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岛国欲实现
100%可再生能源转型
【downtoearth11月13日报道】
![]()
注:图片源自网络
想象所罗门群岛某处暮色降临,一艘渔船靠静音电动舷外机悄然返航。库克群岛上,大型蓄电池为岛屿电网稳定供电;巴布亚新几内亚高地,太阳能组件首次为家庭提供电灯照明。
几十年来,太平洋岛国始终走在全球气候行动的最前沿。这些国家正直面海平面上升、海洋酸化和珊瑚白化带来的生存威胁。正是其领导人的坚定立场,在2015年《巴黎协定》的达成上发挥了关键作用,并帮助确立了将全球升温控制在1.5℃的目标。
如今,太平洋地区再次走在前列。岛国领导人制定了一项宏伟计划,致力于打造全球首个完全依靠可再生能源与储能系统供电的区域。
这一行动是立足现实的务实之举。目前,太平洋岛国每年将GDP的10%至25%用于进口发电厂、发电机及交通工具所需的化石燃料。一旦实现能源自主、摆脱进口依赖,必将为地区发展带来巨大收益。尽管获得广泛支持,但由于运输成本高昂、融资渠道受限、专业人才匮乏以及监管体系尚未完善等多重因素制约,太平洋地区的清洁能源转型尚未真正步入实质性阶段。
各国领导人将于下周在巴西举行的第30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30)上,正式发布可再生能源发展路线图。太平洋国家正与澳大利亚联合申办2026年第3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岛国领导人期望借助这一全球峰会为本土能源转型招揽资金支持。
大幅削减化石燃料进口将节省数十亿美元
当前,太平洋国家每年花费90亿至140亿澳元进口柴油(供发电机使用)及车船燃料。然而,可再生能源成本的急剧下降,也表明太阳能与电池系统的发电成本已明显低于化石燃料。
尽管面临物流运输的困难,太平洋地区的太阳能安装成本自2010年以来已下降五倍多。电网级储能设备与家用电池成本也在迅速下降。
用太阳能和电池替代柴油发电预计需投入30亿至40亿美元。但是因为每年能节省6.1亿至8.4亿美元的燃料开支,这笔投资很快就能回本。
最大的挑战在于大型可再生能源项目、电网基础设施及储能系统的融资。不过,许多外围岛屿可通过太阳能与储能电池替代柴油发电机,实现快速转型。向电动汽车(EV)和电动船舶的快速转型同样具备可行性,斐济(Fiji)的政府激励政策让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快速普及,电动舷外机也步入大规模使用阶段。
全球可再生能源的普及,关乎太平洋岛国的生存
在《巴黎协定》框架下,各太平洋岛国在提交的国家承诺中均设定了雄心勃勃的可再生能源目标。斐济计划 2035 年实现100%可再生能源供电,图瓦卢则计划在2030年达成该愿景。
各太平洋岛国设定的目标将共同推动实现区域性的100%可再生能源目标。太平洋地区领导人已同意设立太平洋能源专员,负责统筹协调这一转型进程。太平洋岛国并非主要污染源,其排放量仅占全球总量的0.02%,即使完全清零,对遏制全球变暖的作用也微乎其微。此项新计划的重要意义在于实证100%可再生能源转型在当前完全可行。
正如瓦努阿图气候与能源部长拉尔夫·雷根瓦努(Ralph Regenvanu)所言:"倘若太平洋岛国能成功实现能源系统的快速转型,必将成为照亮全球的灯塔——这关乎我们的生存命脉。"
将气温升幅控制在1.5℃以内事关低洼环礁国家的存亡。气候移民计划已启动实施,图瓦卢居民通过抽签机制移居澳大利亚,斐济多个村落正整体搬迁至高地。
两年前,近200个国家共同承诺,将全球可再生能源发电容量增至三倍,并加速摆脱化石燃料。实现这一目标对维持1.5℃温控阈值至关重要。
明年的气候大会或将成为推动变革的关键契机
多年来,太平洋岛国与澳大利亚一直联合申办2026年第3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31),但土耳其也提出了竞争性申办方案,最终决定预计将于下周揭晓。
帕劳总统苏兰格尔・威普斯(Surangel Whipps)直言,在太平洋地区举办COP31绝不能仅停留在象征意义层面——必须为太平洋民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
若此次联合申办成功,太平洋地区领导人将寻求投资者与技术合作伙伴,着力推动其100%可再生能源计划取得实质性进展。
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已不止是气候谈判的场合,更已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绿色经贸盛会”。数千名代表将齐聚于此,探寻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投资机遇。澳大利亚70%以上的可再生能源投资源自海外,而COP31有望为澳大利亚与太平洋地区吸引更多资金支持。
帕劳将于明年主办太平洋岛国论坛年度领导人会议。作为即将上任的论坛主席,威普斯将重点推动构建太平洋地区可再生能源区域伙伴关系,并计划在明年召开一场投资推介会,以便在COP31召开前吸引更多国际投资。
部分投资预计将来自澳大利亚的公共与私营部门。澳大利亚国内正加速以可再生能源及储能替代燃煤发电,且已为太平洋地区的清洁能源项目提供支持。但太平洋地区领导人同时呼吁澳大利亚“停止批准新的天然气和煤炭项目”,并终止化石燃料生产的补贴。
太平洋地区全面转向清洁能源,在经济成本、能源安全与气候领导力层面都堪称明智之举。如今的关键问题是——这一蓝图能否照进现实?
编译:张 雅(新能源部)
审校:耿 语(新能源部)
编辑:张 雅(新能源部)
能源转型与
双碳观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