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亚太日报 谭静怡
当地时间11月14日,据汗尤尼斯纳赛尔医院官员证实,以色列向加沙移交了15具巴勒斯坦人的遗体。这一行动是美国斡旋达成的脆弱停火协议的最新执行步骤,此前哈马斯于13日晚归还了2023年10月7日袭击中被扣押的最后4名以色列人质之一的遗体。
此次移交遵循停火协议中的“1换15”规则:每归还1具以色列人质遗体,以色列需交还15具巴勒斯坦人的遗体。
目前哈马斯已向以色列归还25具人质遗体(含20名幸存者),仍有3具遗体待移交;而巴勒斯坦方累计接收的遗体已达330具,但仅95具完成了身份确认——加沙卫生部门称,DNA检测试剂盒的匮乏使鉴定工作陷入困境,部分遗体只能通过家属辨认衣物或体征确认身份,仅11月14日当天就有27具无名遗体被集中安葬。
![]()
与遗体交接同步的,是加沙民众在冬季雨水中的生存危机。随着冬雨降临,流离失所的家庭在临时避难所中挣扎求生。在加沙城,7个孩子的父亲阿卜杜勒·拉希姆正用防水布加固由木板、毯子拼凑的帐篷,“今晚床垫和被子全湿透了,再下雨我们真不知道怎么活”。另有家庭栖身于仅靠一根歪斜立柱支撑的残垣断壁中,尽管安全委员会警告该建筑随时可能坍塌,但居民赛义德仍无奈表示“冬天太冷,我们别无选择”。
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沃尔克·蒂尔克14日对加沙人道状况表示强烈担忧。据统计,加沙超半数建筑在冲突中损毁,数十万人无家可归,而拉法口岸的间歇性关闭进一步加剧了物资短缺——目前加沙日均仅能接收不足战前1%的援助物资,燃料、药品和保暖物资的匮乏使冬雨更具威胁性。
此次遗体交接虽被视为停火协议的“积极进展”,却难掩协议的脆弱性——以色列与哈马斯仍在就剩余人质遗体的搜寻、加沙战后治理等问题僵持,而普通民众则在废墟与雨水中,承受着冲突的持续代价。
一名加沙居民在安葬亲人后坦言:“遗体回来了,但我们的生活还困在战火的余烬里。”
注:本文为亚太日报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