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双十一屏幕前的你有没有剁手?如今电商平台的购物节越来越频繁,而且时长也越来越长,今年双十一更是颇有些“声音大雨点小”的意思。
其实从23年到24年的消费趋势来看,双十一还在有增长的趋势,而且涨幅不小,而今年更是令人惊讶。
![]()
今年双十一销售额多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
从“单日冲刺”到“月余长跑”
2025年双十一的“安静”,首先源于活动周期的重构。这一年的购物节从10月7日便拉开序幕,预售期、开门红、品类日、返场购等环节层层递进,将原本集中在11月11日的消费爆发力,分散到长达一个多月的周期里。这种“史上最长双十一”的设计,彻底改变了消费者的参与节奏。

2019年以前,双十一的核心是“11月11日当天”,平台通过限时折扣、整点抢购等玩法,制造“错过再等一年”的紧迫感,催生集中消费高峰。2020年起,预售期开始提前至10月下旬,而2025年的启动时间较往年又提前了近20天。
电商平台数据显示,2025年双十一期间,10月7日至10月31日的预售成交额占总销售额的42%,11月1日至11月10日的日常销售占比达45%,11月11日当天的成交额仅占13%。曾经的“单日峰值”被彻底摊平为“月度平稳增长”,消费者的期待感和激情也随之稀释。
![]()
渠道的多元化进一步分流了注意力。2015年以前,天猫几乎垄断双十一市场,消费者的目光高度集中。2025年的格局已彻底改变,天猫以45%的市场份额保持领先,京东以32%紧随其后,抖音凭借直播电商的优势以18%的占比位列第三,拼多多、快手等平台也占据了剩余份额。
消费者的行为轨迹变得分散:有人在抖音直播间蹲守主播讲解,有人在京东对比家电参数,有人在拼多多参与拼团,还有人在线下实体店体验后扫码线上下单。曾经“所有人盯着一个屏幕”的场景,被多渠道、全场景的消费生态取代。
![]()
从“盲目跟风”到“精准买单”
销售额的增长,更源于消费者行为的理性升级。2025年冬天,军大衣在大学生群体中的走红颇具代表性,“不是羽绒服买不起,而是军大衣更有性价比”的流行语,成为消费心态转变的生动注脚。某电商平台数据显示,10月7日至11月11日期间,军大衣销量同比增长370%,其中85%的购买者为18至25岁的年轻人。
这种性价比追求并非消费降级,而是对“品牌溢价”的理性审视。同期,“300元买不到真羽绒服”的话题在社交平台引发热议,消费者开始主动研究含绒量、蓬松度等核心指标,倒逼品牌公开产品检测报告。
![]()
电商平台的搜索数据显示,2025年双十一期间,“成分表”“检测报告”“产地溯源”等关键词的搜索量同比增长210%,而“名牌平替”“小众口碑”等词汇的搜索量增长180%。消费者不再被“凑满减”“叠优惠券”的复杂规则裹挟,某调查机构数据显示,72%的受访者表示“会直接放弃规则复杂的优惠活动”,68%的人更愿意选择“直降”“满减无门槛”等简单优惠方式。
消费需求的分化则呈现出“精准化”特征。在军大衣热销的同时,AI眼镜、新中式养生产品、个性化轻奢定制等品类也实现爆发式增长。某电商平台数据显示,AI眼镜销售额同比增长520%,其中具备实时翻译、健康监测功能的高端型号占比达65%。
![]()
主打“药食同源”的山药粉、黄芪片等养生产品销售额增长480%,购买者中25至35岁的年轻人占比超70%;轻奢皮具定制订单量增长320%,超过半数订单包含刻字、纹样定制等个性化需求。这种“既精打细算又追求品质”的消费特征,标志着理性消费时代的真正到来。
从“流量红利”到“模式迭代”
河南桑坡村的起落,成为双十一产业生态变革的缩影。这个被誉为“中国皮都”“淘宝第一村”的村庄,曾是流量红利时代的标杆。巅峰时期的2018年,桑坡村单日客流量可达四五万人,全村电商销售额达16亿元,11家快递公司日夜运转,部分快递员单日揽收量超500件。其核心模式是依托低价爆款和高强度直播,将皮毛加工产业与电商流量快速结合。
![]()
但2024年起,桑坡村遭遇明显困境,“80%店铺关门”的消息引发关注。背后原因并非双十一衰落,而是旧模式的失效:随着流量成本攀升,头部主播的坑位费从2018年的数千元涨至2024年的数十万元,中小商家难以承受。
对品质要求提高,单纯依赖低价的皮毛制品面临品控质疑;直播电商的同质化竞争,让桑坡村的“工厂直供”优势不再突出。桑坡村的经历,折射出依赖流量红利、低价竞争的电商旧模式已走到尽头。
![]()
与桑坡村形成对比的是平台技术驱动的新变革。2025年双十一,各大平台纷纷加码AI技术应用:天猫推出“AI试衣间”,消费者上传身材数据即可生成3D试穿效果,试穿转化率较传统图文提升35%;京东的“AI购物清单”可根据用户历史消费习惯、季节需求自动推荐商品,清单点击转化率达42%;抖音的“AI主播”实现24小时不间断直播,部分直播间的AI主播销售额占比达30%。
技术的介入不仅提升了消费体验,更优化了供应链效率,某服装品牌通过AI预测销量,将库存周转率提升28%,退货率下降15%。
![]()
从“狂欢符号”到“生态共生”
双十一的“安静增长”,本质上是从“狂欢符号”到“商业生态”的进化。2009年阿里首创双十一时,其核心是“光棍节”的情感营销与低价促销结合,通过制造集体狂欢激活线上消费市场。16年后的2025年,这个节日已彻底摆脱单一平台和单一节点的属性,成为覆盖全渠道、全周期、全品类的商业生态。
线上与线下的融合成为新趋势。2025年双十一期间,天猫联合全国20万家线下门店推出“线上下单、门店自提”服务,自提订单占比达27%;京东家电的“线下体验、线上比价”模式,让线下门店客流量同比增长40%;抖音的“本地生活”版块联动餐饮、娱乐商家,实现到店消费核销率提升50%。这种“线上引流、线下转化”的模式,打破了线上线下的壁垒,形成了良性互动的消费生态。
![]()
品牌与消费者的关系也从“单向营销”转向“双向共生”。不少品牌在双十一期间推出“用户共创”活动:某美妆品牌邀请消费者参与新品配方投票,投票参与者的购买率达60%;某家居品牌通过直播收集用户对产品设计的建议,根据建议改良的产品销量增长80%。这种互动式营销,让消费者从“被动购买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品牌忠诚度显著提升。
2025年的双十一数据证明,消费市场并未萎缩,只是变得更加理性、多元和精准。那个靠低价、狂欢、流量驱动的时代已经过去,一个以技术、服务、体验为核心的新商业时代正在到来。双十一没有没落,只是完成了从“青春期”到“成年期”的蜕变,它不再是单一的购物节,而是中国消费市场活力与商业创新能力的集中体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