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5月21日凌晨,北汉江支流岸边的公路涵洞里,十六岁的张道华刚给小通信员绑紧动脉,一声巨响就让她失去了知觉。
等冰冷的雨水把她浇醒,世界已经变成一片漆黑,耳边传来的是美军士兵的英语咒骂,还有枪托翻弄尸体的声响。
换谁在这种境地都得慌,但这个才参军半年的女护士,硬是屏住了呼吸,把自己活成了“尸体”的模样。
![]()
战场惊魂:十六岁护士的生死考验
张道华是四川灌县人,1934年出生在普通农家。
1950年10月,正在读初三的她听到“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当天就报了名。
现在十六岁的孩子还在为考试发愁,张道华已经背着母亲塞的两块银元,笑着许诺要带朝鲜金达莱回来。
1951年生日那天,她成了第60军后勤部总医院三分院最小的护士,穿的棉军装都显得格外肥大。
![]()
1951年3月18日夜,张道华随军列跨过鸭绿江。
刚进入新义州,美机B-26的炸弹就把列车炸成了两截。
车厢里浓烟滚滚,她用湿纱布蒙住口鼻,三次冲进火海背伤员,自己却被一氧化碳熏倒。
本来想,醒过来歇口气也情有可原,但她喝了两口雪水,又爬回车厢拖出第九名伤员。
![]()
这第一次战功,让她真切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
四个月后,第五次战役打响。
美军的“磁性战术”确实难缠,志愿军一进攻就后撤,等我方粮弹耗尽就反扑。
180师孤军深入北汉江以南,被三面包围。
![]()
张道华所在的野战医院要带着243名伤员突围,她主动揽下最重的担子,照顾七名重伤员。
没有担架,她就把昏迷的排长绑在背上,带着其他人在雨夜出发。
照明弹把天空照得惨白,山路上全是弹坑和燃烧的树桩,她膝盖磨破了就用袖子垫着,口渴了就接雨水喝。
如此看来,这场突围从一开始,就注定充满荆棘。
![]()
黑暗爬行:凭着信仰找部队
榴弹爆炸的瞬间,张道华被冲击波掀出三米远。
等她醒来,才发现眼睛看不见了,弹片已经切断了她的视觉神经。
耳边美军的脚步声越来越近,她摸到身边的三枚手榴弹,把保险销插在指缝间。
很显然,她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就算被发现,也要和敌人同归于尽。
![]()
一名美军士兵用皮靴踢她的肋骨,她顺势让身体僵硬翻转,装作真的死去。
钢盔被挑开,冰冷的枪口在她太阳穴蹭了一下,又移开了。
那段时间,每一秒都像一个世纪那么漫长,直到美军的脚步声远去,她才敢吐出一口带血腥味的浊气。
这种直面死亡的镇定,真不是一个十六岁姑娘该有的,但张道华做到了。
从尸体堆里活下来,更大的考验还在后面。
![]()
她只记得院长说过,向北过了北汉江就能找到部队。
无奈之下,她撕下军装包住双手,开始匍匐前进。
膝盖磨破了就用肘部爬,手臂没力气了就用下巴顶地挪。
饿了就掏点朝鲜村民遗留的泡菜充饥,冷了就扯稻草盖在身上。
三天两夜,她凭着听觉辨别方向,听到美军卡车就装死,听到我方迫击炮声就继续爬。
![]()
毫无疑问,支撑她走下来的,全是心中的信仰。
第三天清晨,熟悉的军号声传来,是《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她用尽最后力气,把写有“志愿军”的搪瓷碗举过头顶,嘶哑地呼喊。
180师警卫连的王一民小队发现了她,抬上担架时才看到,她右手紧攥的三枚手榴弹,指节已经僵硬到掰不开。
光明不灭:失明后的终身坚守
1952年10月,张道华作为特级残废军人回国。
![]()
年底,她被授予“志愿军一等功臣”,成为朝鲜战场唯一获此荣誉的女护士。
1953年5月,她在北京怀仁堂见到了毛泽东、周恩来,毛主席把一束康乃馨递给她,称赞她是“中国的保尔”。
本来以为,她会接受组织安排,在疗养院安心休养,但她偏要选择另一条路。
1955年,张道华以全优成绩毕业于北京盲校,学起了盲人按摩。
1958年,她带着六名盲战友创办了“光明”盲人按摩合作社,白天给工人治伤,晚上教盲童识字。
![]()
后来合作社扩建为上海虹口盲人工厂,她先后培训了三百多名盲人技师。
失明后不仅自己活得精彩,还带动更多残疾人就业,这份格局太难得。
1980年,张道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兑现了19岁在战壕里写下的誓言。
1985年离休后,她把全部积蓄捐了出去,在都江堰市设立“道华助学基金”,专门资助贫困女学生。
![]()
2020年10月,抗美援朝70周年纪念大会上,坐在轮椅上的她身穿挂满勋章的旧军装,被戴上纪念章。
记者问她如果再来一次还会不会跨过鸭绿江,她颤抖着却坚定地回答:“去!心里有盏灯。”
如今再回望那段历史,很难想象七十年前,那个在黑暗中爬行的少女,凭着一腔热血和坚定信仰,走过了怎样的人生。
张道华的眼睛虽然看不见了,但她心中的光,不仅照亮了自己的一生,也温暖了无数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