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香白酒产能、产区、品牌的十年重构之路
文 | 张强
过去10年,是中国白酒行业格局重塑的黄金10年。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现象之一,便是清香型白酒的强势回归与复兴。
从偏安一隅到全国蔓延,从低端标签到价值重塑,清香型白酒用10年时间,完成了一场华丽的“逆袭”,正式确立了“浓、酱、清”三香鼎立的行业新格局。
01
426亿—1000亿,清香从“边缘”徘徊到“第三极”鼎立
过去10年间,清香型白酒市场规模的增长,堪称行业中最引人瞩目的成绩之一。
2015 年,清香型白酒市场规模仅为426亿元,仅占白酒行业总规模比仅有8%左右,整体处于品类“陪跑者”地位。
彼时,作为品类核心代表的汾酒,营收仅有41.29亿元,无论从体量还是影响力来看,清香型白酒均远不及浓香型,也难以比肩酱香型品类。
而到2024年,清香型白酒市场规模已突破1000亿元,同比增长高达134.74%,在白酒行业中的占比也迅速提升至15%。
利润方面的增长更凸显其品质升级的成效——2024年清香型白酒实现利润约350亿元,占比达14%,利润率更是达到35%。
经过10年发展,清香型白酒在产能方面也实现了“质效双升”的结构性变革。
2024年,其产能已达约170万千升。从曾经的边缘徘徊,到如今成为品类的“第三极”,清香型白酒完成了根本性的角色转换。
回顾来看,2015年可视作清香型白酒的起步之年。
当年,汾酒营收41.29亿元,老白干23.36亿元,红星18亿元,天佑德13.46亿元,黄鹤楼8.3亿元,江小白5亿元,一担粮4亿元,永丰二锅头2亿元。(以上数据均为市场销售口径)
此后五年间,汾酒、江小白、红星三大清香主力品牌开启了全国化高速增长阶段。
至2019年,汾酒营收突破百亿,达118.93亿元,江小白营收超过30亿元,红星也达到30亿元规模。(以上数据均为市场销售口径)
2020年后,汾酒依旧高歌猛进。与此同时,山西、湖北、河南、北京、河北等清香产区的其他品牌开始崛起。
典型如汾酒达到360亿元,老白干25.9亿元,红星50亿元,金门高粱40亿元,黄鹤楼21.4亿元,汾阳王20亿元,宝丰15亿元,天佑德12.71亿元,石花酒12亿元。(以上数据均为市场销售口径)
整体来看,这10年清香型白酒的年复合增长率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多数年份均实现了两位数的高速增长。
尤其在2020至2024这五年间,当浓香型白酒进入稳步增长期、酱香型白酒经历热度回调之际,清香型白酒依然保持强劲且持续的增长态势,成为推动行业增长的重要引擎。
02
十年三级跳!清香白酒价格突围,撑起 “第三极” 底气
清香型白酒过去十年最具里程碑意义的突破,莫过于完成了价格带的全面重构——这一变革彻底颠覆了“清香=低端酒”的行业刻板印象,为品类崛起筑牢了价值根基。
2015年,清香型白酒深陷“低端陷阱”:80%的产品扎堆10-50元光瓶酒价格带,高端、次高端市场几乎空白,缺乏能引领品类价值的标杆产品。
彼时,玻汾、红星二锅头、江小白、一担粮、永丰方瓶等明星产品,虽占据大众消费市场,但进一步固化了“清香酒只适合做口粮酒”的认知,品类价值天花板被牢牢锁定。
10年间,清香型白酒完成了“三级跳”式的价格突围,构建起覆盖大众、次高端与高端的完整价格体系。这一结构性变革,是其10年发展的核心成就。
首先,高端破局,站稳千元价带,对标行业顶级。
汾酒青花30复兴版成为关键突破口,2024年销售额突破40亿元,标志着清香型白酒真正站稳千元价格带,具备了与飞天茅台、普五等行业顶级产品同台竞技的实力。
不仅如此,霸王醉、红星高照、魁盛号、楼30等高端产品密集上市,集体抬升品类价值天花板。
2024年,500元以上中高端产品在清香品类中的占比已提升至18%,虽仍低于酱香品类的35%,但增速领跑行业,成为品类增长的新引擎。
其次,次高端突围,百亿单品引领,形成集群效应。
次高端市场的突破同样亮眼,汾酒青花20年销售额超100亿元,成功跻身次高端“三巨头”行列,与浓香的水晶剑、酱香的习酒窖藏1988分庭抗礼。
这一百亿级标杆的诞生,为全品类注入信心,黄鹤楼楼20、衡水老白干十八酒坊甲等15、宝丰国色清香35、汾阳王清雅20等次高端产品纷纷加码,形成“一核多强”的竞争格局,彻底填补了清香型白酒在次高端市场的空白。
最后,大众与光瓶酒,筑牢基本盘,实现品质升级
在大众消费市场,老白汾、巴拿马汾酒、楼12、国色清香15、石花品级酒等产品持续放量,成为日常饮用与宴席场景的主力选择。
更重要的是,高线光瓶酒市场基本盘愈发稳固,玻汾以百亿规模成为50元价格带绝对标杆,牛栏山青牛二、红星第八代、杏花村、黄鹤楼南派清香520、宝丰大象驮小象等新锐品牌扎堆入局,激活赛道活力。
即便是10-30元的低端光瓶酒市场,也完成了从“配制酒”到纯粮酿造的品质升级,永丰小钢盖、一担粮等品牌成为主流,实现“低价不低质”。
对比十年前主力价格带被压制在百元以下的窘境,如今清香型已构建起一个从几十元到上千元、结构健康、层次分明的“价格金字塔”。
这一全价格带的成功,为清香型白酒的全国化扩张、渠道多元化及消费场景拓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03
从 “山西独大” 到 “六极并存”,清香白酒产能、产区、品牌的十年重构之路
2019年,注定是清香型白酒10年崛起之路的关键分水岭。两项重要政策的出台,为品类的后续爆发扫清了制度障碍。
其一,是国家发改委修订发布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正式将“白酒生产线”从“限制类”产业中移除。
这项被称为“白酒限产令取消”的政策,为清香白酒的产能扩张松绑,破解了长期以来的产能增长瓶颈。
其二,国内首个《清香型大曲白酒》团体标准(T/SXFIA 001-2019)正式发布,明确了清香型大曲酒的定义、分级及食品安全核心指标,推动行业从 “散乱差” 走向规范化、标准化发展,为品类价值提升筑牢基础。
第一,在政策松绑与标准引领的双重推动下,清香型白酒的产能在过去10年实现“量级跃升+结构优化”的双重突破。
回顾2015年,清香重点产区与企业产能分散且规模有限:山西白酒总产量仅8.3万千升,衡水老白干4.4万千升,红星二锅头10万千升,天佑德1.8万千升,石花酒业仅1万千升。
10年后,全国清香白酒总产能飙升至170万千升,核心产区与龙头企业成为产能核心支撑:吕梁产区产量达45万千升,汾阳产区贡献30万千升,两大核心区域撑起品类近半产能。
龙头企业中,汾酒产能达24.5万千升,衡水老白干12万千升,红星二锅头11.5万千升,黄鹤楼、庞泉分别达3.7万千升、3.5万千升,天佑德、汾阳王、汾杏均突破2万千升,宝丰1.5万千升(扩产至5.5万千升),产能集中度与规模效应大幅提升。
第二,在产能扩张的背后,清香产区格局在过去10年得到了颠覆性重构。
2015年,清香白酒呈现“山西独大”的单一格局,吕梁、汾阳产区贡献全国 70% 以上产能,其他区域产区分散、缺乏协同,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而过去10年间,产区结构逐步发展为“山西+全国”双主线驱动,实现了从山西核心区向全国多点开花的跨越,正式形成多元化产区格局。
作为清香型白酒的核心产区,山西在这10年间涌现出大量新兴品牌。仅汾阳、文水、交城三地就有清香型酒企303家,汾阳王、汾杏、庞泉、晋善晋美等企业迅速崛起。
如今,清香白酒已形成六大产区协同发展的成熟格局:山西大曲清香产区、北京麸曲清香产区、河北大曲清香产区、云南青海小曲清香产区、湖北南派大清香产区、河南大曲清香产区,产区多元化格局正式成型。
第三,产区多元化带动品牌阵营全面扩容,过去10年清香品牌格局也从 “简单集中”走向“百花齐放”。
2015 年之前,清香白酒品牌阵营极为单薄:全国规模以上品牌不足30家,中小品牌多以贴牌、基酒供应为主,缺乏核心竞争力,呈现“汾酒一枝独秀,其他品牌偏安一隅”的态势。
10年前,清香型白酒品牌格局极为简单:“汾酒一枝独秀,其他品牌偏安一隅”。如今,这一格局正逐步向“一超多强,百花齐放”演变。
这10年来,汾酒的强势增长为整个品类打开了上升通道,带动二线品牌集体发力:
黄鹤楼、宝丰等中国名酒焕发新生;
衡水老白干、天佑德、石花酒业依托区域优势实现稳健发展;
汾阳王、汾杏、庞泉、金汾河等山西新锐品牌加速全国化布局;
红星、牛栏山等传统品牌加强高线光瓶产品矩阵。
截至2025年,全国规模以上清香型白酒品牌已增至72家,较2015年实现翻倍,正式形成“一超引领、多强并存、百花齐放”的良性竞争生态。
从政策松绑到产能爆发,从产区扩容到品牌崛起,2019年的政策分水岭,彻底激活了清香白酒的发展势能,推动品类完成从“小众品类”到“行业第三极”的全方位蜕变,为后续十年的持续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
您对此有何看法,欢迎下面评论区留言分享。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