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劳枝数到三” 账号因刻意模仿死刑犯劳荣枝庭审时的辩解语气、复刻其 “未杀鸡鸭” 等争议表述,被平台依法无限期封禁的消息,近期在网络引发热议。
这起事件犹如一面镜子,照出部分创作者为追逐流量毫无底线的畸形心态,更撕开了网络生态中 “以恶博眼球” 的丑陋疮疤。
当背负七条人命的恶性案件罪犯沦为 “表演素材”,当庄严的司法审判被解构为哗众取宠的搞笑桥段,这种触碰法律红线、践踏道德良知的 “毒流量”,绝不能被容忍。
劳荣枝案的沉重性,容不得半分娱乐化消解。1996 年至 1999 年,劳荣枝与法子英结伙,在南昌、温州、常州、合肥四地连续实施抢劫、绑架、故意杀人犯罪,七条鲜活的生命因此消逝。其中合肥案的残忍程度令人发指:二人将受害者殷某绑架后,为逼迫其交出钱财,竟当着殷某的面杀害无辜木匠陆某,并将尸体肢解示众。
2023 年 12 月,最高人民法院依法核准劳荣枝死刑,此案因清晰展现我国司法机关打击严重暴力犯罪、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坚定立场,成功入选 “新时代推动法治进程十大案件”。
案发至今二十余年,受害者家属仍未走出伤痛阴影。合肥案受害者陆某的妻子曾在采访中哽咽着说:“我丈夫出门时说去给孩子买糖,再也没回来,一条人命不是一句‘对不起’就能抹掉的。” 而涉事主播却将劳荣枝庭审中的辩解话语制成搞笑段子,用夸张的表情和语气进行演绎,这种行为不仅是对受害者家属的二次伤害,更是对生命尊严的公然漠视。
事实上,此类 “蹭恶流量” 的畸形行为并非首次出现。2020 年劳荣枝落网后,曾有博主推出 “劳荣枝仿妆” 视频,刻意模仿其外貌特征并配文 “美女罪犯的妆容技巧”,最终被平台禁言处理;2022 年,某恶性案件主犯周某某刑满释放时,竟有多家直播公司前往监狱门口 “蹲点”,开出高额报酬邀请其签约,试图借 “罪犯网红” 身份收割流量。
这些案例背后,是 “黑红也是红”“流量即正义” 的错误价值观在作祟。这种行为的危害远超内容本身:它将血腥暴力的犯罪行为娱乐化,模糊公众对善恶的判断边界,消解社会对生命的敬畏之心;把严肃的司法审判当作吸引眼球的噱头,挑战法律权威,动摇法治信仰的根基;用他人的苦难和悲剧换取点击量,污染网络道德风气,加剧社会信任危机。正如光明网评论所言:“当悲剧成为流量狂欢的祭品,当罪恶被包装成猎奇素材,社会赖以维系的正义共识与道德底线,便会在一次次的冒犯中被逐渐蚕食。”
流量的价值从不取决于 “噱头大小”,而在于内容是否传递了知识、温暖与力量。创作者唯有坚守 “先立人品,再起账号” 的准则,扎根真实生活、聚焦正向价值,才能让流量真正成为传递美好、推动社会进步的载体。
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需要监管部门、平台与公众形成合力。监管层面,应进一步完善《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等法规细则,加大对 “蹭恶流量” 行为的处罚力度,不仅要封禁违规账号,还要建立行业黑名单制度,提高违法成本;平台需承担起主体责任,优化算法推荐机制,增加对正能量内容的流量倾斜,同时建立更高效的举报核查通道,让违规内容 “早发现、早处理”;作为普通网民,我们更要树立理性的流量消费观念,坚决对 “毒流量” 内容说 “不”—— 不点击、不评论、不转发,用实际行动拒绝为冒犯良知的内容 “买单”。
你若喜欢,点个赞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