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81年的一天,英国顶尖科学杂志《Nature》收到了一篇来自中国的论文,编辑们惊讶地发现,作者竟然对传统的伯努利定律提出了质疑。
“真的很不可思议,在落后愚昧的大清国,居然会有这样一位智商逆天的奇才。”这是《Nature》编辑当时的评价。
而在近150年后的今天,随着中国在科技领域的飞速发展,这位被西方誉为“中国科技第一人”的徐寿,再次成为国际媒体关注的焦点。
有外媒甚至戏谑道:若他早生100年,美国怕是赶不上中国!
在江苏无锡一个没落的望族之家,徐寿度过了他的童年。与当时所有读书人一样,他自幼饱读诗书,被家族寄予厚望,考取功名,光宗耀祖。
然而,一次科举失利后,徐寿做出了令所有人瞠目结舌的决定:“八股文有个鬼用哦,不学了!”
在科举是唯一出路的年代,这无异于自断前程。
从此,徐寿专心于“格物致知之学”,音乐、数学、矿产、汽机、医学、光学、电学,没有一样是他不喜欢的。
他亲手制作了极其复杂的报时自鸣钟,还有炮用象限仪、指南针等仪器。那个时候,他并不知道,自己沉浸其中的,正是未来被称为“科学”的黄金知识宝库。
22岁时,徐寿在翻遍历代涉及技术的典籍后,写下了自己的座右铭:“毋谈无稽之言,毋谈不经之语,毋谈星命风水,毋谈巫觋谶纬。”
在那蒙昧的大清,从未接受过现代科学教育的徐寿,所思所做竟完全符合现代科学精神。
当清政府在洋枪洋炮面前不堪一击,曾国藩等大臣决定开展洋务运动时,他们面临一个棘手的问题:要办机械厂、开轮船厂,但没有技术没有人才怎么搞?
这时,一直被视为“异类”的徐寿被推荐进入安庆内军械所。他接到的第一个任务,便是“自制轮船”。
军械所既没有技术,也没有图纸,自制轮船谈何容易。徐寿仅靠着《博物新编》上的插图和简介,跑到洋人船上仔细观察了一整天,回来就开始制造零件!
咸丰后期,洋务运动兴起,徐寿的才华终于得到认可。1862年,曾国藩以“研精数理,博涉多通”奏请朝廷将徐寿征召到军营。
在安庆军械所,徐寿接到的第一项任务是制造轮船。没有任何外国图纸和技术支持,他们仅凭《博物新编》上的简要介绍和对外国轮船的观察,开始了艰辛的研制工作。
短短三个月后,徐寿团队成功制造出中国第一台蒸汽机。四年后,完全国产的中国第一艘蒸汽船“黄鹄号”在南京下水。
上海英文报纸《字林西报》报道此事时特别强调:“造船所用的各种工具和设备,连同螺栓和螺丝、阀门、压力计等都是在既无外国模型又无外援的情况下,由徐寿父子亲自监制的。”
但徐寿的贡献远不止于制造机器。面对落后愚昧的国情和虎视眈眈的列强,他产生了一个坚定的想法:用科技力量拯救支离破碎的国家。
在建造军舰的同时,他大胆提出四项建议:一开煤炼铁,二自造大炮,三操练水师,四翻译西书。
然而,这些远见卓识却遭到权臣驳斥。在“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观念根深蒂固的晚清,作为“匠人”的徐寿被批评“越权”了。
面对歧视和轻蔑,徐寿没有退缩。他亲自翻译了三本西方科技著作,拿给曾国藩看。曾国藩阅后大为震惊,立即让徐寿筹备翻译馆。
几个月后,徐寿开办了近代中国第一家翻译西方科技书籍的学术机构。
而他这一译就是17年,译著共计137部,尤其以化学译著最为出名。他首创了化学元素汉译名的原则,我们今天背诵的元素周期表,就出自他的翻译。由此,徐寿被称为“中国近代化学先驱”。
徐寿晚年依然没有停止推动中国科技进步的脚步。他在上海创建了格致书院,中国近代第一所专门研习自然科学的新型书院。
徐寿深刻认识到,一个国家科技水平的提高,关键在于人才培养。
所以学校开设有矿物、电务、测绘、工程、汽机、制造等多门课程。徐寿还定期举办科学讲座,边讲科学知识边做实验表演。
为了这所学校,他几乎倾注了全部精力,甚至募集资金偿还了书院1600两银子的债务。
他不仅捐出平生积蓄的1000银元,还四处募捐。这些钱足以在他的家乡购置百亩良田,但他却毫不犹豫地投入到科学教育事业中。
更令人惊叹的是,徐寿还创办了中国第一份科技期刊《格致汇编》,传播科学知识,交流科技成果。
1880年,徐寿对西方声学定律提出质疑。他通过实验发现,开口管中八度音的音管长度比例并非公认的2:1,而是9:4。
而就是在这本期刊上,他发表了一篇科技论文,并将它投给了世界顶尖科研期刊《Nature》。
在这篇论文中,他对传统的声学定律“空气柱的振动模式”(即伯努利定律)提出质疑,并用现代科学方法矫正了这项古老的定律。
1881年,徐寿的论文在《Nature》上发表,而这是中国人首次在这本顶尖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震惊了西方科学界。
《自然》编辑在按语中赞叹:“以真正的现代科学矫正了一项古老的定律,已经非常出奇地在中国发生了。
然而就在徐寿发表《Nature》论文后的第三年,他因多年为科技事业劳心劳力,病逝于上海格致书院,享年66岁。
他为我们留下的,是西方先进科学的引进和传播,是带动整个民族的开化和进步。
他创办的格致书院后来更名格致中学,至今仍是顶尖人才的摇篮。这所学校走出的学生,有51%进入清华北大等中国顶尖学府。
有人说,若是徐寿能早生一百年,也许中华大地早已是翻天覆地的科技强国。毕竟在那最落后的年代,他制造出了中国第一台蒸汽机、第一艘小火轮船、第一艘军舰,出版了第一批化学翻译本……
而他和儿子的发明,支撑了艰难的十四年抗日战争,他培养出的学生,支撑起了中国最早的高等教育体系。
今天,当中国在AI、新能源、生物技术等科技领域与欧美齐头并进,我们不禁想起徐寿在几乎没有任何现代科学基础的大清国,独自蹚出一条科学之路的艰辛。
当年中国,羸弱不堪,尚能有徐寿这般可歌可泣、凛然沥血的人物,实在是难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