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大秘书长改选的序幕刚刚拉开,美国特朗普政府就急于打破惯例的举动,绝非简单的"选贤任能"诉求,而是其单边霸权思维在多边外交领域的集中爆发。这场选举背后,不仅牵涉联合国权力结构的微妙调整,更折射出全球治理体系中霸权与多边、单边与共识的深层博弈。
![]()
一、美国"破惯例"的三重战略算计
特朗普政府提出"全球择优录取"的表面说辞,实则暗藏三重精准算计。首先是机构控制诉求,联合国作为全球最大多边机制,其秘书长的立场直接影响议程设置与规则制定。对特朗普团队而言,安插"自己人"能让联合国在涉美贸易摩擦、移民政策、国际制裁等议题上放弃中立立场,沦为美国推行单边政策的工具,这与博尔顿"联合国只需美国一个常任理事国"的极端主张一脉相承。
其次是地缘战略服务,拉美地区本是此次秘书长选举的传统轮任区域,而特朗普政府正全力推进"新门罗主义",试图重新掌控美洲事务。若秘书长来自拉美,必然会对美国干预委内瑞拉等拉美国家内政的行为形成天然制约,尤其会阻碍美国酝酿中的军事行动正当性构建。打破轮任惯例,本质是为美国在美洲的霸权扩张扫清多边机制障碍。
最后是国内政治延伸,特朗普第二任期的核心执政逻辑是"美国优先"的民粹主义,将"霸权政治"模式复制到国际组织,既能向国内选民展示其"打破旧秩序"的强硬形象,又能通过控制国际机构为国内产业保护、单边制裁等政策提供"多边背书",形成内外政策的闭环。
![]()
二、中方立场的法理与历史支撑
耿爽大使强调"遵循惯例、反对分裂"的立场,并非单纯的程序维护,而是基于联合国宪章精神与历史实践的双重坚守。从法理层面看,联合国虽未在宪章中明确规定秘书长轮任制,但这一惯例已通过70余年的实践形成"习惯国际法",成为维护地区平衡、保障发展中国家代表性的重要制度设计。美国刻意突破惯例,实质是对多边机制"潜规则"的破坏,而这种潜规则恰恰是联合国避免沦为单一国家工具的重要保障。
历史经验更证明了中方立场的前瞻性。1981年的秘书长选举僵局中,中国连续16次行使否决权,最终促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轮流任职"传统的固化,这一胜利不仅让发展中国家首次在联合国最高职位中获得稳定代表性,更确立了"地区平衡"的核心选举原则。此次中方重申惯例重要性,既是对历史经验的继承,更是对美国霸权图谋的精准阻击。五大常任理事国的否决权,本质就是为了防止单一国家操控多边机制,这正是安理会大国一致原则的核心价值。
值得注意的是,中方立场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形成共识。在近期的联合国相关磋商中,不结盟运动已明确表态支持按地区轮任原则选举秘书长,非洲、亚洲等地区国家也纷纷发声,反对个别国家将选举政治化。这种共识基础,让中方的否决权使用不再是单一国家的立场表达,而是代表了多边机制多数成员的共同意志。
![]()
三、博弈结局的两种可能与全球治理启示
从当前局势看,美国的图谋面临双重不可逾越的障碍。一方面是程序门槛,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的否决权构成刚性制约,中方明确的反对态度让美国"安插自己人"的计划从根本上失去可行性;另一方面是舆论压力,美国打破地区平衡的做法已引发多数国家不满,即便强行推出候选人,也难以在联大表决中获得广泛支持,反而会暴露其霸权本质。
未来选举可能呈现两种走向:若美国坚持强硬立场,可能导致选举陷入长期僵局,最终在各方妥协下产生一位兼顾地区代表性与中立立场的候选人;若美国务实后退,则会延续地区轮任传统,拉美地区人选大概率胜出。但无论结局如何,此次风波已凸显两个重要趋势:一是美国对多边机制的操控能力正在下降,其单边诉求越来越难以获得国际社会认同;二是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的话语权不断提升,维护多边机制公平性的共识正在凝聚。
博尔顿因得罪特朗普而被清算的遭遇,恰是霸权逻辑自我反噬的生动注脚:当一个国家将个人忠诚置于规则之上、将单边利益凌驾于多边共识之上时,其内部的分裂与外部的孤立终将随之而来。这或许正是美国此次干预行动给世界带来的最深刻警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