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当时还在担任执勤人员的陈正军,在一次押送嫌疑人去医院体检的工作中,顺便给自己做了个胸部透视。医生看着片子,随口提醒了一句:“你肺上有个阴影,得注意点,记得随时观察。”
“那时候天天抽烟喝酒,偶尔还熬夜,觉得有阴影可能就是作息不规律闹的,没当回事。”陈正军后来回忆道。可是一个月后,他再次因工作来到医院,想起医生的提醒,心里总觉得不踏实,便又做了一次透视。这一次,肺部的阴影不仅没有消失,反而依旧清晰。
![]()
他不敢再忽视,赶紧预约了详细检查。2013年10月9日,CT检查提示“右肺上叶占位”。进一步的穿刺活检后,陈正军被确诊为“肺鳞癌”。
“那会儿听到‘癌症’俩字,脑子一下子就懵了,觉得肯定活不了了。”他在当地医院接受了右肺上叶切除手术。术后为了降低复发风险,他又咬牙完成了4次化疗和多个疗程的放疗。
本以为治疗告一段落可以安心了,但2014年6月24日的PET-CT复查结果,又给了他沉重一击:检查发现纵膈区有软组织结节影,代谢活跃,多考虑为淋巴结转移,右肺还有炎性病变。
他立刻赶到唐都医院咨询,医生表示“病灶位置特殊,手术难度太大,建议继续化疗”。不甘心的他又辗转了郑大一附院、河南省肿瘤医院、洛阳150医院等多家医院,得到的建议却五花八门——有的说能做射波刀,有的坚持让化疗,还有的建议先观察三个月再复查。
![]()
“一边怕治疗不当耽误病情,一边又怕过度治疗把身体拖垮,那阵子天天睡不着觉。”陈正军说。就在他纠结不已的时候,单位领导找他谈话,了解到他的困境后,提起自家有位患癌的亲戚,在中医肿瘤专家袁希福老中医那里调理,现在恢复得不错,建议他去试试。
转机:寻求中医调理,身体状态改善
2014年7月11日,陈正军专程从三门峡赶到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求诊于“国家非遗保护项目——袁氏中医肿瘤疗法”第八代传承人袁希福老中医。那时的他,刚经历过手术和放化疗,身体非常虚弱,动不动就出虚汗,连正常走路都觉得吃力。
袁希福老中医详细看了他的病历和检查报告,结合舌苔与脉象,为他分析道:“你经过手术、放化疗,正气已经亏虚,现在的首要任务是‘扶正固本’,补气血、强体力,同时‘通瘀解毒’抑制残留癌细胞,防止转移扩散,这样才能稳住病情。”随后,袁老以“益气固表、健脾和胃、祛瘀解毒”为思路开了方子。
“喝了两个月中药,出虚汗的症状就没了,体力也慢慢恢复,我试着回单位上班,发现一点不影响工作!”陈正军说道。2014年12月24日的复查CT提示:纵膈转移的结节较之前保持稳定。
随着身体状态越来越平稳,他按照袁希福老中医的建议,改为“春秋两季巩固用药”。2018年8月,单位组织体检,CT报告显示“右肺上叶纤维灶,余无异常”。医生看着片子笑着说:“你这肺的情况控制得太好了,根本看不出得过癌症!”此后,陈正军甚至渐渐忘了自己曾是个癌症患者。
![]()
再遇挑战:面对食管癌,沿用成功经验
然而,挑战再次来临。2024年年初,陈正军突然出现进食不畅的情况,一开始只是偶尔吞咽费劲,后来慢慢加重,甚至伴随疼痛。检查后,他被确诊为食管癌。
“确诊食管癌以后,我没慌,有了上次抗癌的经验,第一时间就想到了袁希福老中医。”陈正军表示。
2024年6月3日,他接受了食管癌根治术,术后同步进行了2次化疗。这一轮治疗下来,他的体重一下子掉了30斤,身体虚弱到连走路都需要人搀扶,同时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家人看着都非常心疼。
化疗刚一结束,陈正军就再次来到郑州,找到袁希福老中医。袁老根据他当时的情况,在调理思路中增加了“健脾益胃、养血生津”的考量,旨在帮助缓解化疗副作用、恢复消化功能。
“跟10年前一样,喝了中药后,体力一天比一天好。现在能正常吃饭了,进食也顺畅多了,体重也开始慢慢回升。”采访时,陈正军笑着说。虽然当时还在恢复期,但他并不担心,“我相信肯定能像上次一样,把食管癌也扛过去!”
![]()
如今,走过12年抗癌路的陈正军,早已不是当初那个“听到癌症就慌”的患者。2025年11月13日,陈正军老师到希福医院复诊,进行新一轮的巩固治疗。谈及目前的状态,他非常满足,现在比去年还胖了七八斤,他说,自己最想给其他癌症患者分享的心得就是:“别害怕、别放弃,找对方法很重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