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并非所有的驻足都值得凝视!
关注大梦观止,从不一样的角度,分享有意思的故事!
家庭教育应该是以幼为本,而不是以父母为本
![]()
作者:大梦君
编辑:大梦君
今天收到一位读者的私信,内容注意讲述她那个16岁的孩子一些情况。内容还长,很杂乱。
但是我还是搞明白了她的核心诉求。即孩子十六,不听话,不上学,不回家,屡教不改,该怎么办?
我不清楚她为何会找到我,毕竟我也不是这方面的专家。
但是通过她的讲述,我好像看了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
那就是当孩子出现了超出父母预期(或者社会主流)的行为时,我们往往先想到的不是去了解背后的原因,而是迫切的需要找到一个可以验证有效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我明白家长们有改变的意愿,也想把孩子教育得更好,但是大部分家长没有这方面的思维能力和方法。
很多时候,我们固有的认知决定了我们会按照自己的思维、固有的框架来看待问题,很难想到孩子到底在想什么?
我们习惯于思考“怎么办?”,却少有人去考虑“为什么?”
![]()
01
比如孩子16岁了,他为什么不听话?
有没有可能是你讲的道理,在孩子的认知里是没道理的。
甚至是有没有一种可能是在家长眼中,孩子不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就是”不听话“。
16岁的孩子,对这个社会的规则已经有了自己的一套看法。他们对事物的认知很可能于家长们的认知是有差异的。
我认为应该也听听孩子的诉求,而不是武断的跟他打上”不听话“的标签。
接着在来说不回家的事,这个其实就更好理解了。
这个年纪的孩子开始从心理上脱离对父母的依赖,试图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
随着独立意识的增强,他们的社交重心从家庭转向同伴。同伴的认可变得极其重要。
为了融入群体、获得认同,他们可能会采纳同伴的价值观、着装风格和行为方式,而这常常与父母的期望相悖。
而且他们开始能够批判性地审视周围的世界,包括父母的行为、社会的规则,并发现其中的矛盾和不完美。
这种“发现真相”的能力会让他们显得喜欢争辩、质疑一切。
但这一切在传统的父母看来是对权威的一种挑战。
因此这部分父母就会给他打上“不听话、不懂事、叛逆”的标签。
那么,这个给自己打上了种种负面标签的家,谁喜欢呆着。
![]()
02
至于不去学校,这个问题就复杂了。这就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
但是可以用家长们能理解的方式能简短的回答一下,就像我们为什么要从公司离职,不就是因为赚不到钱或者呆着不舒服吗?
那同理,孩子不愿意去学校,那就是他在学校呆着不舒服啊。
为啥不舒服?因为现在学校教育本质上是在做筛选啊,他们会按成绩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有意无意的将孩子们按等级进行物理隔离的。
但这个时候的孩子比较期待获得同伴的认可,就像前文说的那样。
为了融入群体、获得认同,他们可能会采纳同伴的价值观、着装风格和行为方式。
很多沉迷于游戏的孩子,最初都是因为这个开始的。
那么再来看,孩子不回家,又不去学校,那么他去了哪里呢?有没有可能和他的“朋友们”呆在一起呢。
我常说,很多有“问题”的孩子,其实是家庭有问题。
这就像生病一样,如果不找到病因,医生又怎么下药呢,就算是下了,你又怎么知道对不对症呢?
而且我们还得明白很多情况的概念理论和实际操作相差是很远的。
![]()
03
最后,我想说的是:
我们听多了教育应该是“以人为本”,这里应该是以“幼(孩子)”为本,而不是以成人为本。
教育最基本的就是理解,如果你都不理解孩子所想,不去关注他的内部思维,你又怎么能真正的爱孩子呢。
所以,作为家长来说,我们得继续学习了。
我想这是孩子对所有父母的呼唤,也希望我们能够听到这些呼唤!
点个在看,与朋友们共勉
看更多走心好文
识别二维码,关注大梦

重要提示
微信公众号最新改版,如没有星标的账号,很容易错过公众号的推送。两步加星标的方法如下: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