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太阳系一片混乱,太阳诞生以后吸收了周围大量的物质,所以太阳的质量占到了总质量的百分之99.86,剩下的八大行星和其它物质占到了太阳系总质量的百分之0.14,从占比上我们就能够看出太阳的质量很大,在八大行星当中,地球是唯一一颗诞生了生命的星球,生命的出现给地球增添了很多色彩,尤其是人类出现以后,解开了地球上很多的奥秘,根据科学家的研究得出,地球生命发展到现在,经历了漫长的时间,原始海洋中,水分子、甲烷、氨等简单无机物,在闪电、火山热泉、紫外线等能量的驱动下,逐渐合成氨基酸、核苷酸等有机小分子。
![]()
这些有机小分子进一步聚合,形成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最终生物大分子包裹在脂质膜内,形成具有初步代谢和繁殖能力的原始细胞,时间大约是在38亿年左右,最早的生命是原核生物,其中蓝藻的出现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大约在35亿年前,蓝藻开始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改变了地球大气成分,大气中的氧气含量从几乎为零开始提升,为后续需要氧气生物出现的奠定了基础,直到21亿年前大氧化事件以后,地球大气才稳定出现氧气,约18亿年前,原核生物通过“内共生”形成真核生物。5.41亿年前的寒武纪,地球生命迎来第一次“飞跃”——原本缓慢演化的生物,突然在数百万年内出现了大量新物种,包括节肢动物、腕足动物、海绵动物等,甚至出现了最早的脊椎动物(如昆明鱼),这一现象被称为“寒武纪生命大爆发”。
![]()
其原因可能与大气氧气含量达标、海洋环境稳定,以及生物自身“捕食与防御”的进化压力有关。随着海洋生物的繁盛,部分生物开始尝试“登陆”——志留纪末期,植物率先突破海洋限制,演化出原始的陆生植物(如裸蕨),它们通过根、茎、叶的分化,适应了陆地的干旱环境,并逐渐形成早期陆生植被。大约在3亿年到6600万年前,爬行动物和恐龙迎来了鼎盛时期,6600万年前,一颗直径约10公里的小行星撞击地球(撞击点位于今墨西哥尤卡坦半岛),引发全球火灾、尘埃云遮蔽阳光,植物大量死亡,食物链崩溃——依赖植物的食草恐龙和顶级掠食恐龙全部灭绝,统治地球约1.6亿年的恐龙时代落幕。恐龙灭绝以后,哺乳动物迎来了发展的机会,人类就是由哺乳动物进化而来的。
![]()
在大约5000万年前,灵长类动物从原猴类中分化出高等灵长类,即猿猴类,大约2300万年前,森林古猿在非洲、欧洲和亚洲广泛分布,它们是树栖动物,四肢行走,还没有直立,大约在1200万到1500万年前,非洲的原康修尔猿成为人类与非洲猿(黑猩猩、大猩猩)的共同祖先。真正的转折始于约700万年前,当一支古猿开始尝试直立行走。在乍得湖畔发现的“图迈人”化石显示,其枕骨大孔位置已接近头骨下方,表明它可能已具备直立姿态。这标志着人类谱系与黑猩猩谱系的分道扬镳。大约400万到100万年前,南方古猿成为人类进化史上的关键一环,它们生活在非洲东部和南部,最著名的化石是1974年发现的露西。在大约200万年前,非洲出现了能人,其脑容量增加到600毫升,是最早被归入人属的物种。
![]()
能人的出现,意味着人类不再仅仅是依赖自然的馈赠,而是通过智慧拓展生存空间,大约180万年前,直立人登场,其脑容量进一步增加到900毫升,身体结构更加接近现代人,直立人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走出非洲的物种,足迹遍布亚洲和欧洲,直立人最重要的突破是火的使用。早在80万年前,人类可能已偶尔用火;至30万年前,直立人已能持续控制火源。火带来温暖、光明,驱赶猛兽,更重要的是——烹饪。烹饪使食物更易消化,杀灭寄生虫,释放更多营养。研究表明,熟食减少了咀嚼时间,节省的能量可能被大脑吸收,为智力飞跃提供物质基础。大约在20万年前,早期智人在非洲演化而成,其脑容量接近现代人,具备复杂的语言能力、抽象思维和社会组织。
![]()
大约在7万年前,智人经历了认知革命,开始创造象征性文化:艺术、宗教、仪式,约7万至3万年前,智人第二次走出非洲,迅速扩散至欧亚、澳洲(约4.5万年前抵达),并最终取代了尼安德特人、丹尼索瓦人等其他人种。他们使用弓箭、油灯、骨针缝制衣物,建造住所,甚至渡海迁徙。旧石器时代晚期,智人迎来了“文化大爆发”。欧洲的洞穴壁画(如法国拉斯科、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描绘猛犸象、野牛,技艺精湛,可能用于狩猎仪式或宗教崇拜。与此同时,人类开始掌握植物生长规律。西亚纳图夫人(约1.3万年前)已半定居,研磨野生大麦;中国下川遗址出土的2.8万年前研磨盘,残留黍类淀粉,显示早期植物利用。这些为农业革命埋下伏笔。
![]()
从直立行走到掌控火,从制造石器到创造艺术,人类在漫长的进化中,不仅仅塑造了身体,更锻造了文化基因,700万年的征程,是自然选择和文化演化的双重结果,当第一缕陶器的青烟升起,人类即将迈入新石器时代,开启农业、城市和文明的新纪元。不过根据科学家的研究发现,语言的出现是人类文明最核心的证据,语言的起源时间直接关系到我们对自身演化的理解,最近一项全新的基因组分析显示,人类独特的语言能力至少在13.5万年前就存在了,而语言作为系统化的社会交流工具被广泛应用则可追溯到10万年前,这篇研究论文已经以“Linguistic capacity was present in the Homo sapiens population 135 thousand years ago”(13.5 万年前存在于智人群体中的语言能力)为题发表在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上。
![]()
在语言诞生前,人类祖先的认知停留在即时感知层面——只能通过视觉、听觉等直接感受当下的事物,无法思考过去、未来或抽象概念,而语言的进化,为人类提供了符号工具,让认知实现了从具体到抽象的跨越,生物学家发现,多数动物的协作依赖“基因本能”(如蚂蚁分工)或“小规模信号”(如狼群嚎叫),协作规模通常不超过几十只。而人类能突破这一限制,关键在于语言进化提供了“灵活沟通”的能力,让大规模、跨群体的协作成为可能。若没有语言,人类的知识、经验只能通过“口耳相传”,不仅容易丢失、变形,还会因个体死亡而中断——这也是许多动物“始终停留在原始状态”的原因。而语言的进化,尤其是文字的出现,让人类文明实现了“跨代积累”,彻底摆脱了“每代从零开始”的困境。
![]()
科学家通过整合基因组数据和语言演化模型,定位了人类语言能力的基点时刻,根据基因组数据对早期人类群体地理分化的指示,可以相当肯定的说,人类群体的首次地理分化发生在大约13.5万年前,因此人类的语言能力必然在那时或者更早就已经存在,进入近现代,语言的进化并未停止,反而以更快速度催生新的文明形态。工业革命后,语言逐渐与技术结合:电报代码让跨洋沟通成为可能,电话语言实现实时对话,推动了全球化进程;互联网时代,语言进一步进化为数字符号——编程语言构建了软件、APP, emoji、网络热词丰富了沟通方式,短视频语言改变了信息传播模式。
![]()
这些新的语言形态,不仅提升了沟通效率,更催生了新的产业、新的文化:编程语言让人工智能、元宇宙成为现实;社交媒体语言让全球用户实时交流,形成跨文化的社群;数字文字的传播,让知识获取更加平等——任何人都能通过网络学习哈佛课程、阅读全球书籍。可以说,语言的持续进化,是现代文明创新的重要引擎,不断拓展人类文明的边界。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确认了全球7000多种语言种类,每一种语言都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一个重要体现,很多语言学家都坚信所有人类语言之间存在不可忽视的关联性,和动物完全不同,人类语言的独特之处在于单词和句法两个要素共同构成了这个极其复杂的系统。
![]()
不少学者表示,未来人类的语言将在科技的推动下,朝着更加高效、多元而且智能的方向发展,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机器翻译将更加精准和智能。未来,翻译设备可能会变得更加小巧便携,甚至可能集成到穿戴设备中,实现实时、无缝的跨语言交流,人们无需精通多种语言,也能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沟通。随着对大脑认知机制和语言关系的研究深入,未来可能会出现根据个人思维模式和认知特点定制的语言学习和交流方式。人们或许能够通过脑机接口等技术,直接将思维转化为语言表达出来,或者将语言信息直接输入大脑,实现更高效的信息传递和思维交流。这些看上去很难实现的技术,在未来的某一天也许能够全部实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