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读懂储能
![]()
光伏寒冬中最具战略意义的收购!
©图源|盐图库
文|王璟 编辑|杨倩
来源|太瓦储能
2025年11月13日,陕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的一则股权收购公示,揭示了新能源产业一桩重大交易:隆基绿能将通过收购股权、增资入股及表决权委托等方式,取得精控能源约61.9998%的表决权。
![]()
此次收购标志着光伏“五巨头”——隆基绿能、天合光能、晶科能源、阿特斯和晶澳科技,已全部完成储能赛道布局,行业正式从“拼组件效率与成本”的制造时代,迈入“比系统集成与生态协同”的光储融合新纪元。
值得注意的是,精控能源罕见集齐了光伏两大巨头:隆基与阿特斯两大对手。阿特斯曾在2021年该公司的A轮融资押注,如今却被隆基“截胡”。
截至11月14日收盘,隆基绿能股价上涨2.7%,总市值攀升至1658.08亿元。阿特斯市值为749.08亿。
01
隆基破局
对精控能源而言,此次交易是其成立以来的第九轮融资。
2023年D轮时,其估值已超33亿元,随着出货量翻倍、海外订单爆发,当前估值或已超60亿元,隆基此次收购代价或达36亿元。
![]()
![]()
作为中国储能领域快速崛起的“黑马”,精控能源在本次交易前已集聚40余名股东,涵盖地方国资、产业资本与顶级机构。
国资平台中,苏高新金控自A轮后连续多轮增持,持股7.37%,为最大机构股东,临港前沿投资、申能诚毅、致道投资等亦积极参与,上海市国资委、苏州虎丘人民政府均间接持股;产业资本方面,与阿特斯、固德威、中国中车、迈为股份等深度绑定;投资机构阵营包括储能赛道“捕手”朝希资本、普洛斯隐山资本、乾融投资、博裕资本等。
根据公示,交易前自然人合计控制精控能源44.79%股权对应的表决权,创始人施敏捷持股18.8%,为最大自然人股东。交易完成后,隆基绿能将成为精控能源的绝对控股股东。
隆基的出手,背后是光伏主业的深度承压。2024年净亏损86亿元,2025年前三季度再亏34亿元,股价较历史高点下跌逾七成。产能严重过剩、价格战白热化,组件毛利率已逼近盈亏线。
与此同时,储能市场却呈现高景气态势。逆变器龙头阳光电源的储能营收在今年上半年首次超过了逆变器主业。储能业务固定资产投入相比光伏要轻,毛利到净利的转化能力也比较强。
隆基CTO李振国曾断言:“光伏+储能是人类未来能源的终极解决方案”。这一理念如今通过收购落地。
对于连续多季度亏损的隆基而言,此次控股不仅是战略选择,更是现实所迫。精控能源,或许正是那根撬动未来、穿越周期的关键杠杆。
相较于自建团队的漫长周期,收购一家已具备31GWh产能、350余项专利、成熟海外渠道与全栈技术能力的企业,无疑是隆基进入储能赛道成本最低、速度最快、风险最小的战略路径。
尤其在氢能业务进展缓慢、短期难见回报的背景下,储能成为隆基构建“第二增长曲线”最现实的选择。
作为光伏行业领军者,隆基的根基依然稳固。公告披露,2024年全球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组件市场,隆基绿能市场份额约为10-15%。
公开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其国内组件招标中标量达6.8GW,市占率约15%;全球组件出货量39.57GW,位列全球第二,强大的渠道与品牌实力将为光储协同奠定基础。
而在隆基绿能之前,晶科能源、天合光能、晶澳科技等多家龙头都已入局储能。经过多年布局,阿特斯、天合储能已位居行业前列,2024年全球排名分列第9、第13位。
隆基入局后,这些光伏老对头的厮杀阵地,又多了一个。
02
“代工商”蝶变
为什么是精控能源?
细数精控能源的发展,曾历经两轮转型。
在创立精控能源之前,施敏捷已拿到加拿大绿卡、深耕能源领域逾20年,曾任职于氢燃料电池龙头Plug Power,在加拿大创立JTT Electronics,回国后曾任雷丁汽车技术副总等,积累了深厚的BMS研发与产业化经验。
2015年,他带着自主研发的BMS(电池管理系统)项目落户苏州高新区,开始了创业历程。在“新能源汽车元年“的时代风口下,精控能源选择了专注于动力电池BMS 软硬件解决方案,从创业之初就坚定自研技术路线。
之所以选择扎根苏州,既因长三角完善的新能源产业链,也得益于当地对高端制造与海归人才的强力支持。
不过,直到2019年,该公司才全力投入储能领域,起初曾以代工的角色切入。
2022年,精控能源斩获了来自中国中车的ODM订单。2023年,其代工业务占比一度高达70%,推动业务爆发式增长,当年接连完成C轮、D轮亿级融资。不过,精控能源逐渐不满足于代工,开始向“智慧能源解决方案商”演变。
在资本弹药助力下,该公司产能与业绩同步攀升,产能从2022年仅3GWh,跃升至2023年的12GWh,2024年剑指31GWh;营收也从2021年2.6亿元增长至2022年10亿元,预计2025年底新产能投产后年营收将突破50亿元。
2022年累计出货1.8GWh;2023年全球累计交付超5GWh;2024年年度出货量突破8GWh,单月峰值已超1GWh,产能全线满载。
目前,其全球累计并网容量超过10GWh,业务覆盖50余个国家和地区,自研PotisBank系列储能系统获北美UL与欧盟CE双认证。合作名单涵盖“五大六小”、“两网两建”以及中国中车、中国铁塔、宁德时代、协鑫等头部企业。
该公司也得以迅速跻身各大榜单,如InfoLink Consulting 2024年全球直流侧储能系统出货量第3名,仅次于断崖式领先的宁德时代与比亚迪。但今年上半年,其在该榜单中的排名下滑至第五,被行业新秀海辰储能和远信储能超越,反映出行业竞争的白热化。据中关村储能联盟(CNESA)数据,其位居2024年度中国储能系统出货量第9名,国内用户侧出货量第7名。
按2024年全球储能系统(BESS)出货314.7GWh测算,精控能源市占率约2.5%,其8GWh的出货量与宁德时代的93GWh相比,差距约9倍,仍属于长尾阵营。
当前,其产品矩阵覆盖家庭储能、工商业储能、公用事业级储能、iCCS电池连接系统、BMS电池管理、EMS精控云等全链条解决方案。迄今为止,精控能源已累计申请研发技术专利近350项,并自主研发了全球首创的电源管理系统IPCP、1500V高压液冷储能系统、5S(iCCS/BMS/PCS/EMS/TMS)高集成度储能系统、氢能源高低压电池等产品。
随着精控能源投入隆基怀抱,光伏行业最后一块拼图已然落定,但这只是新征途的开始。
事实上,挑战同样严峻。储能市场已非蓝海,2025年全球电芯出货预计达486GWh,竞争日趋白热化。
放眼行业,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巨头已不满足于提供电芯/模组,向上下游纵深布局,势力范围或将扩大至交流侧系统,持续构筑一站式解决方案壁垒,凭借成本优势进一步增加报价弹性。而阳光电源、海博思创业则在项目总包和电网交互方面拥有成熟产品和经验。
面对巨头巨额的研发投入、遥遥领先的产能布局,以及出海认证的高门槛,精控能源作为追赶者,在同质化竞争中,仍需突破品牌国际影响力和满足海外复杂要求等层出不穷的挑战。
对精控能源而言,国内低于成本价的竞争路线似乎益发艰难。2025年8月,其以0.464元/Wh中标中国电建年度储能设备框架采购,但在同月的内蒙古能源集团1.3GW/5.2GWh项目招标中,精控能源0.4364元/Wh的报价未能中标,最终中标价(来自中车株洲所、比亚迪、电工时代三家)竟低于0.4元/Wh。
面对国内储能集成环节的“价格战”红海,精控能源加速转向海外市场。
其2025年累计斩获超3.5GWh,覆盖以色列、芬兰、澳大利亚、意大利、美国等国。该公司还计划未来三年在海外设立分公司,并在北美、欧洲等地建立生产基地,目标是将海外业务占比提升至50%。
但出海或许并不是灵丹妙药,海外也绝非“乐园”,甚至已经成为与国内相仿的“绞肉机”战场。
未来,隆基能否将精控能源在直流侧的技术优势,与其自身BC组件、全球渠道及品牌影响力深度融合,将直接决定精控能源在储能赛道的最终成色。
入群 ·爆料 ·商务
请加小助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