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散酒的重生,不只是渠道的复兴,更是饮酒本质的回归
文 | 大羊
十年前,散酒是菜市场角落的“民工专供”,是廉价土陶缸里的“论斤称两”;十年后,它却成为商圈里年轻人手中的“国潮饮品”,是社交平台上的打卡符号。
从被时代遗忘,到被资本追捧,在白酒“黄金十年”中一度沉寂的散酒迎来了一场沉默而坚定的价值回归。这不是一场简单的渠道复兴,而是一代消费者、一套商业逻辑、一个产业价值观的彻底蜕变。
01
十年浮沉:从“被遗忘”到“被追捧”
“散酒”顾名思义,散着卖的酒,曾是城镇市井的日常符号,主打“十元一斤”“三斤送一斤”,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满足了一批爱喝酒之人的口腹之欲。消费者以中老年群体为主,渠道零散、没有商标、没有品牌、更曾一度没有品质保障。
当白酒迎来黄金十年时,却成为散酒的至暗时刻。
过去十年,盒装酒、光瓶酒品牌化迅速崛起,散酒逐渐被贴上“落后”“低端”的标签,市场份额不断被挤压,一度被游离在行业主流市场边缘。
像百老泉这样的老牌散酒企业,尽管曾创下五年开店超6000家的纪录,却也始终难逃“两省魔咒”——走出山东、安徽,便举步维艰。
“装个瓶子、贴个标就可以卖几倍甚至几十倍的价格,谁还愿意卖散酒?”一位茅台镇小型酱酒厂的老板曾对微酒表示。
消费者要喝得品质更好,酒厂要卖得利润更高,散酒便成了这场“不谋而合”的奔赴中的“牺牲品”。
转折发生在2023年。
曾一路狂奔的白酒行业在疫情后并没有出现复苏,反而一路陷入了深度调整期,名酒价格倒挂、库存高企,消费者也悄然转向——不愿再为高溢价的品牌买单,不愿再为华而不实的包装付费,他们要“去掉包装喝好酒”,寻求“质价比”与“悦己体验”。
也正是在这一年,唐三两在成都九眼桥附近开出第一家门店,并在随后的两年中迅速走红。此外,斑马侠从“侠八斗”升级为加盟品牌,木兰打酒散酒铺、熊猫打酒等也逐渐出现;川酒集团则启动“散酒铺3.0模式”,喊出“散酒不是低档酒”的品质革命与认知革新。
数据显示,2024年散酒市场规模突破800亿,年增长率达15%以上,并预测2025年或将达到千亿规模。
此时,行业深刻地意识到,散酒已不再是那个隐匿于市井、被看不上眼的“落魄者”,而是摇身一变,成了切中当下消费脉搏、连接年轻一代的“新酒饮入口”。
02
模式激战:谁在重新定义散酒?
当散酒脱下“廉价”的外衣,一场关于其未来形态的“模式战争”也随之打响。曾经的单一业态被打破,在通往年轻消费者酒杯的路上,新旧玩家们使出了浑身解数,呈现出一种“群雄并起、各显神通”的行业格局。
其一,是新派散酒的崛起,并呈现出清晰的模式分化。
一方面,以唐三两、斑马侠为代表的“品类重构派”,通过多品类酒水、时尚装修和灵活售卖方式,精准切入年轻消费场景和随性自在的消费方式。
唐三两打酒铺中的50多款酒品中,白酒只占35%,更多的是梅酒、米酒、精酿和黄酒。最低1.5元一两,三两起打,试错成本极低。
“我们不是散酒铺,是‘酒饮买手店’。”唐三两创始人李孟龙这样定义,也指出了以唐三两为代表的“新派散酒”的核心逻辑——从满足刚需到创造选择。
斑马侠散酒铺的销售数据更直观地反映了这种转变:啤酒销量占比超过70%,白酒反而成了配角。“年轻人进来不一定要喝白酒,他们可能是被新酿的荔枝酒吸引,或者只是想打一杯比利时白啤搭配宵夜。”一位店长曾表示。这种“酒饮便利店”式的定位,让散酒摆脱了单一的白酒属性,成为覆盖全品类的新型饮酒解决方案。
另一方面,以李不愁为代表的新兴品牌进行了“场景融合”尝试,强化“社区客厅”定位,通过“线下体验+线上即时达”打造酒饮轻社交空间。李不愁打酒铺甚至提出“家的第二个客厅”概念,让散酒铺成为社区生活中的情感连接点。
其二,是川酒集团为代表的“品质升级派”的破局路径。
据了解,川酒集团启动了“散酒铺3.0模式”,致力于解决品质不透明和品牌碎片化这两大散酒市场长期存在的痛点。作为拥有60万吨原酒产能的“国家队”,川酒集团用“一瓶起定、三天发货”的定制小程序打破价格壁垒,更以“千店千面、一店一魂”的连锁模式重塑行业标准。
“传统散酒铺像开盲盒,品质全凭老板良心;我们要让消费者看得见品质,甚至看得见酒体的‘三围数据’。”川酒集团总经理、总工程师杨官荣曾表示。
其三,传统散酒势力也在悄然转型。
泰山酒业坚持“小而美”的区域深耕,散酒业务更侧重走量与稳定;宜宾老窖则借助烟酒店渠道,以“店中店”模式快速扩张,在四川已发展出数百个合作点。尽管这些传统模式在全国化方面面临着利润薄、品牌力弱的瓶颈,但更证明了散酒在特定区域和人群中的持久生命力。
03
未来已来:散酒没有“散场”,只有“新局”
散酒的回归,并非简单的品类轮回,而是一场由“人货场”重构驱动的酒业变革。
首先,“人”的方面,消费者的消费逻辑已彻底改变,年轻人不再被动接受酒厂定义的产品价值,而是通过自己的感受重新定义什么样的酒值得喝。
在唐三两的门店里,消费者可以用20元品尝到三四种不同风味的酒款;在斑马侠,啤酒配宵夜成为新的消费场景;在李不愁,“家的第二个客厅”概念让散酒铺成为社区社交枢纽。
这些新兴散酒品牌精准捕捉到年轻一代追求“悦己消费”和“情绪价值”的需求转变,让散酒从功能性的饮品升级为体验式的“生活方式”。
其次,在“货”的方面,供应链正在经历效率革命:从“长链分销”到“短链直供”。
传统酒业“酒厂-多级经销商-终端-消费者”的冗长链条正在被新兴散酒模式瓦解。唐三两直连酒厂,剔除中间环节;川酒集团用数据算法实现原酒产能与需求的精准匹配;斑马侠通过原产地严选直供和专业团队自研,保障酒品质量的同时提升质价比。
这种供应链的重构不仅降低了成本,更重要的是实现了品质的可控与透明,为散酒的品牌化奠定了基础。
最后,在“场”的方面,渠道形态加速演进,从“货架陈列”到“空间运营”。
散酒的渠道创新正在经历从“场”到“场景”的质变。新型散酒铺不再是简单的卖酒点位,而是融合了品鉴、社交、文化体验的酒饮新空间。唐三两的“日、月、星、辰”四种店型适配不同消费场景;川酒集团的“千店千面”在统一标准下鼓励地域特色;李不愁的“社区客厅”强化情感连接。
这些创新表明,未来的散酒竞争不仅是产品的竞争,更是场景运营能力的较量。
在这场格局重构中,两个趋势已不可逆转:
第一,连锁化是规模化的唯一路径。传统散酒企业受困于在地性限制的根源,正是缺乏连锁化能力,连锁化不仅意味着统一的视觉形象和运营标准,更重要的是通过规模化采购降低供应链成本,通过数字化系统提升运营效率,通过品牌化建设建立消费者信任。
第二,年轻化是开拓未来市场的必然趋势。年轻化不仅是营销话术的转变,更是从产品结构、消费场景到沟通方式的全面重构。散酒市场的未来,不取决于还能留住多少老酒客,而在于能赢得多少新青年。在白酒都在高喊年轻化的当下,散酒或许将成为最接近年轻人消费方式的一种途径。
散酒的故事,从来不是关于“散”的退场,而是关于“聚”的新生——将分散的需求聚向品牌,将随机的消费聚成习惯,将传统的生活方式聚为当代的情感寄托。 这一次散酒的回归,我们看到的不只是一种渠道的复兴,更是一种关于饮酒的本质回归——简单、真实、自在。
您对此有何看法,欢迎下面评论区留言分享。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