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巴西竟然计划进行一次前所未有的“迁都”操作——将首都职能临时转移至贝伦,持续仅10天。原本位于国土几何中心的巴西利亚,将在本月11日至21日之间让出“首都”名号,由地处亚马孙河入海口的贝伦接棒。
2
这或许是人类历史上最短暂的首都身份交接,堪称“首都界”的临时工。人们不禁要问:为何放着现成的首都不用,非要大费周章地搞一场如此短命的搬迁?难道只是为了给国际会议撑个场面?
3
答案其实并不复杂——一切围绕《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十次缔约方大会(COP30)展开。这场全球瞩目的气候峰会将于11月10日至21日在贝伦举行,而巴西政府此举,正是为了凸显主办国对议题的高度重视。
4
若非这场大会,恐怕世界上多数人连“贝伦”这个名字都未曾听闻。尽管COP年会每年轮换举办地,从迪拜到巴库,各国都会精心筹备,但像巴西这样直接实施“首都迁移”的做法,堪称史无前例,也被视为COP系列会议中规格最高的一次安排。
5
然而细究其背后动因,远不止表面的仪式感那么简单,而是牵涉地理战略、区域发展失衡与生态保护等多重深层考量。
![]()
6
先看这次行动背后的“地域棋局”。首都的位置往往能极大带动周边经济和社会发展。上世纪60年代,巴西把首都从里约热内卢迁往内陆高原上的巴西利亚,核心目标就是推动中西部开发,缓解东南沿海过度集中的城市压力。
7
作为南美洲面积最大的国家,巴西国土达851万平方公里,位居全球第五。全国地形大致可划分为三大部分:北部广袤的亚马孙平原、中部高耸的巴西高原,以及东南部濒临大西洋的沿海地带和拉普拉塔河流域。
![]()
8
值得注意的是,该国绝大多数人口与主要城市高度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尤其是圣保罗和里约所在的都市圈,几乎掌控了全国的金融、科技与政治资源。相较之下,广袤的亚马孙区域则长期处于边缘化状态,仿佛被现代文明遗忘。
9
虽然巴西利亚在规划初期被批评为理想主义过头,后来也确实形成了被贫民窟包围的局面,成为城市规划课上的警示案例,但它的确有效促进了中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口流入。
10
如今,以巴西利亚为核心、联合邻近城市戈亚尼亚所形成的都市区,已跃居全国第三大都会圈,充分体现了首都选址的战略牵引力。
![]()
11
但再往北推进至亚马孙流域,发展的脚步明显放缓。这一带真正具备一定规模的城市仅有两座:一是此次担任“临时首都”的贝伦,作为通往亚马孙水系的重要港口门户;另一则是位于內格罗河与亚马孙河交汇处的马瑙斯。
12
亚马孙河水文条件极为特殊,即便距离入海口超过3700公里的秘鲁伊基托斯,仍可通行远洋货轮。这个全球最大不通公路的城市,居民出行依赖飞机或船只,与中国普遍依靠陆路交通的模式截然不同。
![]()
13
如果类比长江流域,贝伦相当于上海,承担对外联通功能;马瑙斯则类似武汉,是内陆航运枢纽。由此来看,巴西选择在此召开COP30,并临时迁移首都职能,似乎意在传递一个强烈信号:国家决心加强对亚马孙地区的关注与投入。
14
但从现实角度看,贝伦与传统经济核心区的距离实在太过遥远。从巴西利亚到里约约900公里,尚属合理通勤范围;而贝伦到里约直线距离超过2400公里,相当于北京至乌鲁木齐的跨度;即便从巴西利亚前往贝伦,也有1500公里之遥。
![]()
15
如此悬殊的空间阻隔,仅靠为期10天的政治象征性举动就想扭转南北发展差距,显然难度极高。不过,这也恰恰反映出巴西政府试图打破固有格局的决心之大。
16
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亚马孙开发面临的自然障碍——那片被誉为“地球之肺”的热带雨林,远非简单的土地资源可供随意利用。
17
除了常年高温湿热及频发的热带疾病外,农业开发本身面临严峻挑战。由于强烈的降雨冲刷作用,土壤养分极易流失,这种现象被称为“强淋溶作用”。
![]()
18
所谓强淋溶,即大量降水不断渗透地表,将矿物质和有机质向下层搬运甚至带走,导致表土贫瘠。因此,在此开展常规耕作极为困难。
19
当地常见的做法是采用刀耕火种模式:砍伐树木后焚烧,利用草木灰提供短期肥力种植作物。一旦地力耗尽,便转向新的林地重复此过程,形成典型的生态破坏循环。
![]()
20
即便如此,对雨林的开发从未停止。砍伐后的木材可出口创汇,清理出的土地即使不适合农耕,也能用于畜牧业或矿产开采,这些均为直接收益来源。
21
加之亚马孙地域辽阔、监管薄弱,大量非法活动趁虚而入。目前估计,雨林深处至少潜藏着400个非法采矿点,而被毁林地中有80%最终转为牧场,主要用于养牛。
22
自20世纪以来,亚马孙原始森林已大幅缩减。根据不同测算方式,损失比例最低也在20%以上。仅2020年8月至2021年7月间,毁林面积就突破一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中国鄂尔多斯市的总面积。
23
更令人担忧的是,“地球之肺”可能早已失去其原有功能。2021年巴西科研团队发表研究指出,当前亚马孙雨林整体已由碳吸收体转变为碳排放源,释放的二氧化碳量超过其所产生的氧气。
![]()
24
造成这一转变的原因复杂多样:大规模焚烧林地释放巨量温室气体;全球变暖引发干旱加剧,导致树木死亡率上升;光合作用效率下降,使得森林无法继续扮演“造氧工厂”的角色。
25
有人或许担心未来氧气供应问题,但实际上,海洋浮游植物才是地球大气中氧气的主要生产者。尽管如此,雨林退化带来的连锁反应仍不可小觑。
26
据学者估算,亚马孙地区约35%的降水来源于植被自身的蒸腾作用——树木通过根系吸收水分,再经叶片蒸发形成云团,促进区域性降雨循环。
27
一旦森林覆盖率跌破临界值,蒸腾水量不足以维持气候平衡,降雨减少将进一步抑制森林再生能力,陷入“越荒越垦、越垦越荒”的恶性循环。
28
关于亚马孙未来的走向,学界众说纷纭。但可以肯定的是,巴西并非无视其重要性。近年来政府加大执法力度,国际合作也在持续推进。此次将“首都”移至雨林边缘,正是希望借此提升全球对该区域命运的关注度。
![]()
29
然而,若不从根本上调整产业结构,仅靠口号式保护难以持久。环境保护与碳中和从来不是纯道德命题,而是需要真金白银支撑的系统工程。应对气候变化这类全球性挑战,绝非几篇学术论文就能解决。
30
巴西的产业现状颇为尴尬:虽拥有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但在国际市场缺乏竞争力。真正能带来外汇收入的仍是传统的农牧业与矿业两大支柱。
31
当然,并非毫无亮点。例如总部位于圣保罗郊区的巴西航空工业公司(Embraer),在全球支线客机市场占有率超过一半,堪称行业领军企业。
32
但对于一个人口高达2.1亿的大国而言,单靠一家企业难以撬动整体产业升级。经济增长依旧依赖砍伐、采矿、放牧和耕种等初级产业模式。
33
本次COP30的一项关键议程,正是讨论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的气候融资额度。上届COP29达成协议,承诺在2035年前提供3000亿美元支持,但许多国家认为这远远不够,呼吁至少应达到1.3万亿美元。
34
此外,作为东道主,巴西正积极推动设立“热带森林永久基金”(TFFF),目标筹集1250亿美元,专用于全球森林保育项目。
35
可惜前景不容乐观:美国前总统特朗普明确表示不会出席,英国也已宣布不参与该基金出资。最终能否募集足够资金,目前仍充满不确定性。
36
会场之外的现实更加严峻。贝伦曾在19世纪“橡胶热潮”时期辉煌一时,后随产业衰退逐渐没落。尽管如此,它仍是亚马孙地区最重要的城市节点。
37
即便即将迎来“临时首都”身份,这座城市依然难逃巴西城市的典型困境——广泛存在的贫民窟、供水系统老化、污水处理能力不足等问题长期存在。
38
不少实地探访者反映,尽管身处全球最大河流入海口,水资源充沛,但市区自来水供应极不稳定,生活污水大多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河道,环境压力巨大。
39
无论是会内的资金博弈,还是会外的城市治理难题,巴西政府面临的挑战重重。短短10天的象征性迁都,显然无法彻底改变这一地区的结构性困境。
40
尽管如此,这一举动仍具历史意义。也许百年之后,当学生翻开历史试卷,被问及“哪些城市曾担任巴西首都”时,若遗漏贝伦,答案将被视为错误。
41
事实上,这并非巴西首次采取类似举措。早在1992年,里约热内卢举办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时,巴西也曾短暂恢复其“首都”地位,以彰显对环保议题的重视。
42
那次大会具有里程碑意义,诞生了《里约宣言》与《21世纪议程》,更有155个国家签署《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成为今日COP机制的法律基础。
43
如今,巴西再次通过“迁都”这一极具视觉冲击力的方式,唤起世界对亚马孙命运的关注。但从务实角度出发,这片雨林不能永远停留在浪漫化的“保护叙事”之中。
44
它背后交织着复杂的经济发展需求、能源转型压力以及全球利益分配格局。在这个日益分裂的世界里,每次动辄数万人参与的国际峰会,究竟能达成多少实质性共识,又能否有效落实,仍是未知数。
45
但只要能让更多人意识到这些问题的存在,哪怕只是短暂聚焦,这场会议、这10天的“临时首都”,也算没有白费。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