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2日,路透社丢下一个重磅炸弹:通用汽车已下令所有全球供应商,逐步剥离所有来自中国的原材料和零部件。部分供应商必须在2027年前完成清退。
这可是一场彻头彻尾的战略大转向。要知道,一辆现代汽车大概有三万个零部件,供应链像一张密不透风的蜘蛛网,牵一丝动全身。通用这一刀砍下去,不只是自己要疼,整个全球汽车产业都得跟着抖一抖。
![]()
这家百年车企为何要在此时铤而走险?它真敢彻底“去中国”吗?又凭什么以一己之力重绘全球制造版图?
“达摩克利斯之剑”
从表面看,通用是在做一场“风险控制”的供应链优化。但从更深层来看,这背后是对地缘政治的不安和焦虑日益加剧。
尤其是2025年春季以来,中美贸易战火再起,关税、制裁、技术封锁轮番上演。美国政府在多个关键零部件领域启动新一轮审查,通用不得不正面迎战。
比起关税,供应链中断才是通用最怕的梦魇。
回顾疫情期间的“芯片荒”、红海航道的物流瓶颈,每一次卡壳都让车厂停摆,损失惨重。《这类事件暴露出全球产业链过度集中在单一国家的风险,尤其是对重资产制造业而言,容错率几乎为零。
![]()
美国《通胀削减法案》规定新能源汽车必须使用“本地”或“友岸”生产的关键材料,才能获得补贴。通用此举是顺势而为,争取政策红利,也把主动权牢牢握在自己手里。
在这样的背景下,“效率”退居二线,“韧性”成为新优先级。通用宁愿多花钱,也要换来可控的风险。
不过,通用在中国的业务也不是说断就断的。比如它在华合资企业上汽通用,最近新能源销量表现不俗。但这些车是“在中国卖给中国人”的,和北美市场的供应链并不直接挂钩。
总部的焦虑,更多来自那些要跨洋过海的核心零部件。一边继续赚中国市场的钱,一边悄悄把供应链往外挪,这种“参与市场、隔离风险”的双轨策略,也许正是跨国企业应对地缘政治的标准模板。
![]()
难以承受的“剥离”之痛
通用的决定看起来“风光”,但操作起来却是“刀山火海”。你想从中国搬走工厂、换掉供应商、重建生产线,听起来简单,做起来却牵一发而动全身。
光是成本的上涨都够通用喝一壶的。“友岸”外包将使供应链成本上涨25%-40%。新建工厂、培训工人、调整物流路线、重构质量体系,每一步都要真金白银砸进去。最后,这些成本很可能会转嫁给消费者,车价涨,销量跌,品牌再受损,通用要做好连锁反应的准备。
其次是技术和产能的“卡脖子”问题。比如电池级石墨,中国在这个领域几乎处于垄断地位。《环球时报》数据显示,全球70%以上的石墨材料来自中国。要找到能替代中国的国家,不仅要有资源,还得有加工能力、环保标准、成本控制,缺一不可。
![]()
更别提那些看似普通、实则基础的传统零部件。像铸件、玻璃、塑料件,中国早已建立了高度成熟且高效的配套体系。墨西哥、印度能不能在两三年内复制出这套体系,业内普遍持怀疑态度。供应链不是拼积木,是生态系统。
一个生态重建,没个五年八年,根本谈不上“成熟”。
通用给出的2027年截止期,实际上几乎不可能。正常汽车供应链建设周期是3-5年,从设计到投产再到稳定供货,没有任何一步能省略。一旦压缩周期,质量风险飙升,甚至可能带来新一轮全球供应紧张。
![]()
有分析指出,这种“去中国化”很可能只是“脱表不脱核”。很多转移到越南、印尼的工厂,依旧高度依赖中国的中间品和设备。绕了一圈,零件还是中国制造,只不过贴了另一个标签。这种“伪脱钩”,让人啼笑皆非。
更大的风险在于中小供应商。通用全球有上千家配套企业,不是每家都有能力跟着它“翻山越岭”。小企业资金有限,技术储备薄弱,如果一刀切,很多会被迫退出市场。
接下来很可能会迎来一波产业兼并潮,强者更强,弱者出局,整个汽车制造生态都将被重新洗牌。
![]()
产业重构与中国的应对
通用的动作,绝对不是孤例。特斯拉在美国兴建LFP电池厂,福特也在重新评估其全球供应布局。整个汽车行业都在“去风险”这条路上摸索。
目前全球百强零部件企业营收增长放缓,利润率下滑,说明整个行业都在经历阵痛期。
很多企业试图把供应链转向墨西哥、印度、越南等地。这些国家确实有低成本、政策支持等优势,但问题也不少。比如印度的基础设施还不成熟,越南的零部件生态不够完整,墨西哥长期受限于劳动力技能和治安问题。没有哪个国家能在短时间内复制中国的产业深度和广度。
![]()
中国企业也没坐以待毙。像宁德时代、均胜电子等头部企业早就布局“出海”,在欧洲、墨西哥建厂,贴近客户,绕过壁垒,用“中国技术,本地生产”的方式继续参与全球竞争。这种打法很“滑”,但在当前环境下却显得尤为高效。
更重要的是,中国的护城河不只在产能,更在技术。智能座舱、电池管理系统、整车控制算法,这些领域中国已经不是“组装工厂”,而是研发重镇。彻底脱钩,不仅在物理上难以实现,在技术上也不现实。
未来的竞争,不只在零部件,更在标准体系和数据治理层面。像智能汽车的数据安全、车联网通信协议,都可能成为新的争端焦点。
最后,真正决定这场变革走向的是消费者。如果一辆车因为供应链调整价格上涨20%,交付周期延长半年,消费者还愿意买吗?最终,市场会给所有这些“战略转型”打一个分。
![]()
通用的“去中国化”是被现实逼到墙角后的选择。在地缘政治的高压锅中,它选择了“先下手”。但这条路不光布满荆棘,代价也异常沉重。
2027年,是一个看似明确却极具挑战的目标节点。它不仅是通用自身的试金石,也将在行业内部掀起连锁效应。其他车企要不要跟进?供应商要不要配合?投资者又该如何评估风险?这些问题都会随着时间推移逐一浮现。
但是完全的脱钩,是一种理想化的幻想。未来的全球供应链,不会是单一主导的“简单链条”,而是更加复杂、灵活、粘性更强的“多中心网络”。在这个网络中,企业不再追求最低成本,而是追求最大弹性。
![]()
通用的决定,也许只是这个新时代的第一章。接下来的故事,将由市场的反馈、技术的突破、政策的博弈共同书写。
而中国企业在这场博弈中,既是被动方,也是创造者。供应链的牌局远未结束,真正的胜负手,还在后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