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等教育普及的当下,“野鸡大学”这一毒瘤依旧活跃。从2015年的210所到2024年增至391所,它们严重扰乱招生秩序,让众多考生家庭陷入“学历骗局”。本文将从市场需求、造假成本、监管漏洞三方面,剖析其屡禁不止的原因。
一、市场需求:焦虑催生畸形产业链
“学历至上”催生畸形需求,三类群体易受骗:
- 低分考生:如2023年浙江一考生398分收到“浙江国际商务学院”通知书,对方以“已录取不能填其他志愿”阻断其正规升学路,利用“低分高录”等话术诈骗。
- 职场晋升者:某“党校”字样学校明码标价学位,专本1500元、研究生2000元,瞄准公务员报考、职称评定等场景,提供学历造假服务。
- 海外镀金者:2023年曝光的“剑桥州立大学”等,伪造留学服务中心认证函,骗考生10万元网课费,发无法认证的“海外学历”。
这种需求形成完整产业链,从电话推销到伪造学历,各环节有专业团队运作,有从业者称:“专科本科学历160元起,7天可成,支持官网验证。”
二、造假成本:技术革新降低犯罪门槛
互联网发展大幅降低野鸡大学运营成本:
- 域名注册:用境外服务器注册“.com”域名,年费不足百元,不受国内监管,如“索尔斯伯里大学”官网IP在美国。
- 网站克隆:修改正规高校官网代码,30分钟可建虚假平台。2024年“杭州理工大学”与“杭州理工学院”共用同一虚假模板。
- 支付系统:用虚拟货币、第三方支付等隐蔽收款,资金流向难追踪。某案显示,诈骗团伙通过境外支付平台洗钱超200万元。
部分野鸡大学与正规机构有灰色利益链。2016年“北京兴华大学”被冒名,正规院校因年检不通过停招,校名却被虚假大学用两年。
三、监管困境:多重漏洞下的治理难题
野鸡大学治理面临三大挑战:
- 跨域执法难:76%虚假大学网站服务器在境外,域名注册地涉及20余个国家和地区。2024年浙江“杭州理工学院”诈骗案主犯潜逃柬埔寨,引渡困难。
- 认证体系漏洞:部分虚假大学伪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证”等头衔。某案中,诈骗团伙伪造教育部公文,称“特批中外合作办学资质”。
- 地方保护主义:个别民办培训机构经地方人社部门备案,以“专修学院”名义违规开展学历教育。2023年“广东经济学院”实为培训学校违规招生,教育部门因“属地管理”推诿监管。
- 技术防御升级:搜索引擎建虚假大学预警系统,2024年百度清理相关推广链接超2万条。教育部“阳光高考”平台推出“院校查询”功能。
- 法律严惩机制:2025年实施的《教育领域诈骗防治法》规定,制作虚假学历最高判10年,参与招生诈骗的培训机构列入“黑名单”。
- 公众认知提升:浙江省教育厅推出“防骗三步法”:查官网认准“.edu.cn”域名;验学历入学后登录学信网核实;警惕“保录”“免试”承诺。
2025年高考志愿填报季,教育部提醒:全国有招生资格的高校均纳入省级志愿填报系统,拒绝“线下录取”等诈骗。考生家长可通过010 - 66092315举报或登录“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核实院校资质。
野鸡大学存续是教育焦虑与监管滞后共同作用的结果。构建技术、法律、公众教育三位一体的治理体系,才能守护学子求学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