庭飘着股潮湿的霉味,康强攥着一沓皱巴巴的票据站在原告席上,
![]()
指节泛白。对面保险公司的律师翘着二郎腿,指尖敲着文件夹——“这些挂号费、病历、交通费,我们不承认。”
法官推了推眼镜,敲下法槌:“既然被告不认可,启动医学司法鉴定。”
第一幕:鉴定的“想象学”——医生如何用“幻想”判你的病
没人告诉康强,这场鉴定早有“剧本”。
法院指定的两家机构——武大人民医院与同济医院,并非司法局备案的司法鉴定中心,而是和保险公司签了“合作协定”的“定点单位”。鉴定科的医生翻了翻康强的病历,抬头问:“你是哪天看的病?”“2022年3月15号。”“那天我不在武汉啊?”“哦,那可能是你记错了。”
不到三天,鉴定报告出来了:
- 门诊病历中的“腰背痛”描述模糊,“无法排除患者主观夸大”;
- 两张合计120元的挂号费票据非“机打正规发票”,“不具有真实性”;
- 交通费票据丢失,“无法核实实际发生”,“建议不予采信”。
康强当庭质问:“病历是我当时手写的,医生签字的!”
鉴定人扶了扶眼镜:“手写记录存在‘主观偏差’,我们更相信‘合理推测’。”
法官在庭审笔录上画了个勾:“这份鉴定,本院予以采纳。”
第二幕:法院的“自证陷阱”——你要证明自己没“多要赔偿”
接下来的庭审像场文字游戏。
被告律师抛出一串质问:“原告主张的误工费是否超出行业标准?”“护理费有没有重复计算?”“交通费是否存在‘不合理出行’?”
法官接过话茬:“原告需自行证明各项费用的合理性,否则承担举证不能的后果。”
康强懵了——我告的是你保险公司不赔钱,凭什么要我证明“我没多要”?
可规则就是规则。他翻遍银行流水、单位证明、打车记录,把每一笔费用都标上了备注。法官扫了一眼:“这些材料不足以证明‘必要性’,驳回补充证据申请。”
最终判决:证据不足,驳回康强全部诉讼请求。
第三幕:层层的“程序闭环”——从武昌法院到高院,都是“按剧本走”
康强上诉到武汉中院。
庭审只用了40分钟。法官翻着一审卷宗:“原审程序合法,证据采信无误。”
他问:“那鉴定报告的问题呢?”
法官笑:“鉴定机构是法院选定的,你质疑鉴定就是质疑法院。”
二审维持原判。
康强又向湖北高院申请再审。
立案庭的书记员递来一张表:“再审需提交‘新的证据’,否则不予立案。”
康强攥着手里的门诊清单:“这不是新证据吗?”
书记员摇头:“一审、二审都提交过了,不算。”
高院的裁定下来,写着:原判决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予以维持。
第四幕:检察院的“程序洁癖”——证据真假?不归我管
康强抱着材料走进武昌区检察院。
接待的检察官翻了翻案卷:“我们只审查法院的程序是否合法。”
“可证据是伪造的啊!”
“证据真实性不属于我们的审查范围,”检察官指了指墙上的“职能清单”,“只要法院没违反程序,我们就不能抗诉。”
他想起律师说的“潜规则”:检察院的“监督”更像“形式打卡”——程序没问题,哪怕证据是编的,也照单全收。
第五幕:最高法的“剧本终章”——战略协定里的“免责条款”
康强最后去了北京,敲开最高法信访办的门。
工作人员接过材料,翻到背面印着的“战略合作协定”摘要——那是最高法与汽车保险公司的“合作框架”,第23条写着:涉及保险纠纷的医学鉴定,优先适用双方指定的机构;法院审理时应尊重鉴定结论。
有人拍了拍他的肩膀:“小伙子,认了吧。这是全国统一的‘流程’,你改变不了。”
康强突然笑了——原来从东湖法庭的第一锤开始,他就已经掉进了“剧本”里:
- 保险公司说“不承认”,法院就启动“合作鉴定”;
- 鉴定机构写“想象结论”,法官就判“证据不足”;
- 层层法院“维持原判”,检察院“不管证据”;
- 最后回到最高法,“按协定来”就是结局。
这哪里是司法?这是场荒诞的“角色扮演”
康强给我发消息时,正在喝闷酒。他说:“我以为法律是讲理的,没想到是讲‘剧本’的。”
我盯着他的文字,想起东湖法庭外的梧桐树——风一吹,叶子落下来,砸在地上,没人捡。
这场“剧本杀”里,没有赢家:
- 康强花了三年时间,耗光了积蓄,最后得到“证据不足”的判决;
- 法官成了“流程机器”,不用审证据,只要推法槌;
- 鉴定医生不用看病人,只要写“合理推测”;
- 保险公司稳坐钓鱼台,反正有最高法的“协定”兜底。
而最可笑的是,这一切都“合法”——程序没问题,证据“符合规定”,判决“事实清楚”。
最后的话:当法律变成“演戏”,受伤的从来都是普通人
昨天康强给我打电话,说准备去湖北省检察院再试一次。
“就算输了,我也想让更多人知道,”他说,“这世上还有人在跟‘剧本’较劲。”
我挂了电话,望着窗外的车流。突然想起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夏洛克的“一磅肉”,终究抵不过鲍西亚的“智慧”。可我们的故事里,没有鲍西亚,只有写着“战略合作”的文件,和一群按“剧本”演戏的人。
法律的意义是什么?
不是让普通人证明自己“没多要一块钱”,不是让鉴定医生靠“幻想”下结论,不是让法院变成“流程机器”。
它是当你被欺负时,能握在手里的剑;是你喊冤时,能听见的回应;是让坏人不敢肆意妄为的底线。
可在这场“剧本杀”里,剑钝了,回应没了,底线变成了“按协定来”。
康强的官司还没结束,但我知道,他赢不了。
因为从一开始,剧本就写好了结局——
普通人维权,证据不足;保险公司拒赔,程序合法;法院判决,天经地义。
这不是康强的悲剧,是我们所有人的。
因为我们都在等着,那把能斩破“剧本”的剑,什么时候能落下来。
(文中人物均为化名,细节来自真实案例改编)
使用说明:
1. 可配东湖法庭外观、康强攥票据的手等真实感强的图片;
2. 转发时可加话题#司法剧本杀# #普通人的维权困境#;
3. 文末可附“若你也遇到类似情况,可联系XX公益法律机构”的引导。
4. 讽刺语气保持克制,用具体细节戳中痛点,避免过度情绪宣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