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盐城海事局一纸航行警告划破黄海平静,11月17日至19日每日0时至24时的实弹射击区域,瞬间成为国际舆论焦点。这场看似常规的军事训练,实则暗含大国博弈的深层逻辑——在台海局势持续紧张的背景下,中国选择在黄海中部划出禁航区,既是对自身防务能力的常态化检验,更是对区域安全格局的精准把控。
一、实弹射击:军事训练的常规操作与战略隐喻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黄海实弹射击并非新鲜事。从历史维度看,中国海军每年都会在渤海、黄海、东海等海域组织多轮实弹演练,这是维护国家主权、提升作战能力的必要手段。此次盐城海事局划定的禁航区,覆盖黄海中部部分海域,范围明确、时间清晰,完全符合国际惯例。但值得注意的是,选择在当前时间节点公开训练信息,其战略意图值得玩味。
近年来,美国在亚太地区频繁拉拢盟友,试图构建“对华包围圈”。从菲律宾新增军事基地到日本强化西南诸岛部署,从韩国加入北约网络防御中心到澳大利亚获得核潜艇技术,区域安全形势日益复杂。在此背景下,中国通过实弹射击展示军事存在,既是对潜在挑衅者的威慑,也是对自身防御体系的压力测试。这种“以练促战、以战止战”的逻辑,恰恰是维护地区和平的理性选择。
二、黄海:地缘政治的“风暴眼”与安全屏障
![]()
黄海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战略价值远超一般海域。它北接渤海,南连东海,东临朝鲜半岛,西靠中国东部沿海经济带,是连接东北亚与太平洋的重要通道。历史上,甲午海战、仁川登陆等重大事件均在此发生,使其成为地缘政治的“风暴眼”。
当前,黄海安全形势呈现“外紧内松”特征。外部,美国联合日韩频繁举行联合军演,试图将黄海纳入其“第一岛链”封锁体系;内部,中国与周边国家通过海上联合巡逻、渔业合作等方式,逐步构建起互信机制。此次实弹射击选择在黄海中部,既避开朝韩敏感区域,又向外界传递明确信号:中国有能力、有决心维护自身海洋权益,任何试图挑战底线的行为都将付出代价。
三、国际反应:解读差异背后的利益博弈
![]()
对于此次实弹射击,国际舆论呈现明显分化。部分西方媒体刻意渲染“中国军事威胁”,声称此举“加剧地区紧张局势”,甚至将训练与台海问题挂钩。这种解读,本质上是“中国威胁论”的翻版,忽视了中国维护和平的诚意与能力。
相比之下,多数东南亚国家选择保持沉默或理性看待。越南、菲律宾等国深知,中国海军的现代化建设,不仅服务于自身防务需求,也为区域安全提供公共产品。例如,中国海军在亚丁湾的护航行动,已累计保护6400余艘中外船舶安全通行;在南海岛礁建设灯塔、气象站等设施,也为过往船只提供重要服务。这些行动证明,中国军事力量的增长,与“扩张主义”无关,而是为了更好履行大国责任。
四、从“韬光养晦”到“有所作为”:中国军事外交的转型逻辑
![]()
此次实弹射击,也是中国军事外交转型的缩影。过去,中国坚持“韬光养晦”战略,在军事领域保持低调;如今,随着综合国力提升,中国开始“有所作为”,通过常态化训练、国际合作等方式,主动塑造区域安全环境。
这种转型并非偶然。一方面,美国“重返亚太”战略迫使中国调整策略,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防御;另一方面,中国自身利益拓展也要求军事力量“走出去”。从也门撤侨到利比亚维和,从国际反恐合作到人道主义救援,中国军队的全球存在感日益增强。这种转变,既是对国际责任的担当,也是对“和平发展”道路的坚守——因为真正的和平,从来不是靠妥协换来的,而是靠实力维护的。
结语:实弹射击背后的和平密码
![]()
黄海实弹射击,表面看是一场军事训练,实则是一堂生动的“和平课”。它告诉世界:中国不惹事,但也不怕事;中国追求和平,但绝不为和平放弃原则。在台海局势持续紧张、亚太安全面临挑战的今天,这种“以战止战”的智慧,或许比任何外交辞令都更具说服力。
毕竟,历史早已证明:一个拥有强大军事力量的国家,更可能成为和平的守护者;而一个军事孱弱的国家,反而容易成为冲突的牺牲品。中国选择在黄海展示实力,不是为了挑起争端,而是为了告诉世界:和平需要守护,而守护和平,需要实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