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基德
编辑 | Shadow
在全球电商竞争愈演愈烈的2025年,亚马逊终于走出了那一步。
11月,亚马逊正式宣布推出一款名为Amazon Bazaar的独立购物应用,首批上线14个国家及地区。
这款全新的App,与去年亚马逊在部分市场内测的低价商城 Amazon Haul一脉相承。
不同的是,Haul主要面向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等成熟市场;而Bazaar则瞄准印度、印尼、墨西哥、沙特、阿联酋等新兴市场。它们共同构成了亚马逊全球低价战略的双线布局。
事实上,早在Haul项目曝光之初,就有分析人士指出,这是亚马逊对Temu、SHEIN等中国低价平台的防御性举措。如今,Bazaar的正式落地,标志着这场对抗进入了全球阶段。
当亚马逊也开始“拼低价”时,全球电商的底层逻辑,或许正在被改写。
![]()
从Haul到Bazaar,亚马逊的低价实验
要理解Amazon Bazaar的诞生,就必须先从它的前身Amazon Haul说起。
Haul,是亚马逊主站里的低价分区。
2024年,亚马逊悄然上线了一个名为Amazon Haul的新频道。与主站相比,Haul在界面设计上更简洁,取消了复杂的筛选功能,只保留按品类和价格排序的基础逻辑;产品图片更突出实用与性价比,页面中还出现了短视频导购和限时折扣模块。这是一种明显区别于传统亚马逊体验的设计。
在Haul里,用户不再像在主站那样搜索购买,而是滑动浏览。商品标题更短、图片更大、价格标签更醒目,更像是Temu或SHEIN的风格。
此外,Haul频道主打超低价+快速配送,许多商品标注$5以下、Prime 2-day shipping。亚马逊甚至专门优化了推荐算法,以用户可能感兴趣的平价小物为核心推荐逻辑。
对于亚马逊而言,Haul是一个相对保守的尝试。它仍然依托亚马逊主站生态,不单独拉出App,也未在首页显著展示。
但这个小实验给亚马逊带来了启示,用户确实会为低价和视觉轻负担的界面买单。
Bazaar,是亚马逊开辟的独立App“新战场”。
一年后,Haul的概念被复制并升级,演化为全新的独立App,Amazon Bazaar。与Haul不同,Bazaar是彻底独立于亚马逊主站之外的系统。用户需单独下载App、注册账户,其界面风格更“轻电商化”:
- 首页为Feed流结构,类似社交平台的滑动体验;
- 商品展示图更具娱乐感,搭配“爆款推荐”“每日必买”等标签;
- 部分市场已内测短视频购物功能,允许创作者上传导购视频;
- 支付方式更灵活,支持本地钱包和货到付款。
从定位来看,Bazaar不再面向传统的Prime用户群,而是主打价格敏感型消费者。它更像是亚马逊为新兴市场量身打造的拼多多式平台。
亚马逊方面在新闻稿中表示,Bazaar将重点推广在中小卖家、工厂直供和跨境轻品牌领域的低价商品,并计划与本地供应商合作,推出区域精选频道。换句话说,Bazaar是亚马逊在全球新兴市场的再入场门票。
需要注意的是,上线不到一周,Amazon Bazaar的用户满意度就已经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分化。根据AskmeOffers的用户评价数据,39%的用户给予“糟糕”评级,19%给予“差”评级,仅17%给予“优秀”评级,整体评分仅为2/5分。
平台的主要满意因素集中在价格优势,且由于提供数十万种商品,满足了多样化的购物需求,而频繁的配送延迟是用户投诉的主要问题。
![]()
Bazaar App 图源:网络
![]()
为什么推出Bazaar
被Temu和SHEIN倒逼的巨头
过去两年,Temu和SHEIN用一场低价风暴,重写了全球零售的增长曲线。
在美国,Temu的下载量一度超越亚马逊和沃尔玛,成为App Store购物榜第一;SHEIN则凭借快时尚与内容营销的结合,占据Z世代女性的心智。它们共同的核心,是中国式供应链效率+算法驱动的流量分发。
Temu背后的逻辑极为简单,便宜到不可思议。其定价策略几乎不考虑利润,还会自动对比亚马逊同类商品价格,并下探至1/3甚至更低。同时,Temu的全托管模式让卖家无需处理物流、客服与定价,只需供货。平台统一控制供应链,从工厂到海外用户一站直发。
这种极致效率,使得Temu能以更低价格触达全球用户,尤其在价格敏感的中低收入国家迅速占领市场。
对亚马逊而言,Temu的威胁不止在于低价,而在于用户心智的转移。消费者开始习惯“逛着买”,而非“搜着买”,他们愿意等待更久的物流时间,只为多省几美元。这对一直以Prime快速履约为核心卖点的亚马逊来说,是一种冲击。
与Temu不同,SHEIN更像是一家算法驱动的时尚公司。它以用户数据为核心,每天测试数千个新款式,7天内完成从设计到上架。SHEIN的成功证明了一个事实,当供应链足够灵活、数据足够快,品牌就不再是壁垒。
SHEIN的增长不仅侵蚀了亚马逊在服饰类目的份额,也影响了平台整体的用户时长与广告收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SHEIN上完成了从浏览、试穿、社交分享到购买的全流程,而亚马逊在内容端的补课显得迟缓。
于是,当Temu与SHEIN以“中国速度”在海外崛起时,亚马逊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结构性风险:
- 主站体系沉重,更新缓慢;
- 价格机制僵化,缺乏灵活定价空间;
- 推荐算法仍以“搜索结果优化”为核心,而非“内容推荐”;
- 用户的“信任”优势,在低价驱动的市场中被稀释。
在这种背景下,Bazaar的出现几乎是必然的。它既是亚马逊对Temu、SHEIN模式的模仿,也是一次系统性自救。Bazaar让亚马逊可以在不伤及主站品牌形象的前提下,去拥抱“低价逻辑”,亚马逊也有了新机会测试新的算法分发、社交购物和跨境轻履约模式。
更重要的是,Bazaar可以让亚马逊重新接触那些被Temu、SHEIN抢走的年轻消费者。换句话说,Bazaar是亚马逊在全球低价潮中的一种自保。
![]()
“低价内卷”的全球化时代来了
亚马逊如今的策略清晰可见,在成熟市场推Haul,在新兴市场推Bazaar,用两条产品线构建自己的“低价生态圈”。
从目前披露的信息来看,Haul与Bazaar在体系上互为补充:
![]()
Haul像是亚马逊的“低价副线”,而Bazaar更像是一场彻底的重构。两者共同承担的使命,是帮助亚马逊重新赢得那部分对品牌不忠诚、但对价格极度敏感的消费者。
从全球视角来看,Bazaar的推出不仅是亚马逊的战略补位,更意味着“低价”已从战术变成共识,电商行业的“低价内卷”正式形成,在平台之间、卖家之间、乃至供应链之间,价格与效率成为唯一的竞争核心。
![]()
Amazon Bazaar 图源:网络
但这场“内卷”,并不只是简单的价格竞争。它同时考验平台的履约成本控制能力、数据驱动的选品与定价效率、内容与算法的用户触达能力、以及供应链的柔性与响应速度。在这些维度上,中国模式仍占据先发优势。
过去几年,许多中国卖家在Temu、SHEIN、TikTok Shop等新平台中寻找增量,而对亚马逊逐渐“敬而远之”。主站成本高、竞争激烈、广告ROI下降,让不少工厂和中小卖家选择撤离或转向。
但随着Bazaar的上线,亚马逊正在重新打开一扇“轻入场”的窗口,工厂型卖家将迎来“第二次上车”机会。
不同于主站对品牌和Listing质量的严苛要求,Bazaar更注重价格竞争力和供应响应速度。对拥有生产能力的中国工厂来说,这反而是一种熟悉的战场,他们擅长快速打样、小单快返、低库存运营,而这些正是Bazaar模式最看重的。
那些原本就参与Temu或SHEIN供应链的卖家,尤其是全托管卖家,他们是有机会轻松地复制供应逻辑,用同一条产线服务不同平台,形成风险分散的。
另外,与传统亚马逊不同,Bazaar的界面明显更内容化,包括短视频导购、图文Feed流推荐等,这对于熟悉抖音、TikTok Shop的卖家来说,也是个机会。
Bazaar主打新兴市场,恰好对应中国制造的新一轮产能转移。越来越多的中国卖家在墨西哥、东南亚、沙特等市场设仓、投产,而Bazaar正好提供了一个直达消费者的零售渠道。对于跨境卖家而言,这不只是“在亚马逊卖便宜货”,而是在亚马逊的体系里做本地化供应链出海。
当全球平台都在卷低价,中国卖家也迎来了卷回主场的机会。
参考资料:
[1]宣战Shein与Temu!亚马逊“低价商城”新拓展14国.雨果网
[2]亚马逊豪赌低价电商,推出独立应用Amazon Bazaar.跨境派
[3]亚马逊Bazaar剑指亚非拉,Amazon Haul再以低价攻势狙击Temu与SHEIN?.电商观察家
[4]Temu、Shein后的跨境新蓝海?亚马逊上线超低价平台,卖家要抓住哪些商机?.知点奇行
[5]亚马逊上线低价电商App,狙击Temu 和SHEIN.增长工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