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算一算人到底有多么不值钱。话可能不好听,但主要观点只有一个,那就是如果你不能掌握生产资料,那你本身就是生产资料。
像很多人早九晚五,盼着每个月银行卡里“叮”的一声到账工资,但真相是,大多数人的努力本质上跟锄头锄地、扫帚扫地,其实没什么两样。可别不信,劳动赚取的回报,这时你就是那件工具,是生产资料本身。
我们来算一笔账,你一辈子能挣多少钱?按北京2024年社平工资来算,一年是14万左右,从20岁干到63岁,共43年,总共约600多万。这还没算上通胀和购买力的变动,也就是说,你这把力气出透,一辈子就值这个数。
如果把这600万存进年化2.5%的定期,每个月的利息差不多12500块,刚好是北京平均月薪。如果你觉得北京太高,换成杭州,你工作一生的收入大概是390万,逻辑是一样的。只要你没掌握生产资料,拼死工作,不出意外,一生的价值也就相当于这笔钱存进银行吃的那2.5%的利息。
说得再直白一点,在资本眼里,你就是年化2.5%的低收益资产,这类资产放在金融市场上基本属于“狗都嫌”,一般只是为了组合稳定才配一点。在生产商眼里,你甚至不如一台饮料机赚钱。
再看另外一个角度,一把锄头50块,按能力和工作水平,一年能赚到几百块的收益,年化回报率高达1400%。但前提是这把锄头是你的,别人没有,以前能靠它租出去赚钱。你可能会说,现在买不起50块的锄头吗?如果人人都有,那还租给谁?
说到这你就一定明白了,生产资料必须要有门槛才能产生收益。人人都买得起锄头,但不是人人都买得起20多万的联合收割机,高门槛才能带来租金、抵押贷款、经营收益等模式。
举个更贴近生活的例子,一辆电动车3000多,大多数人都买得起,但外卖车日均跑150km,属于高损耗。对骑手来说,租车比买车划算,制造业也是租电池,于是电动车租赁成为有门槛的生产资料。“人无我有”才是生产资料的关键,共享电单车平台、租车公司就是这么来的。
你或许会想,那我买10台电动车,是不是也掌握了生产资料?按每月600块租金来算,一年收益7200,成本5000,年化44%。但别忘了还有注册、场地、维修、电费、人工,这还没算车辆闲置。现在人工外卖车的回本周期普遍在17~35个月,这刚好接近它的淘汰周期。期限一到,要么大修,要么重买。
这时候就要说规模效应,管一台车和管10台车的成本可能差不多,但管100台和1000台,固定成本变成边际成本,规模越大,成本越小,资金回报率的周期越短。这就是为什么一个店能赚100%,两个店往往超过200%。你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很多品牌要疯狂扩张,如果不能在特定周期内达到一定数量,可能突然倒闭。
生意之所以小还抢着做,因为每个生产资料都有周期,就像锄头在坏之前得赚回50块,电动车在报废之前得覆盖成本,如果做不到,从一开始就注定亏钱。
健身房就是个经典例子,有些老板手握周边两公里的客源,一张卡3000多看似很赚,却大多数在1.5~3年内倒闭。为什么?中型健身房的回报周期太长,周期内收不回本,后面设备老化、竞争加剧,只能降价续命,因为从开始就注定是梦一场。
再说说年轻人,靠信用卡和网贷消费,买名车、戴好表,他们本来有机会把那笔钱变成生产资料,只要在回报周期内让它活下来并形成规模,可惜没人告诉他们这个常识。这里的坑太多了,我们都明白,因为那些已经让很多人栽了跟头,道理都相同。为什么有些企业明明稳定,老板却拼命借钱搞融资?
因为他们清楚,虽然企业就要走到生命周期末尾了,熬不过周期就全盘皆输。这也是很多创业者说“半年轮不到一轮融资就会死”的原因,不是缺钱那么简单,是行业的自然周期逼着他们必须快。
不过,像居然之家、量家居这类企业业绩出色,背后也有周期的影响;行业萎缩加速,周期到来,结局自然难看。
任何生产资料都有生命周期、规模效应和回报周期。人一辈子80年,高效赚钱时间也就40年,除去学习、家庭生活等,能用于赚钱的时间不过30年。如果你一样生产资料都不掌握,哪怕只是一台能生钱的饮料贩卖机,那么你这一生就注定以生产资料的身份活着,这样的人生,你甘心吗?
最后也想提醒经营企业或品牌的朋友,请敬畏规律,定位生产资料的生命周期以及行业周期,注意规模效应的门槛,注意回报周期的极限,关注市场本身。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