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份聚焦B-21“突袭者”的深度研究报告突然发布,迅速在军事爱好者群体与国防决策圈引发强烈震动。
2. 这份名为《理解B-21突袭者:美国的威慑轰炸机》的战略评估提出一个震撼性判断:美军必须装备整整225架B-21,才有可能穿透中国的反介入/区域拒止防御体系,同时还能应对另一战略方向上的潜在威胁。
3. 那么,225这个数字背后蕴含着怎样的作战逻辑?为何美军将未来空中打击力量的核心押注于这款新型隐身平台?而中国日益完善的防空网络又究竟达到了何种难以逾越的程度?
![]()
4. 此前美军执行远程打击任务时,通常由F-35负责在战区边缘投放精确制导武器,B-1B和B-52则在相对安全的空域提供火力支援,这种防区外攻击模式高效且低风险。
5. 然而如今这套战术已难以为继,解放军近年来构建的强大综合战力绝非表面功夫。
6. 高超音速滑翔飞行器可轻易跨越第一岛链防线,霹雳-15远程空对空导弹射程突破200公里大关,配合覆盖全域的先进雷达探测系统,使得美军传统空袭手段几乎失去实战价值。
![]()
7. 更为棘手的是,中国的关键导弹发射单元与指挥控制中心广泛部署于内陆纵深地带,并具备高度机动能力,打完即撤、频繁转移,仅靠外围轰炸根本无法实现有效压制。
8. 实际上,五角大楼早在2018年就将印太地区的潜在冲突列为首要安全挑战,但实际行动始终滞后,直到2020年代初期,当解放军新型装备全面形成作战能力后,美军高层才真正意识到危机迫近。
9. 冈津格在其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取得决定性优势,必须实施远程穿透式打击,唯有像B-21这类具备极致隐身性能的轰炸机,才能悄然潜入敌方防空网,精准摧毁核心目标。
![]()
10. 相较于前辈B-2“幽灵”,B-21的技术进步堪称飞跃,其内置弹舱空间显著扩大,可容纳更多JDAM系列智能炸弹,武器升级周期也大幅缩短。
11. 前空军司令蒂莫西・佩因公开表示,B-2整合一枚新型导弹往往需要数年时间,而B-21仅需几个月即可完成改装,这意味着前线部队能快速响应战场变化,无需等待漫长的后勤适配流程,这种敏捷性可能成为扭转局势的关键因素。
12. 更令军方青睐的是B-21的成本效益比,单机采购价被控制在约7亿美元区间,远低于B-2的高昂造价,日常维护也更为简便经济。
![]()
13. 它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空中弹药库”,而是能够挂载空对空导弹,与第六代战斗机协同执行空中拦截任务,扮演多功能空中作战节点的角色。
14. 冈津格的核心观点十分清晰:真正的战略威慑不仅依赖技术优势,更要精打细算,尽管225架B-21的总投入看似庞大,但分摊至每一次作战行动中,其单位成本远低于分散投资多种平台的方案,长期来看更具财政可持续性。
15. 那么为何是225架?这一数值源自严谨的兵棋推演与作战模拟数据。
![]()
16. 报告设定前提为双线作战场景——一边是亚太方向,另一边是欧洲战区,至少需要161架B-21保持战备状态。
17. 按照80%的任务出动率计算,实际可用飞机为129架,每架可携带40枚精确弹药,单日最大投弹量可达5160枚。
18. 而瘫痪敌方约5000个高价值目标,包括导弹阵地、预警雷达站及指挥中枢等关键设施,恰好需要如此强度的持续火力输出。
![]()
19. 美军原定采购数量仅为100架,冈津格对此断然否定,认为该规模仅能满足单一战区需求,另一方向将陷入无机可用的被动局面。
20. 提升至225架,不仅能吸收战斗损耗带来的减员影响,还可保障充足的轮换检修周期,确保持久高强度作战能力不中断。
21. 报告一经披露,立即在空军内部激起广泛讨论。紧随其后,传统基金会发声支持,主张最低采购量应达145架,更有声音呼吁直接翻倍生产以强化威慑态势。

22. 然而B-21的采办之路从启动之初便充满波折,该项目始于2011年,2022年12月实现首飞,2023年11月正式公开展示,但资金拨付始终受限。
23. 在2024财年,国会仅批准33亿美元预算,仅够支持6架低速初始生产型的制造,冈津格在报告中疾呼:年产量必须提升至20架,方能匹配当前紧迫的战略节奏。
24. 到了2025年上半年的五角大楼预算听证会,此议题再度成为焦点,空军部长弗兰克・肯德尔坦承,100架只是维持基本运转的底线,在中俄双重压力下,采购数量必须上调。
![]()
25. 承担制造任务的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表态称,生产线具备承接增量订单的能力,但供应链存在明显短板,稀土元素、复合材料翼梁等关键组件供应紧张,亟需国会加大政策扶持与资金倾斜。
26. 冈津格曾做过详细测算:B-21每飞行小时的维护开支比B-2降低三成,长期运营所节约的资金足以支撑一支中队规模的F-35机队运行,这笔战略投资实则极具性价比。
27. 至2024年9月,米切尔航空航天研究所发布后续研究《B-21轰炸机:多极世界的成本效益威慑》,冈津格继续推动舆论造势,强调该机型是美军“三位一体”核打击力量的核心支柱,可在常规与核打击模式间自由切换。
![]()
28. 空军测试进程稳步推进,2025年8月传出消息,第二架B-21原型机预计年底前完成首飞,重点验证武器集成系统与任务管理软件性能。
29. 军方人士向媒体透露,此次试飞将重点测试AGM-181远程核巡航导弹的挂载与释放流程,并计划与B-52展开联合演练,探索多机型协同作战模式。
30. 冈津格一系列分析揭示了美军面临的深层困境:现有机群老化严重,国防预算又被众多项目瓜分稀释,但他也指出了破局路径:集中资源扩大B-21采购规模,才是避免资源浪费、提升战力效率的根本出路。
![]()
31. 为了最大化发挥B-21的作战潜力,美军正积极规划前沿部署策略,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日本境内的空军基地均被纳入加油中转网络,极大拓展了该机型的打击半径。
32. 不过冈津格并未忽视其中隐藏的风险:盟友基地一旦暴露位置,极易成为对手优先打击目标,因此他在报告中建议采取分散化部署方案,例如在阿拉斯加储备20架,在关岛预置12架,实现双战区快速反应能力。
33. 在北约峰会上,美军已与欧洲盟国探讨印太联动机制,通过共享B-21部分情报信息,换取对方在弹道导弹预警与拦截系统方面的协作支持,构建跨区域威慑联盟。
![]()
34. 就在美军全力推进B-21项目的同时,中国的防空体系也在持续进化升级,你推出一款新一代隐身轰炸机,我就强化反隐身雷达与多频谱探测能力;你优化部署结构,我便增强区域拒止纵深与快速反击机制。
35. 这场无声的攻防博弈,正是现代高端战争形态的真实写照,威慑与反威慑之间的较量,始终处于动态演化、层层加码的状态。
36. 美军期望凭借225架B-21重塑战略平衡,但中国的防空网络绝非静止不动的固定屏障。
![]()
37. B-21采购数量增至225架的构想,本质上是美军在全球战略压力加剧背景下的现实选择,也是其试图维系全球军事主导地位的重要押注。
38. 从性能优势到数量建模,从预算拉锯到前沿部署,每一个环节都折射出美军面对新兴挑战时的紧迫感与战略布局野心,但现代战争从来不是依靠单一武器就能主宰胜负的游戏,尤其在中美两个军事强国之间更是如此。
![]()
39. 即便冈津格的报告逻辑严密、数据详实,也无法掩盖一个根本事实:当代战争是复杂作战体系之间的全面对抗,任何单一装备的优势都难以转化为压倒性的胜利。
40. 围绕B-21展开的战略角力,未来仍将持续上演新的篇章,而最终谁能掌握主动权,取决于谁能在体系对抗中实现更高层次的战略平衡与技术创新突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