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门诊室,药香依旧袅袅。在这里,我常常遇到另一类被头晕深深困扰的患者——他们在经历脑梗(中风)的疾风骤雨后,虽然保住了生命,却仿佛被困在了一片挥之不去的“头晕迷雾”中,步履蹒跚,难以回归正常生活。
印象深刻的是一位姓赵的退休工程师。他脑梗后半年,主要的肢体功能虽在康复中有所恢复,但那持续的头昏沉、行走不稳感却如影随形。他形容那种感觉如同“顶着一块湿布”,头脑不清爽,脚下虚浮,尤其在转身或劳累后加重,眼神里充满了对再次跌倒的恐惧。影像检查显示梗死灶已稳定,但他躯体的痛苦却真实而顽固。
![]()
经过细致诊察,我发现他脉象沉涩,舌质暗紫,边有瘀点,舌下络脉青紫迂曲。这在中医看来,是典型的“瘀血阻络,清阳不升”之证。脑为“元神之府”,脑梗好比一次洪灾过后,主干道虽已疏通,但田间地头的细小水道却被淤泥(瘀血)堵塞,使得清阳之气无法顺利上达于脑窍,故而昏蒙不清;脑窍失养,指挥失衡,故而下肢不稳。
面对他的情况,我确立了“益气活血,化瘀通络”的根本治法。方药上,我以经典的补阳还五汤为基础进行化裁,此方重用黄芪益气以行血,再配以当归、赤芍、地龙等活血通络之品,如同为身体注入一股温和而有力的能量,推动瘀血消散,打通上行之路。同时,配合针刺治疗,重点选取百会升提阳气,风池醒脑开窍,足三里、血海以益气养血,并辅以温和的灸法,温通经络,助血行。
除了药物与针刺,我特别叮嘱他进行“稳”字当头的康复训练。建议他从简单的坐站转换、原地踏步开始,如同重新学习走路,重在建立信心,而非追求速度。饮食上,推荐他用山楂、黄芪煲汤,取山楂化瘀、黄芪益气之效。
经过数月的耐心调治,赵工程师的转变令人欣慰。复诊时,他欣喜地告诉我,头上的“湿布”感消失了,脚步变得扎实,甚至能独自去菜市场逛一圈了。这份重获的“稳定感”,对他而言,是比任何指标都珍贵的康复信号。
周冰主任出诊地点:通用环球中铁太原医院中医科,出诊时间:周六下午
![]()
在长期的临床中,我观察到脑梗后的头晕并非单一证型。除了常见的气虚血瘀,还有因肝肾阴虚导致的虚风内动,表现为眩晕且伴有耳鸣口干;或因痰瘀互结,阻遏清阳,表现为头重如蒙、胸闷呕恶。每个人的体质与梗死部位不同,形成的“迷雾”也各有特质,需要医者如同侦探般,仔细辨证,才能精准拨开。
我常对患者说,脑梗后的恢复,是一场“重建”而非“修复”。药物和针灸是清除路障、输送建材的工程队,而患者自身的坚持锻炼、情志调摄与规律生活,才是夯实路基、确保道路长久通畅的根本。
若您或家人正受困于脑梗后的头晕,不妨细心体察:头晕是空痛感还是胀痛感?是否与疲劳、情绪密切相关?舌质颜色如何?这些细节,正是我们拨开迷雾、共同绘制康复蓝图的关键线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