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联手封锁人民币,企图稳美元霸权,中国早已手握王牌
哈喽大家好,今天小界来聊聊关于伦敦交易所金属交易和美元的问题!11月10日清晨,伦敦金属交易所,突发红色预警:所有非美元计价的铜、铝、稀土等金属期权合约紧急暂停交易。
这则未公示的禁令,让中国五矿、铝业巨头等企业交易员猝不及防,手中数十亿元人民币铜期权合约、刚敲定的中东稀土人民币结算订单瞬间停滞。
这绝非常规维护,而是美元阵营的精准狙击。美国财政部前官员马克·索贝尔在《华尔街日报》直言,此举旨在“遏制人民币在战略金属领域的结算渗透”。
但华盛顿未曾料到,这场“金属保卫战”竟成人民币破局的契机。禁令之下,折射出全球金属产业格局正悄然变迁。这一现象,不仅是产业发展的动态体现,更是人民币凭借硬实力实现突围的一种必然趋势。
LME禁令精准击中非美元货币痛点。按其规则,金属期权需通过指定清算行兑换货币,此前欧元、人民币可经汇丰、渣打跨境清算。
![]()
禁令生效后,清算行仅收美元保证金,非美元合约要么强制平仓,要么以10%溢价兑换美元,企业需额外承担巨额成本。
欧洲企业首当其冲。德国大众与中国铝业的汽车用铝合约原约定欧元结算,禁令使其每吨增加200欧元成本;
法国道达尔能源为新能源电池厂储备的稀土已达成人民币结算协议,临时换用美元仅汇率波动就损失3000万美元,企业纷纷向LME抗议。
自1877年成立,LME便与美元深度绑定。上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LME通过将铜、铝定价与美元挂钩保住全球定价权,至今90%金属贸易仍参照其美元基准。2023年,其35%净利润来自美元结算手续费及汇率收益,路径依赖根深蒂固。禁令更暴露深层焦虑。
![]()
LME内部数据显示,2024年1-10月,人民币在该所金属期权交易量占比从2020年0.3%升至8.7%,稀土、电解铝结算占比超15%。
更让美元阵营警觉的是,中国五矿、江西铜业积极推动上海金属交易所与LME开展跨境套利业务。此举措巧妙分流定价权,对美元阵营的传统地位形成潜在挑战。“与其说保卫美元,不如说自救。”伦敦金融城分析师莎拉·琼斯直言,LME定价权早已松动。
2023年中国推出人民币计价原油期货及铜、铁矿石跨境结算平台,全球最大铜矿商智利国家铜业已将10%对华出口改用人民币结算,禁令只是霸权衰落的挣扎。
美元霸权根基是二战后全球产业链分工,但金属领域已被中国实力动摇。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数据显示;
![]()
2023年中国精炼铜消费占全球54%,稀土氧化物产能占70%且掌握90%高纯度提纯技术,电解铝产能占55%且成本比海外低15%-20%,全产业链优势显著。
优势源于数十年深耕。以电解铝为范例,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尚大量依赖进口。自主攻克大型预焙电解槽技术后,吨铝电耗由1.6万度锐减至1.3万度以下,为铸就全球竞争力奠定坚实根基。
如今中国宏桥、中国铝业等巨头不仅垄断国内市场,更在印尼、几内亚布局“资源-冶炼-加工”全链条。
山东青岛港、上海港的金属码头每日繁忙,智利铜矿、澳大利亚铝土矿、非洲钴矿源源不断运抵,冶炼加工后流向全球。2023年中国金属现货进口3.6亿吨,占全球贸易48%,庞大市场体量为人民币结算提供硬支撑。
在国际交易中,“谁是最大买家,谁就有定价权”是颠扑不破的真理。而中国的优势在于,既能做全球最大的买家,也能做关键金属的卖家,这种双重身份让人民币结算有了更强的议价能力。
2023年所发生的“阿斯麦芯片事件”,堪称极具代表性的典型案例。此事件在当年引发广泛关注,深刻反映出行业内诸多复杂态势。 2023年,“阿斯麦芯片事件”堪称典型范例。
此事件在当年的行业动态中极具代表性,其影响力与独特性都为该领域发展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阿斯麦试图获取中国深紫外光刻胶技术,该技术兼具芯片制造与高精度金属镀膜用途。
中国管控技术输出后,阿斯麦为大众、宝马供应的汽车芯片良率骤降,产能下滑40%,大众狼堡工厂停产三天。
大众紧急联系中国铝业、北方稀土,中国企业提出将每年200万吨汽车用铝贸易从欧元改人民币结算。大众迅速应允,毕竟结算货币变更远小于停产损失。此举带动宝马、奔驰跟进,2023年欧洲车企对华金属采购人民币结算占比从5%升至22%。
![]()
稀土交易逻辑更直接。中国掌控稀土产能及永磁、催化等下游技术,2024年上半年对日本稀土出口人民币结算占比达40%。
丰田、本田为稳定供应链,主动将部分汽车零部件对华出口改用人民币结算,形成“稀土进口-零部件出口”闭环。
进口大国具备推动人民币结算的能力,其核心要素有二:一是拥有不可替代的市场,二是提供多元方案。凭借这两者,方能更有效地推动人民币结算进程。
以智利为范例,铜矿出口在其GDP中占比达18%。在智利的铜矿出口去向里,中国扮演着极为关键的角色,吸纳了其中62%的份额。
![]()
失去中国市场将导致铜矿价暴跌30%,引发经济危机,这种依赖让出口国不得不接受人民币。
中国企业推出“人民币结算+长期协议”组合拳。2024年中国五矿与智利国家铜业签订5年协议,年采购量增30%至120万吨,条件是全人民币结算。
中国通过央行货币互换解决人民币流动性问题,带动秘鲁、赞比亚跟进,2024年三季度铜矿人民币结算占比从12%升至38%。
对中东国家,中国搭建直达通道。2024年5月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与迪拜黄金和商品交易所合作,推出人民币计价铜、铝跨境交易平台。
![]()
中东企业可直接用人民币采购急需的电解铝、铜加工材,中沙银行合作的“即时到账”服务还解决了美元结算效率低的问题。
这套体系直接绕开美元盘剥。过去中东企业“原油出口换美元-再兑人民币买金属”需两次汇兑,损耗0.5%-1%;人民币直结可节省这笔成本,对企业吸引力显著。
沙特基础工业公司是典型受益者。其年进口150万吨中国电解铝,过去美元结算年手续费达2000万美元。
2024年6月改用人民币结算后,不仅节省手续费,还通过人民币与里亚尔直挂规避汇率风险,三季度采购量增20%,计划全面改用人民币。
人民币结算形成“滚雪球效应”。2024年10月东盟十国达成共识,在区域金属交易中推广人民币结算,因可省去美元兑换环节,交易效率提升30%。截至11月,全球32国主流金属企业采用人民币结算,覆盖铜、铝、稀土等关键品种。
LME禁令沦为“搬石砸脚”。生效一月后,其金属期权交易量环比降23%,欧洲企业交易降41%,12家欧洲企业转投SHFE。
而中国“人民币跨境金属结算应急通道”单月处理1200亿元交易,完全承接流失业务。这一幕早有先例。上世纪50年代英镑占金属结算70%,但随美国成为最大工业国和消费国,美元借黄金挂钩及布雷顿森林体系取而代之。
如今中国重走相似路径,但人民币崛起靠产业升级与市场开放,而非殖民或军事霸权。数据印证转折:2024年1-11月,人民币在全球金属结算占比从7%升至15%,美元从82%降至72%。
![]()
上海金属交易所推出以人民币计价的铜、铝期货期权,还与新加坡、英国交易所建立跨境机制。全球金属定价格局正发生转变,从伦敦金属交易所(LME)独大迈向“美元 + 人民币”双轨制。
人民币国际化非一蹴而就。2009年跨境结算试点起步,2024年金属领域站稳脚跟,15年积淀靠数万亿贸易规模、全产业链优势及共赢理念。
未来新能源、高端制造升级将拉动稀土、锂等需求,人民币话语权将持续提升。LME禁令给美元霸权提了醒:全球化时代,行政封锁难敌市场规律。货币霸权之核心,在于产业所蕴致的雄厚实力,以及市场彰显出的坚韧韧性,绝非仅仅依赖结算标签。这二者方是构筑货币霸权的根基所在。
![]()
当中国能提供完整产业链、庞大市场与便捷服务时,人民币成为主要结算货币水到渠成。这场金属货币暗战,正改写全球贸易格局,预示货币体系历史性转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