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汇聚多学科智慧,探讨靶免治疗、术后随访与AE管理的规范化策略。
近年来,肾癌诊疗领域正经历深刻变革,靶向与免疫治疗的联合重塑了晚期肾癌的治疗格局,为患者带来了新的生存希望。然而,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为患者制定规范的一线治疗方案,并有效管理靶免联合治疗带来的不良反应,已成为临床实践中亟待优化与规范的核心议题。
在此背景下,“‘英’领规范,肾愈之道——2025肾癌规范诊疗研讨会”于2025年10月31日在线上成功召开。本次会议特邀娄底市中心医院康乐教授与黄石市中心医院张光林教授共同担任大会主席。两位主席在开场致辞中指出,肾癌治疗已大踏步迈进精准治疗时代,本次会议旨凝聚临床智慧,共同探索提升患者长期预后与生存质量的规范化策略。
靶免携手,重塑晚期肾癌一线治疗格局
鄂州市中心医院许浩教授在“靶免携手:靶免治疗在晚期肾癌中的应用”专题报告中,以“困局—破局—赢局—定局”为脉络,系统回顾了我国晚期肾癌治疗格局的发展历程与未来方向。
困局——中美差距显著,治疗模式亟待优化
许浩教授开篇指出,中美肾癌患者生存率存在显著差距,晚期系统性治疗的差异或是主要原因[1]。据统计,2022年美国晚期肾癌患者一线TKI单药治疗比例已降至20%以下,一线联合治疗比例则超过60%[2];而目前中国晚期一线中高危肾癌患者中,仅约40%患者接受靶免联合治疗[3]。
破局——中美差距显著,治疗模式亟待优化
面对这一困境,许浩教授指出,“破局”的关键在于精准分层与综合治疗。近年来,随着对肾细胞癌分子分型和免疫微环境认识的加深,靶向药物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联合治疗成为晚期肾癌治疗的突破口。
研究显示,根据国际转移性肾细胞癌数据库联盟(IMDC)风险分层,中高危患者从靶免联合中获益最显著,中位总生存期(OS)可达41.5个月,明显优于单靶治疗的30.6个月[4]。
赢局——中国方案崭露头角
靶免联合方案的卓越疗效已获全球多项研究验证,其中,中国研究取得了重要突破。2024年,中国首个靶免联合研究——RENOTORCH研究公布了随访结果:与舒尼替尼单药相比,阿昔替尼联合特瑞普利单抗将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延长至18.0个月,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降低35%,客观缓解率(ORR)提升至56.7%[5]。这一方案也成为国内首个拥有循证医学证据并获批用于晚期肾癌患者一线靶免联合治疗方案。
定局——安全可控方为长久之计
要使靶免联合治疗成为临床信赖的定局之选,其安全性是基石。权威证据表明,一线靶免联合在确保卓越疗效的同时,并未明显增加三级及以上的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相关停药风险可控[5],且能够改善中高危患者的生活质量。基于这些特性,靶免联合治疗的安全性管理策略已写入专家共识,为临床安全用药保驾护航。
![]()
规范随访,守护肾癌术后长期生存
在“术后规范监测:肾癌手术的术后规范随访与管理”的专题分享中,荆门市人民医院陈桂明教授从临床实践出发,系统分享了术后规范随访的临床意义与管理策略。
陈桂明教授指出,约70%以上的肾癌患者在确诊时为早中期,手术仍是主要的根治手段,而术后规范化随访是肾癌全程管理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其核心目标包括:早期识别和处理术后并发症、动态监测肾功能变化,预防慢性肾病(CKD)的发生与进展、通过影像学与生化指标,及时发现复发或转移灶,以及实施涵盖营养、心理及康复指导在内的多维度健康管理。
陈桂明教授强调,目前国内外权威指南均一致认为术后随访是肿瘤治疗全程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中国肾癌规范诊疗质量控制指标(2022版)》明确将住院肾癌患者治疗后随访率列入质量考核项目,用以衡量医疗机构在肾癌患者长期管理中的规范化与信息化水平。
临床研究亦证实,规范随访能显著提高复发与转移的早期检出率。在一项针对312例局限性肾细胞癌患者的研究中,有65%的复发/转移病例在随访过程中被及时发现。此外,该研究据是否进行常规随访,将患者分为低危、中危和高危三个组别,对应的5年无复发生存率(RFS)分别为98%、84%和52%[6],这显示出风险分层管理的必要性与临床价值。
![]()
管理护航,优化靶免治疗安全之路
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斯朗江村教授聚焦于“肾癌靶免治疗:不良反应类型及应对策略”。他指出,随着靶向药与免疫治疗在晚期肾癌中的联合应用日益普及,疗效不断提升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复杂的不良反应谱。相较于传统治疗,靶免联合方案的不良反应既包括靶向药物的毒性,也包含免疫相关不良事件(irAEs)。因此,规范化、系统化的不良事件(AE)管理是确保患者长期获益的关键环节。
斯朗江村教授强调,靶向药物和免疫药物的不良反应特点具有明显差别:一是起始时间不同,靶向药的AE多在治疗早期出现,而irAE可能延迟发生;二是受累系统差异明显,靶向药主要影响血压、肝肾功能和皮肤黏膜,irAE则可累及多系统。在具体管理策略上,斯朗江村教授进行了系统的归纳:
靶向治疗不良反应管理
应在治疗初期建立监测机制,尤其是治疗前两周内,需每周监测血压与生化指标,及时调整药物剂量。轻中度AE可通过对症处理或短期减量实现可控;重度AE则应暂停治疗,并在不良反应改善后恢复用药。
免疫治疗及免疫相关AE管理
irAE可累及皮肤、消化道、内分泌、肺部等多系统,早期识别与分级干预至关重要。轻度症状可继续治疗并加强监测;中重度irAE需停药并使用糖皮质激素干预。
靶免联合治疗的综合管理
靶免联合治疗的不良反应具有叠加或交叉特征,增加了判断与处理难度。临床应建立多学科(MDT)协作机制,形成标准化处理流程。同时,应强化患者教育,让患者能在早期识别异常症状并及时就医,实现医患共管。
![]()
病例分享,临床实践中的个体化智慧
在病例讨论环节,咸宁市中心医院夏迪教授与湘潭市中心医院陈军教授分别带来了来自临床一线的真实病例,展现了靶免联合治疗在不同阶段肾癌患者中的应用实践与思考。
病例一:高危患者一线靶免联合实现快速深度缓解
夏迪教授分享了一例68岁女性患者的诊疗经过病例。患者行右肾根治术后10个月即出现双肺多发转移,术后病理为透明细胞肾癌伴局部肉瘤样变,IMDC评估为高危。基于RENOTORCH研究结果及2025年CSCO指南Ⅰ级推荐,团队为患者实施阿昔替尼联合特瑞普利单抗一线治疗。治疗两个周期后,复查CT显示肺部转移灶显著缩小,疗效评价为部分缓解(PR),继续治疗半年后,进一步达到完全缓解(CR)。
患者在治疗期间虽出现轻度腹泻等不良反应,但经蒙脱石散及营养补液等对症处理后迅速改善,未影响治疗剂量与节奏。
![]()
病例二:多线治疗中持续抗血管生成策略的价值
陈军教授则分享了一例经历多线治疗的晚期肾癌病例。患者初诊时即为左肾癌伴多器官转移,一线接受舒尼替尼治疗后,虽疗效评价达到疾病稳定(SD),但因3级手足综合征不得不中止治疗。团队随后启用阿昔替尼联合帕博利珠单抗作为二线方案,疗效评价为SD,一年后出现缓慢进展。考虑患者全身状况良好且生活质量尚可,继续原方案维持至明确影像学进展后,改用仑伐替尼单药作为三线治疗。
陈军教授强调,该病例充分体现了持续抗血管生成治疗在肾癌全程管理中的价值,也引发了专家们对于后线治疗策略、药物耐受性管理以及局部治疗在晚期肾癌中角色的深入探讨。
![]()
两例病例的分享,不仅展现了靶免联合治疗在高危人群中的良好疗效和安全性,也强调了在全程治疗中根据患者具体病情、疗效与耐受性动态调整方案的重要性。
智慧交锋,共议靶免时代未来方向
在随后的讨论环节,专家们围绕“靶免联合治疗时代的治疗策略选择与不良反应管理”进行了深入交流。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晚期肾癌治疗已全面进入靶免联合时代,对中高危患者应优先选择联合方案,而低危患者可根据病情个体化决策。
在不良反应管理方面,与会专家指出,靶向与免疫药物的不良反应在发生机制与时间上存在差异,临床应根据特征进行鉴别,合理干预。此外,专家们还提到,未来研究方向应进一步探索联合治疗模式的优化及生物标志物,以实现更精准的个体化治疗。
会议总结
会议最后,大会主席康乐教授与张光林教授总结指出,肾癌治疗的终极目标不仅是延长生存,更是实现高质量的长期生存,乃至功能性治愈。本次会议通过多学科交流与病例分享,为晚期肾癌的规范诊疗与精准实践提供了重要思路,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参考文献:
[1]Fu R, Sun K, Wang X, et al. Survival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USA and an urban population from China for all cancer types and 20 individual cancers: a population-based study. Lancet Reg Health West Pac. 2023 May 23;37:100799.
[2]Ozay ZI, Jo Y, Galarza Fortuna G, et al. Treatment and Attrition Trends for Metastatic Clear Cell Renal Cell Carcinoma in the US. JAMA Netw Open. 2025 Mar 3;8(3):e251201.
[3]《中国晚期肾细胞癌患者靶免联合治疗与患者生存现状白皮书》
[4]Lee D, Gittleman H, Weinstock C, et al. A 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pooled Analysis of Frontline Combination Treatment Survival Benefits by Risk Groups in Metastatic Renal Cell Carcinoma. Eur Urol. 2023 Oct;84(4):373-378.
[5]Yan XQ, Ye MJ, Zou Q, et al. Toripalimab plus axitinib versus sunitinib as first-line treatment for advanced renal cell carcinoma: RENOTORCH, a randomized, open-label, phase III study. Ann Oncol. 2024 Feb;35(2):190-199.
[6]Beisland C, Guðbrandsdottir G, Reisæter LA, et. A prospective risk-stratified follow-up programme for radically treated renal cell carcinoma patients: evaluation after eight years of clinical use. World J Urol. 2016 Aug;34(8):1087-99.
*此文仅用于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提供科学信息,不代表平台立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