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前国脚、知名足球解说刘越在社交媒体上发布长文,回应了黄健翔关于“退役球员应该去做青训”的言论。
![]()
刘越在社交媒体上写道
首先,所有在做青训的都应该受到鼓励和尊重,和孩子打交道看似简单,实际上压力巨大,每个孩子背后有一个能量巨大的家长群和无数互联网眼睛看着。我从未对哪一个青训评价高低,因为只要在做就是贡献,就是在摸索,在奉献,没有谁对谁错,谁先进谁合理,这其实是一个吃力不讨好的工作。理应所有足球界达成共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巧了,昨天还和几个退役的队友聊天,说青训的难处,即便是退役职业球员,做青训并没有太大优势,短板却一再显现,那就是不会经营市场,无心无力搞教球业务之外的事情,现在找个固定的教学场地都难的挠头皮。
青少年训练最大的特点是示范,十岁以下,甚至十二岁以下,语言理解能力不足,模仿能力敏感,例如,你告诉一个三年级球员:内脚背扣球一定要掌握好角度,根据对手距离调整扣球角度,扣球份量要掌握在下一步能够直接另一只脚触球做下一个动作。他可能无法快速完全理解,但是你几个示范动作做了,孩子们很快就有模有样。十几年前我远观过一个青训教练示范,他肯定不是专业队下来的,肚子也较大,做运球示范的时候挺着身体运球,很快,一队“小大肚子”就出现在那片球场上,让人忍俊不止。
还有一位师弟说有一次他左手伤了,给孩子们做示范,把手背在后腰防止晃动而疼痛,结果孩子也背着一只手练运球他马上意识到问题后纠正和解释,并打那以后,逢示范动作,一定很标准和认真。
还有一次在某小学外看教练指导运球,动作非常紧张不舒展,缩着肩,捏着手,两臂僵硬,孩子们运球也是这样,像是一个个“时迁”作案。可见,青少年起步阶段,示范动作的标准很重要。现在所谓的教学大纲,摆些标志,走些线路,都会。但是怎么做动作,放这些标记物的目的和作用是什么,我观察下来,很多社会青训工作者并不清晰,流水线做下来就算完。
在上海我看到的最好的一个青训教练,是一个踢过申花梯队的,光头,他一堂课始终在做示范,很标准,嘴里几乎不停的鼓励,氛围很好,细致,近似于老外教练那种感觉,相当好。
说这么多并不是贬低社会青训教练,他们相当多的人基本功很扎实,同样的,也有很多退役球员体型失控无法执教执训。所以,做单一并简单的青训教练应该没有什么背景区分,保持的好的退役职业球员,肯定是有巨大优势的。刻意把这个群体挑出来批判,太不该了,把他们的巨大优势和可以鼓励的热情,批判成恶俗圈子文化,大可不必。
大家以为非退役球员的青训圈子会更好吗?做任何一个行业,总有相熟和互不交往的人群,古今中外,都有,不是什么我们特有的圈子文化,弗格森的朋友圈也很大,中国足球很差,但还不至于从众多社会恶习恶相中单独拎出来并加上有色眼镜,尽兴鞭打,让人觉得他们做什么都是错,不该。退役不下沉搞青训——挨骂,回来搞青训——挨骂!骂的不应该是这个群体,而是所有的歪风邪气,它们弥漫在各个角落,各行各业,包括我们自己和我们的周围,所以才有古训:吾当每日三省吾身。
有人和我感叹,当今世界怎么变得这么浮躁和无厘头,我说,世界本就这样,只是互联网把这些展现了出来。
这段装A的弟弟的发言结束了,灵魂拷问也发了,继续回家摊煎饼去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