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大爷今年55岁,最近总觉得肚子有点胀、体力不如从前。家人劝他去医院检查,他却半开玩笑:“脂肪肝嘛,油腻点而已,又不是什么大病。”
直到体检报告出来,医生却皱着眉头说:“王先生,脂肪肝可不是简单的‘肝脏长油’,它更像是一团潜伏的‘引信’。”一句话,让家里人陷入沉默。脂肪肝到底是怎么回事?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医生疾呼“要重视”?你或许还不知道:脂肪肝,远不止“一个病”,而是一大堆病的开端。长期无视,可能带来出其不意的后果。
![]()
脂肪肝真的能逆转吗?需要怎么做?尤其是第3点,太多人轻视了,最后悔不当初。
脂肪肝到底是怎么回事?专家有话说,很多人以为脂肪肝就是肝脏脂肪多点,顶多注意饮食、少喝酒就行。但据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最新数据,中国有超过2亿人有脂肪肝,且发病年龄逐年下降。
2022年《柳叶刀》发布的亚太地区脂肪肝数据报告显示,脂肪肝未来10年将成为我国第一大慢性肝病。
脂肪肝并不是“养出来的亚健康”,而是肝脏细胞脂肪反复堆积后,引起慢性炎症、肝纤维化,甚至肝癌的高危因素。
权威指南早已明确,脂肪肝是一系列代谢异常的“起点”。从胰岛素抵抗、高血脂、代谢综合征,到心脏病、中风、糖尿病,几乎“大病小病全搭边”。
《美国肝病学会2018年脂肪肝管理指南》指出,单纯性脂肪肝患者,未来5年内并发2型糖尿病的风险增高约38%;中重度脂肪肝患者,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增加2-3倍。
![]()
更令人警惕的是,脂肪肝极大隐匿,早期几乎毫无症状,被称为“静默健康杀手”。不少患者发现时已经出现转氨酶升高、肝功能异常、甚至肝纤维化。
而一旦发展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与肝硬化,逆转难度将大大提升。
最新循证研究反复印证,只要方法得当,大部分脂肪肝都是可以逆转的。关键是要认清它的本质,这是全身代谢失衡、生活方式紊乱的综合反映,而不只是“吃点油腻”。
坚持科学管理,有望出现以下4个积极变化,尤其是第4点,往往被忽略。
肝脏指标明显改善
《中华肝脏病杂志》回顾232例脂肪肝管理患者,3个月综合干预后,ALT、AST等肝功能指标平均下降22.7%,B超提示肝脏脂肪浸润率显著降低。
黄女士改变饮食加适度运动,半年来体重下降8.5%,肝脏脂肪含量回归正常。
![]()
血糖、血脂稳步下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两项多年随访发现在脂肪肝高危人群中,只要体重每下降5%-7%,餐后血糖平均下降13%,甘油三酯下降约16.9%,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随之减少。
心血管危险因素明显降低:北京协和医院研究团队发现,重度脂肪肝患者通过改善生活方式,心脏相关事件(如猝死、心梗)的5年发生率下降约36%,血管弹性也有改善。
全身炎症水平下降,免疫力提升,癌症等慢病发病风险同步降
2021年《国际肝病杂志》披露,经系统干预后,超敏CRP平均下降18%,肝纤维化相关信号减弱,研究对象主诉“精神状态、免疫力、睡眠都变好了”。
很多人掉以轻心,等出问题才后悔。其实,脂肪肝的逆转更多靠生活方式,而不是“药到病除”。中国医学营养指南、世界肝脏学会等权威一致推荐,要做到这4点:
控制体重、科学减脂
脂肪肝患者应优先考虑体重整体下降,而非靠极端节食。专家建议:“3-6个月内,体重下降5%-10%,脂肪肝逆转概率大幅提升。”不建议用“慢跑减肥法”,而是中等强度有氧+抗阻运动交替。
调整饮食结构,告别隐形“高糖高脂”:饮食要多以新鲜蔬果、粗粮优先,减少红肉、精制主食摄入。减少油炸饮食和甜饮料是关键,慢慢做到“少食多餐、晚饭不撑”。
规律作息,戒除不良习惯:熬夜、长期酗酒、焦虑抑郁都会加重脂肪肝风险。肝脏自我修复大多在“23:00-3:00夜间黄金期”,规律睡眠、释放情绪,每晚睡足7小时,好于任何保肝药。
定期体检,及时监测:脂肪肝往往早期无感,至少每半年检测一次肝功能与B超。有家族糖尿病、高血脂史者,更要格外重视转氨酶、血糖变化,“做到预警性管理,而非亡羊补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