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格隆汇APP)
来源:格隆汇
| 互联网那些事儿
数据支持 | 勾股大数据(www.gogudata.com)
年轻人变了。
95后上班族小夏往年购物清单里主要是化妆品、连衣裙,今年却下单了可折叠的瑜伽垫、能投影的便携幕布,还有一块软到能陷进去的羊毛地毯。
![]()
来源:图虫
刚毕业租下小单间的阿泽,没买新球鞋也没囤护肤品,反而花心思挑了升降书桌、壁挂收纳架和静音小风扇。
年轻人正在用订单改写“家”的定义:它不再是单纯睡觉的地方,也不是招待客人的“面子空间”,而是能装下健身、办公、娱乐、放松的“悦己空间”。
“给家升级”,俨然成为这届年轻人的消费新主题。
数据也印证了这一趋势。根据星图数据发布的《2025年双十一全网销售数据解读报告》,今年双11期间,家用电器与家具建材类商品销售额占比超过22%,成为最受欢迎的品类。
易观的分析则指出,淘宝天猫在家电家居板块的成交份额达到47.9%,增速为12.5%,市场份额和增速均居行业首位。据悉,天猫双11开卖首日,家电家居领域,372个品类、10831个品牌增长翻倍。
![]()
那么问题来了:这场围绕“家”的消费爆发,究竟是双十一的一时热闹,还是一股将重塑居家生活的深层力量?
01
空间场景消费:从单品购买到生活方式重构
这一轮家消费浪潮,核心是消费逻辑的迭代。年轻人不再满足于购买功能单一的商品,而是围绕具体生活场景,进行系统性、整体化的“空间投资”。
最典型的变化,是传统“客厅-餐厅-卧室”功能边界的消融。取而代之的,是根据个性需求重新规划的“弹性空间”。天猫双11数据显示,有22%的用户在购买床品时会同时搭配床边毯——毯子不再只为保暖,更是为了营造睡前的“氛围感”。
“消费者不再只为物品本身付费,他们真正想购买的是理想生活的记录。”淘天集团家享生活行业总经理恩重指出,这与焕新用户比例提升密切相关。与首次装修用户不同,焕新用户更清楚自己的生活习惯与痛点,对家的期待也从“实用耐用”升级为“功能、审美与情绪的三重满足”。
家,从一个静态的“居住容器”,变成年轻人表达态度、安放热爱的“动态舞台”。
这为品牌打开了新的增长机遇。
尽管宏观环境持续讨论“消费降级”、“用户更谨慎”,但围绕家场景消费呈现的行为恰恰相反——不是收缩,而是重塑。
今年双11数据显示:第一阶段,天猫有302个新品牌拿下趋势品类第一,家电家装家居品类独占70席,成为黑马最集中的领域。更重要的是,今天双11有高达1128万用户购买相关品类新品牌。
这组数据说明:年轻人不是在减少消费,而是在拒绝旧答案,转而寻找能与生活方式同频的新供给。
亚朵星球、霜山、朴西等品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头部,却成为“新审美时代”的代表。消费者买它们,并不是因为“便宜”或“名气”,而是因为这些品牌表达的家,更接近他们脑海里正在长成的那个版本——
亚朵卖的不是床品,而是“把酒店舒适带回家”的生活想象;
霜山卖的不是收纳,而是一种干净、克制、留白的秩序感;
朴西卖的不是拖鞋,而是“踩进去那一瞬间,我终于回家了”的体感情绪。
从榜单来看,家电、家居、家装三个品类均出现明显的品牌格局变化,新品牌赢家展现出强劲爆发力。他们看起来“各不相同”,但做对的事情几乎一模一样——他们不是在卖产品,而是在卖“生活方式”。
![]()
来源:图虫
每一个爆款背后,都是一个正在被重新理解的命题:
比如,清洁类品牌石头从扫拖工具,升级为提供“全屋清洁场景解决方案”,开卖首小时成交破亿。
照明与硬装领域出现类似趋势。公牛抓住中古风趋势,在本来隐性的开关领域实现风格化表达,新款手拨型开关成交同比日常翻5倍。开关从“不可见”,变成“空间风格里必须被看见的细节”。
而莫语这样的新品牌依靠“模块组合沙发”,踩中可移动与空间可重构趋势,从新入局者快速成长为头部品牌。
“场景化购买”正成为新常态,只要能获得消费者认同,就能成功实现交易转化。
消费的偏好正在重新排序;而“家”消费,正在重新被定义。
02
家的“进化论”:从栖身之所到悦己之地
小夏的瑜伽垫、阿泽的升降书桌……这些看似零散的消费选择,背后是一场关于“找到让自己舒服的生活方式”的集体叙事。
年轻人不再把家视为单纯的起居空间,而是将其打造成承载健身、办公、放松与自我表达的“生活容器”。这种“家”消费的爆发,并非双十一促销的短期产物,而是需求、供给与平台三方共振的必然结果。
从需求端看,年轻人的生活哲学正在迭代。
与过去追求“一步到位”的全屋装修不同,当下的年轻人更注重家的“可进化性”。他们通过添置单品,逐步将家塑造成契合自身生活节奏的“功能复合体”:一张地毯能划分出健身区,一盏暖光灯可营造治愈角落,壁挂收纳架则让狭小空间实现高效利用。
![]()
来源:图虫
这种消费行为的本质,是年轻人对“悦己”价值的深度认同——他们不再为“他人的眼光”布置客厅,而是根据“自己的需求”率性而为。这种从“刚需采购”到“悦己定制”的转变,正是“家”消费升温的核心逻辑。
供给端与政策端的合力,则为这场变革按下加速键。
国家补贴与地方消费券的发放,叠加平台双11优惠,价格优势达全年最大,让过去被视为“高决策成本”的家电家装产品,以更无压力的方式进入年轻人的购物车。
同时,平台通过场景化营销(如天猫「10㎡生活空间」IP),将抽象的生活方式转化为具象的解决方案——消费者买的不仅是香薰机,更是“睡前放松时刻”;不仅是投影幕布,更是“周末影院体验”。这种“场景触发消费”的逻辑,精准契合了年轻人“为情绪与体验买单”的新需求。
那么,这股风潮是昙花一现,还是长期趋势?答案指向后者。判断趋势能否持续,需观察其是否形成“需求—供给—数据”的飞轮效应:
需求的可持续性:Z世代对“家”的期待已从“居住刚需”升级为“生活解决方案”,这种认知一旦形成便会加速渗透。随着个体意识觉醒和对生活感的追求,年轻人个性化家居场景的需求只会持续深化。
供给的支撑力:品牌已从“卖单品”转向“提供场景解决方案”。例如,智能沙发品牌增加“一键可躺”功能,家具品牌开发模块化书架,家电品牌推出小型桌面款内衣裤洗衣机——供给端的创新正在反向激发新需求,无论是传统品牌还是新势力,都在拥抱这一趋势。
数据的验证:2025年双十一家电家装品类中,咖啡机、疗愈拖鞋、人体工学椅等“场景单品”增速显著,已经充分说明了年轻人的消费态度:别问有没有用,就说舒不舒服吧。
这场变革的深层逻辑,是“家”从物理空间向情感载体的迁移,是年轻人通过消费定义自我、安放情绪,而品牌与平台则通过洞察场景需求,构建起“人—货—场”的新连接。
当“家”成为生活方式的试验田,它的进化就不会止步于一次大促,而是持续生长的长期叙事。
03
结语
也许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都误解了当下的消费趋势——年轻人不是消费降级,而是在改变价值排序。
他们不再为外界买单,而是为自己的生活买单;不是追求更多,而是追求合适、贴合、能让生活更像自己。
家正在被重新构建,而家消费,正在成为最确定的下一条增长曲线。(全文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