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谁没在夏天往小溪里蹦跶过呢?裤脚一挽、拖鞋一甩,哗啦跳进水里,惊得一群小伙伴在下游直骂。那时候哪用买鱼,随便捞两把,小桶就快满了。回家锅一烧,油一热,撒点盐,那香味能顺着风飘半条村。现在想想,口水都要流下来了。可这些年,别说捞鱼,连条像样的小溪都难找。那些曾经随手就能吃到的河鲜,一个个悄无声息地从我们生活中退场了。
![]()
就说石爬子吧,陕西、湖北那边山沟里的孩子应该还有印象。扁扁身子贴在石头上,黄不溜秋的像块苔藓,一伸手它就钻缝里去了。以前抓它全靠手摸,石头底下抠半天才逮着一条。但它肉紧实,炖汤时整锅都带着清甜味儿。现在?别说吃,有人提一嘴都得愣一下:“这玩意儿还真存在过?”
![]()
泥鳅更是老一辈餐桌上的常客。深灰色的小家伙滑溜得很,拿簸箕一扣,加点豆腐炖一锅,喝一口满嘴鲜。我奶奶以前总说,泥鳅补气,天一冷就非得弄一碗。但如今市面上的泥鳅,十个有九个是养的,野生的几乎绝迹。不是没人抓,而是田埂干了,水沟臭了,它们也没地方活了。
![]()
蝲蛄虾在东北曾是个宝。溪水清得能看见鹅卵石,石头缝里藏着这种“淡水龙虾”,壳亮肉弹,煮一锅连汤都想喝光。关键是干净——不吃脏东西,只啃水草和小虫。可后来采矿的多了,河水浑了,蝲蛄虾也就慢慢没了影。去年听个朋友说,在长白山深处才看到两只,拍个照都怕吓跑它。
![]()
土布鱼倒是长得憨,脑袋大身子粗,像个黑泥巴捏出来的娃娃。江南一带管它叫塘鳢鱼,蒸着吃最香,蒜瓣肉一抿就化。现在菜场也有卖,标签写着“生态养殖”,价格三位数起步。真野生的?基本属于传说范畴了。
![]()
还有牛尾巴鱼,黄河流域的孩子懂。尾巴细长如鞭,肉肥却不腻,当地人称“河鲜王”。但它挑剔得很,稍微有点污染就活不了。这些年河道整治、水流变缓,它的踪迹也越来越稀。偶尔有渔民捞到,立刻被高价收走,连照片都难流出。
![]()
船丁鱼曾是长江边最常见的小鱼,头大尾小,形似船钉。别看个头巴掌大,肉厚刺少,一炸一大盘。小时候谁不是用网兜捞一堆,回家炸得金黄酥脆当零嘴?如今长江禁渔多年,这种小鱼也成了稀客。
![]()
河蚌以前遍地都是。溪边走两步,一脚踩开泥,壳“啪”地一响,里头白白嫩肉颤悠悠。但谁会费劲去剥啊?顶多掰开看看有没有珍珠,剩的喂鸡。现在别说珍珠,连蚌壳都少见。有回我在乡下问老人,他说:“十年没见着活河蚌了。”
![]()
禾花鱼算是最有故事的。广西桂林稻田里的特产,吃落花长大,鱼肉自带花香。正宗乌鲤现在几乎没人养了,便宜鲤鱼冒充太多,吃一次被骗一次,久而久之,连本地人都懒得提了。
听说最近有些地方开始恢复生态,江河慢慢清了,鱼也回来了些。前阵子刷到视频,有人说在湖南某条支流又看到了船丁鱼群……你说,会不会有一天,孩子们也能光着脚跳进溪水里,捞一桶鲜蹦乱跳的河鲜回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